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哲学的思维表达感人的母爱 ——读史铁生的《合欢树》
史铁生的《合欢树》是写母爱的,但是,他不是简单地写母爱,而是用哲学的思维在品味母爱,反思母爱,写出的文章就比单纯写母爱父爱的文章更为感人,更耐人寻味,写出的情感更具震撼力,写出的人物形象和情感也更具心灵的陶冶性。
一
母爱不是十全十美的,是有缺陷的。
走进作者的文章第一段,我们首先看到的母亲不是美的,甚至是让人讨厌的。虽然作者说“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可是,在故事的具体内容中,作者没有感受到母亲的美,没有感受到母亲的爱。
十岁这年,作者在一次作文比赛中获奖了,本想回家告诉母亲,得到母亲的夸奖,没想到母亲不但没有表扬那时的作者,反而急着说她小时候的作文故事,急着在儿子面前夸她自己。所以,此刻作者表现出的是故意为难母亲,是“对着墙打乒乓球”,把母亲“气得够呛”。母亲为什么这样做?学生练习册和教师参考书都说,这是表现母亲争强好胜的率真的孩子气性格;我班上有学生说,母亲怕孩子骄傲,以此提醒孩子要虚心,要继续努力;有资料说,这一内容是说,作者的母亲在作者成为残疾以前,是有着快乐无忧的生活、心情的,与作者的腿残废后母亲的变化形成对比,写出了母亲经受的折磨,衬托了母亲的爱。不管是哪种理解,也不管这些理解合理与否,起码这个时候的作者并没有感受到母爱,并没有感受到母亲的美。
实际上,读到这段文字,我们自然会走进家家户户的母亲身边,不少母亲表达母爱的方式不但不优美,可能还是“伤人”的。比如孩子考试进步了,母亲表现出的是“嗯”;孩子获奖了,母亲表现出的是不在意、无所谓;孩子帮母亲做家务了,母亲认为很正常……这些行为,和作者母亲的行为一起告诉我们,这就是真实的母亲,他们不是教育家,他们很多时候没法脱离自己当时的情感和心理因素来对待孩子的事情,更不会从孩子成长的长远角度来对待孩子的每个行为,但是,这不能说他们不爱孩子。
作者在文章中讲述这一段故事,有作者的用意,我们可以从文章材料安排的角度去解读;但我读出的就是这点内容:作者的母亲是平凡的,和千千万万的母亲一样,不是十全十美的,是有着缺陷的,可他们是最为真实的实诚的母亲。明白了这一点,作为子女,我们就能尽早矫正自己对待母亲的不正确的看法和态度;作为母亲,我们也能尽早发现自己行为对孩子的伤害,从而矫正自己的表达方式;母亲和子女的这种“发现”,对母子情感的亲近和绵长是很有意义的。
由此看来,作者在《合欢树》中的这段文字,是精彩的一笔,是值得我们好好品味的。
二
母爱是高尚的,是无私的,是彻底的,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是一种感人的精神。
史铁生的母亲在史铁生成为残疾之前,是普通的,平凡的,像众多母亲一样,是沉浸在孩子成长的欢乐中的。但是,在史铁生的腿出现了病,甚至残疾之后,史铁生的母亲表现出的是超越众多母亲之爱的具体行为,表现出了一种彻底的无私、高尚和伟大。
不抛弃不放弃。“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有办法治。”可是,母亲没有放弃,她的“全副心思却还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他倒总能找来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这些文字表现出的母亲,是感人的,母亲对儿子的治疗从来不放弃,虽然希望渺茫,但是只要有一点希望,母亲就不放弃。史铁生的母亲不是哲人,她表达出的就是治疗儿子,就是不放弃对儿子的爱。可是,她用她的行动诠释出的却是一种思想和精神:只要认定了,就不能抛弃放弃,就会成功。
在给作者治疗中,烫伤了作者的胯,在医生“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的惊吓中,“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读到这些文字,我已经没法流泪,我已经被史铁生的母亲深深震撼。这是个把儿子的生命看得高于自己的一切的母亲,儿子好,她就好。为了儿子,把她的一切都搭上去了,时间、精力、金钱、健康都可以置之度外,只要儿子好。
在现实中,这样的母亲不少。但是,抛弃残疾婴儿或者有先天性疾病的孩子的母亲有,为了自己的快乐而对孩子的生活和成长不管不问的母亲有,孩子病了不积极参与医疗救助的母亲有……甚至有年轻父母这样说:为了孩子读书,让我完全没有了自己的自由,我才不干。
在史铁生喜欢上写作之后,母亲讲述作者十岁那年作文获奖的故事,给作者以鼓励。尽力在忘掉作者腿的事情,“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者冒着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有希望”。这是母亲对治好作者的腿已经不再抱希望之后的行为,这同样表现出了母爱的感人,同样表现出了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感人精神。没法治疗儿子的肉体,那就治疗好儿子的精神。从作者的人生结局来看,我们应该高兴地说,史铁生的母亲是成功的,是伟大的,她没有治疗好儿子的腿,但是她的爱帮助儿子找到了生命和精神追求的路,让儿子在母亲死后能高昂着头继续生活和生存。
在这部分内容的叙述文字中,有几个句子值得我们注意:“‘我年轻时候也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多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是什么原因让史铁生的母亲放弃了她的文学梦和追逐行为?这是母亲为了鼓励史铁生在撒谎吗?显然不是。只有一个解释,史铁生的母亲从小就有文学梦,在二十多岁后表现得更为明确,只是后来史铁生的病,让母亲完全丧失了去追逐这个梦的时间和精力,因为母亲已经把所有的心思放在了史铁生身上,努力做着史铁生生命和人生意义的保镖工作。从史铁生的不少文章中,就是在这篇《合欢树》中,我们也能感觉到,史铁生曾经是绝望的,是渴望早点死的,而他母亲最大的担忧就是这一点。从这个细节中,我们同样感受到了一个普通母亲表现出的无私、高尚、伟大的爱。
正因为史铁生从精神和品质的高度来描写母爱,才使这篇文章中的母爱是如此感人和震撼人,如此鼓舞人。
三
对母爱的理解,是有一个过程的,就像窖藏的酒,越久香味越醇越浓。
在《合欢树》中,史铁生也写出了子女对母爱理解的长久过程。作者对母爱的理解过程,比朱自清在《背影》中对父爱的理解过程更为长久。作者十岁的时候,虽然说不上恨母亲,起码像现在的不少孩子一样,稍微不如意,就会顶撞母亲,会给母亲“言语”和“脸色”。就是在作者二十岁到三十岁这期间,作者对母亲的态度也不是完全的理解和爱。“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从这个句子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一种又一种的治疗方法,不断继续着的治疗行为,是没有耐心的,甚至是烦躁的。在作者的胯被烫伤之后,作者是“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可见,这个时候的作者,只想着的是自己,没有站在母亲的角度去想,表现出的思想行为是没有考虑母亲感受的。作者的母亲听到作者的话,看到作者的发火,察觉到作者的绝望,对生的不配合,有没有流泪,作者没有写,我们只能根据人之常情去想象。但是,我们看到了作者这个阶段对母爱的不理解,甚至是误解。
作者对母亲的理解,应该是在三十岁之后,作者发表了小说,作者的作品获奖了,这个时候,母亲已经死了。这部分文字中,作者非常含蓄地写出了没有母亲分享快乐的失望,记者们并不真正懂作者的那种孤独,这个时候,作者已经明白了母亲对于他的重要性。对母爱最为深刻的理解,应该是作者去看合欢树却没有看到之后,是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
读出《合欢树》的这种味道,对我们读者同样是很重要的。作为父母,不要苛求子女完全理解接受父母的行为,他们在某个阶段不理解,是正常的;作为子女,我们应该尽早理解父母的行为,对的,好的,我们接受,不正确的我们包容,千万不要冷漠和粗暴地对待。不然,我们也会像作者后来一样会后悔的。后悔?这对于我们的父母已经失去了意义。所以,尽量少做一些后悔的事吧。虽然,在后悔中,我们会越来越明确当年父母的爱,越来越珍惜当年父母的爱,越来越感觉到当年父母之爱的可贵。可是,因为我们后悔得太迟,父母之爱带给我们的“利润”时间明显变短,带给我们的“利润”空间明显变狭窄,让我们的人生意义明显打了折扣,让父母在离去前的生活少去了幸福和欢乐的色彩。
文章告诉我们的这一层内涵,如果我们能读出来,我们感受到的就不仅是母爱的伟大,而且还能积极地思考怎样对待母爱,怎样表达母爱呢。
四
对母爱的表达是艺术的,是升华的,而不是平庸的和肤浅的。
史铁生在写二十岁这个阶段中的母亲之爱时,用了对比的手法。把史铁生对待自己的腿,对待生命的态度,与母亲的态度对比,这种对比让母爱的真挚和伟大更有魅力。“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这是作者对待治疗的态度,母亲的态度却是:“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作者是绝望,母亲是充满着希望,这是爱的具体表现。对待生命,作者的态度是:“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而母亲是“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母亲完全成了作者生命的保镖。我们完全可以想到,如果没有母亲,中国的文坛上还有感人的史铁生吗?人类还会有史铁生精神吗?
衬托手法的运用,把母亲的感染力由家庭写到了社会,在更大范围上表现出了母爱的伟大感人。《合欢树》中,作者多次写到院子里的人,写到他们对作者的态度,“光扯些闲话”,都不提作者的母亲,这是怕作者伤心,这是对作者的关心和保护。“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还都是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大院的人为什么这么关心我?不是母亲积下的德吗?母亲生前对史铁生的爱,爱的程度,大院中的人都清清楚楚,他们肯定是被史铁生的母亲感动着的。所以,作者这些看似闲笔的文字,实际上是衬托之笔,写出了母爱产生的巨大的社会影响。“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了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作者这句话有两个词值得注意:“终于”,说明乡邻们平时不提史铁生的母亲,不是忘记了,而是怕史铁生伤感,但是,他们对史铁生母亲的思念之情,让他们最终没有锁住嘴,说了出来;“人们”,说明不是一个人,是院子中的所有人,至少可以说是老邻居们,这也是很好的衬托之笔,把史铁生母亲的社会影响力写了出来。
象征手法的运用,丰富了人物形象,拓展了主题内涵。
《合欢树》中有一个段落,讲述母亲得到并种植合欢树的过程:“那年”“第二年”“第三年”“又过一年”“再过一年”的时间段,写了母亲得到合欢树的情形,写了面对合欢树没有发芽时母亲的心情和做法,合欢树发芽了母亲的高兴,茂盛后母亲的移栽,所有行为都写出了母亲对合欢树的不离不弃,充满希望,精心呵护。读完文章,我们会猛然醒悟,护理合欢树的过程,不就是母亲照料作者的过程吗?合欢树的成长经历不就是作者的成长经历吗?合欢树经历的命运过程不就是作者的命运过程吗?所以,作者这段文字,是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的。他象征了作者的命运历程,象征了母亲对生命的呵护过程,象征着母爱。同时,把母亲照顾合欢树和照顾作者的细节对照,我们就会发现,这个情节表明,母亲面对生命救护的执着、顽强、充满希望,不是一时一刻的,不是偶尔表现出的,而是贯穿在母亲的整个生命过程中的。这样一思考,我们就发现,栽种合欢树的内容,竟然让母亲的形象一下丰满了起来,挺拔了起来。
文章还有一个细节,这个细节在文章中反复出现了三次。居住在作者当年和母亲所住房间的那对夫妻,他们的新生婴儿总在看着合欢树的树影儿。这个内容反复出现,也是极具象征意义的。它与母亲养育合欢树、照顾作者的内容一起,告诉我们,所有生命的成长都是需要爱的,需要呵护的,没有爱和呵护,作者可能没有后来的生命和彰显生命意义的成就,那合欢树肯定死了,那新生婴儿也肯定长不大;同时,这个细节也在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婴儿长大的,都是在父母每天每夜的呵护中长大的,每个人一定要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树”是生命的象征,“谁”是指付出爱的人,“怎么”是指付出爱的过程,这个句子在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给予我们爱的人,应该知道他们给予我们爱的过程的艰辛,从而懂得去寻找爱,珍惜爱,铭记爱,感恩爱,并接着母亲们去付出爱。
文章用象征的手法,把作者对母爱的感悟表达得含蓄深刻,耐人寻味,拓展了主题内涵,丰富了文章的艺术表现手段,增添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合欢树》的语言,是质朴的,却是具有震撼力的;在质朴中又是很有语言艺术特质的,这里就不做解读了。
同样是名家作品,同样是写亲情,不少文章除了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只是在歌颂亲情给予作者的爱之外,我们就再也品味不出其他的东西来,这是很遗憾的。而史铁生这篇《合欢树》却让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母亲的伟大感人,而且让我们品味到了思维、思想、情感、精神、文学艺术方面的更多的美。编者在这套再版语文教材中(八年级下)用《合欢树》替换掉了另一篇名家母爱作品,是有道理的。
阅读《合欢树》,深入品味该文,我们是会得到写作启迪的,是会让我们的写作上一个台阶的。
2017年4月1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