
【丁香】背馍上学的那些年(散文)
背馍去上学对于当代的年轻人是遥不可及和不可思议的,然而对于六七十年代以及部分八十年代初的那些莘莘学子来说,背馍是求学路上必须路过的一道坎。
那些品学兼优的学子们初中毕业以后,往往要去县里的高中求学。由于几十年前,农村的经济状况以及高等教育普遍比较落后的原因,加上交通也非常的不方便,因此他们离开家乡在外求学的这些年,背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为了节省求学期间的开支,他们往往每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回来一次,背上半个月的时间要吃的馒头。到学校后,首先将背来的装满馒头的馍袋,在食堂的饭厅墙上的钉子上挂好。每次饭点前的时候,由食堂的阿姨按照顺序,从每个袋子里掏出两个馒头,在蒸笼里按顺序摆好,蒸热后捂好,快要下课的时候再依次放到对应的袋子里。
下课后,同学们依次走出教室,来到食堂,打上一份菜,来到食堂的饭厅,从自己的馍袋里拿出食堂阿姨提前蒸热的馒头,坐在饭厅的凳子上便狼吞虎咽般吃了起来。从各个学生碗里的菜就可以看出对应家庭的状况,但是同学们真挚的友谊丝毫没有因为对方的家庭状况而发生任何的变化,同学们相互吃着对方碗里的菜,吃着对方手里递过来的馒头,无论是白面馒头,还是黑面馒头,在同学们的口中,都是津津有味的。
由于学生众多的缘故,有时候,食堂阿姨也有工作疏忽的地方,蒸馍的时候,将同学们的馒头全部弄乱了。接下来,同学们吃饭的时候,就会发现从馍袋里拿出的热馒头并不是自己从家里带来的,往往那个时候,同学之间也不会相互计较,更不会去指责食堂的阿姨。在大家纯真的心灵里,天下学子的母亲都是每位学生的母亲,每位母亲蒸出来的馒头都是带着爱心蒸出来,不论是白面馒头,还是混面馒头,或者是黑面馒头。我想每位母亲蒸馒头的时候,都会想象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食堂吃着自己亲手蒸的馒头时的情形,自己蒸的馒头被自家孩子的同学吃了,她们的心里只会更加的欣慰。
食堂的师傅阿姨们心肠都特别的好,给同学们打菜的时候,尽量多打。蒸馒头的时候,尽量离饭点的时间稍微近一些,这样同学们就可以吃到热腾腾的馒头了。每当同学们聚集在一起吃饭的时候,阿姨们总会用慈祥着的目光看着眼前的每一个孩子们,如果学生吃完饭了,阿姨总会亲切的问候:“吃饱了没有”之类关心的话语。偶尔食堂的饭菜有多余的时候,阿姨总会将那些多余的饭菜分给吃饭的孩子们。作为母亲的缘故,在她们的眼里,眼前的一个个莘莘学子和自己的亲生孩子并没有任何的区别。食堂最好的饭,便是每周的饺子了。一份饺子三十个总计三块钱,这对于经济拮据的同学来讲,吃一份饺子要花掉他们几天的生活费,他们是绝对不会狠下心来吃一顿饺子,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一顿饱餐,是顶着风吹日晒的父母多少天的辛苦劳动换来的。因此,往往食堂做饺子的时候,那些同学则早早拿着自己的馒头就着食堂的咸菜去寝室去吃。他们生怕自己禁不住美食的诱惑,将父母多日的血汗“浪费”了。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在他们的心里,非常的清楚,自己的求学给本不富裕的家庭带来了多大的负担,因此他们的心里早早明白了省吃俭用的道理。同学之间的真挚的情谊是不能用任何的货币单位来衡量的,往往吃饺子的时候,家庭经济稍微富裕的同学则会将自己的饺子和经济拮据的同学一起分享。同学们一起坐在宿舍的大通铺前,吃着香喷喷的饺子,一起畅想着美好的未来,一波又一波的欢笑声弥漫在宿舍的上空,回荡许久。
学校里,同学们不会因为各自之间的吃穿不同而产生任何的隔阂。每天大家一起准时上课,一起在食堂分享着各自的美味佳肴,夜幕降临的时候一起在宿舍的通铺上沉沉睡去。时间不会因为某个人的特殊原因而停下脚步,当班主任将每个人的毕业证发给每个人的时候,那一刻,同学们的心里是非常难过的。他们知道,从此以后,他们便要分开了。有可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里,再也见不到曾经一起上课吃饭睡觉的好朋友了。
时间过得很快,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曾经背馍的那些莘莘学子陆续走出校门,来到祖国的大好河山生根发芽,在平凡或者不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辛勤耕耘着。他们肯定已经全部结婚生子,当他们带着自己的孩子们来到现在的现代化的校园的时候,住着宽敞的公寓楼,每天吃着不同花样的可口的饭菜。不知道他们作为家长,是如何教育生活在和谐社会下的孩子们如何珍惜当前的幸福生活。当他们的孩子吃饭时,对眼前的美味挑挑拣拣的时候,他们肯定语重心长地给自己的孩子讲述自己曾经的那一段背馍的艰苦岁月。
不知道,茶余饭后,工作烦闷之余,生活困苦之际。他们还记不记得,曾经在一个碗里吃菜的同学们,曾经睡在一张床上的舍友们,曾经因为某道课题争得面红耳赤的同学们,以及曾经天天默默地给自己擦桌子的同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