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蓝】墙内母亲墙外儿(小说)
“杀人啦!不得了啊。”“据说还是老婆杀了老公呢,吓死人咯!”路过城中村的人们啧啧不已,一传十,十传百,这里的几条街巷似乎都沸腾了。
邻里们也感到纳闷,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据说是她的老公出轨了,忍无可忍才下的手。”,“听说只是些家庭琐事而累积成怨,在争吵对打中失手的。”。总之,人们怎么都不会想到,这个老实巴交,靠拉“三轮”谋生的农民会出轨?人们更是难以相信在邻里看来一直柔情似水,勤劳贤惠的女人会向自己的老公举起手中的铁锤……
法律无情,无论什么人,只要你触犯了法律就要受到追究,这就是所谓的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吧。事情发生以后,凶手被当地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之最。从事发到宣判,历经了将近一年,当时还在大学的儿子尚未毕业,母亲杀人的消息传到学校,校方给予这个母亲的儿子准假一个月,回到案发地协助料理相关事宜。
母亲投入监狱改造以后,儿子张晓终于有了机会在会见室隔着玻璃墙见到已经是罪犯的母亲。此时的张晓已经毕业,并在虔城一家国有公司找到了理想工作。尽管母亲成了杀人犯,但儿子张晓却在同事领导面前闭口不谈,只是默默地工作,在工作中寻找一份安慰。周末的时光对于张晓来说显得很漫长,也很揪心。因为心里总是放不下监狱服刑的母亲。
经过相关咨询,张晓得知每一个月的月底他可以去监狱看望母亲。行内人士告诉他,每次探望只有15分钟的隔墙对话。但对于张晓来说,即便是一分钟也是很珍贵,这样的机会不能错过。在张晓的心理,母亲是她今后生活的唯一希望,也是唯一可以依靠,可以倾述心中苦乐亲人。母亲杀了继父情有可原,再说按照乡下人的规矩,是叫“子不干娘”。母亲的事情再错,儿子也无权过问和干涉。当儿子的只有尽孝的份。
监狱有监规。所有犯人都有权申请与家属会面,家属也可以提前预约与自己亲人见面的时间。按照监规,监狱对于犯人的家属的开放每月只有一次。凡是会见在监狱的犯人都必须隔着监狱的隔音玻璃,用电话通话,而且还有录音、录像记录全程。同样,张晓要见到母亲,母子俩只能在电话中通话15分钟,且同样有全程录像录音,无论你说什么,是惊诧还是悲痛,是真话还是假话,都能被记录在案,进入微机储存。
第一次探监之后,儿子暗暗发誓:作为儿子,无论母亲罪行有多重,作为儿子都不能被表象所左右,既然是儿子就应该尽做儿子的义务和孝道。其实,张晓与母亲在监狱第一次相见以后就已经做好了准备,他要将这条每月一次的探监路,走上十年二十年,乃至更久,更久……
监狱正门左手边的围墙上,密密匝匝缠着带电的钢丝网。从左边的小门进入,到服务大厅拿号,然后经过安检、走下26级台阶,他就能在这里等候母亲的到来,尽管隔着玻璃,母子相见照样泪流满面,悲痛不已。
15分钟,这是母子俩一月一次的对话时间。张晓总是小心翼翼,避免提起命案的事情,但与母亲的每次会面,在儿子面前只重复那声“对不起”。那是因为是她杀人连累了儿子,让儿子蒙羞,甚至可能耽误儿子的前程。
张晓不时地看看母亲瘦黄的脸,她脸上的皱纹,就像那刀子刻的字,清清楚楚地记载着母亲劳苦的大半生。此时此刻,张晓的心就跟刀剜似的一阵凄凉,一阵灼热,两只眼睛立刻被一层怪雾似的东西蒙住了。几度哽咽说不出话来。
对于陈慧琳来说,自己仿佛掉进了万丈深渊,黑暗像高山压着她,像大海淹没了她,话也透不出来,气也透不出来,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痛苦能够和她此刻的痛苦相比,这种痛可是那样的深刻,又是那样的复杂。
但是张晓总是劝慰母亲,咱们不说他好吗?儿子是来看您的,不是来接受母亲道歉的。妈妈您看,我今天给您带来您喜欢吃的油炸豆腐渣。经过监狱的管教同意了的,您赶紧放心的尝尝吧。母亲从侧边的小窗口接过了儿子的递过来的食品,“真好吃。很久没有闻到家乡的味道了”,母亲和着泪水苦笑着地品尝了一块说。
为了就近照顾母亲,张晓辞了市内一份不错的工作,专门在女子监狱附近找了一份事来做,尽管行业不理想待遇低,但张晓都觉得无所谓,只要能拿到一份工资维持正常的生活就够了。在张晓心里其它所有的一切都是次要的,只要能够让母亲安心改造,争取早日出来才是最重要的。他决心已定,容不得自己去挑肥拣瘦,因为这每月一次的探监路,定要走下去,直到母亲刑满释放重新团聚的那一天。
张晓还清晰的记得,那是一个风轻云淡的早晨,晨曦还未出现的峰山的山顶,自己枕边的电话突然响起。当张晓滑键接听时,手机里传来是舅舅的声音。
“晓晓你可能不会相信吧?你妈杀人了……”舅舅说。
“我相信舅舅不会骗我。这件事非同小可,请能不能说得清楚一些。”张晓着急的说。
“电话里说不清楚的。你还是抓紧时间请假赶回来吧。”舅舅说。
时光过去了整整一年,但张晓仍清晰的记得,那是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仲春时节,而他的人生在这一刻似乎出现急转弯,面临着走出校园的后事业前程的考验;面临着与母亲生离死别的考验;也面临着成家立业,回报社会的重大考验。
在舅舅的讲述中,张晓得知母亲陈林坤凌晨回家时,发现老公与一女人在家里厮混,交缠在一起。怒气冲天的母亲陈林坤在和第三者的搏斗中,失手误杀了丈夫。
挂了电话,张晓在床上躺了许久没有说话,直到过了上上课时间到了才如梦初醒,他立马起床请假,到长途汽车站赶往事发地——东莞市的凤岗镇。在一个叫官井头的地方下了车。
张晓坐了一整天的汽车终于赶到了深圳站。他忘记了旅途的饥饿和疲惫,打上一辆快滴朝着某小区而去,约莫十几分钟就到了母亲和继父临时的家。
当张晓走进家门,除了一间空空荡荡的出租屋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值得一看的地方。母亲在事发的当天就被刑事拘留,死者继父的尸体早被抬到了殡仪馆。屋内只有他的两个舅舅和几个邻居。此时此刻,张晓的心乱到了顶。他强打起精神对事情的原委进行询问,以便安排日后处理后事有个底。
张晓和舅舅等人见面之后,决定尽快聘请一位资深律师来应对相关法律事宜,并尽可能地同警方商量,可否允许与关押与看守所的母亲见面,以便聘请律师等相关事宜,从而更好地展开法律咨询,尽快地介入相关法律程序。
次日一早,在同学叔叔的带领推荐下,张晓匆匆忙忙来到华生法律事务所,迅即依照程序预交了律师费用,办理了聘请律师的相关事宜。并且博得了律师的同情,在律师费的收费规定内给予了张晓最大的优惠。
第二天,聘请的律师在看守所会见归来后,却带给张晓带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母亲并非因丈夫出轨动怒而一气之下误杀了丈夫,而是因为长期孤僻得不到纾解,在争吵中情绪激动而造成的激情冲动杀人。
“我同你的母亲见了面,同时还查看了相关案卷,初步得出的结论,是你父亲在熟睡中被你的母亲杀害。”律师说。
提及这段往事时,张晓始终觉得应该是“伤害”用“伤害”这个词不当。当无论是杀害还是伤害都应该由法院说了算,但从律师的陈述来看,杀害似乎确信无疑。张晓当时脑子一下就懵了。为了这两个概念,张晓又是一个晚上没有倒一下眼毛。
到凤岗的第三天,张晓看了看了死者最后一眼,然后由死者家乡的人带着骨灰坐火车;离开。这两天张晓心里五味陈杂,尚未走上社会,还未尝试人生就遇到如此巨大的变故,今后的路该怎么走?他不敢再往下想,只觉得隐隐的有点心疼。
在张晓的印象中,母亲在他懂事以来一直很压抑,在村里的中年农妇当中,母亲属于自闭消沉型的女人。就在出事的前两天,母亲陈林坤刚刚满45周岁。正是人生最美好的阶段。然,她的鲁莽与冲动不但失去了自由,也害了儿子,毁了这个家庭。
2013年3月16日深夜,继父蹬完三轮回家,因为琐事夫妻两人发生激烈争吵,城中村的人们也许是习惯了,他俩的争吵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经过警方的认定,死者在当天晚上喝了不少酒,死者是借着酒醒羞辱了陈林坤。
陈林坤和前夫生了张晓,一直被丈夫阻止和前夫之子相认,并说,“你既然与我结了婚就不该再提及以前的家庭和亲人,否则就是对我的不尊重。”,也正是为这样事情一直闹矛盾,使得这个新的家庭从此不得安宁。争吵过后,陈林坤一直怒气未消,久久不能平静。她联想到与面前的这个男人婚后的羞辱与欺凌,心中的哀怨无处申述,情急之下竟然走向极端,竟然下楼拿了一把铁锤,向正在熟睡中的老公猛力砸去,使得继父当场毙命。
幼年时,身为家中老大的陈林坤因为是个女儿,被封建残余笼罩着的家庭,她的出生一直就不被父亲所喜欢,所以她在娘家从小到大直到出嫁,那日子就一直过得很压抑。
她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婚姻照样没有选择,而是在父母的包办下,还不满18岁就将她嫁给了第一任丈夫,婚后却时常被家暴。离婚并再次结婚后,过得也并不顺心。种种人生经历,让她变成一个性情压抑,情绪不稳,心事沉沉的女人。
在张晓随母亲来到继父家里以后,虽然隔三岔五的常争吵却从未动手。悲剧的发生来得如此猝不及防,而且席卷了两个家族,成为不结痂的伤口。而漩涡中心,除了张晓自己,还有抱着强烈负罪感的母亲陈林坤本人。
犯了重罪的母亲被法院判了20年的有期徒刑。从进看守所的那一天起,母亲的后半生将要在监狱读过,即便表现突出收到减刑也难以在十年八年之内获得新生。富有孝心的张晓,非常看重母亲,在它看来,母子之情是舍不去也割不断骨肉之情,无论母亲在监狱生活多久,作为儿子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自己的妈妈,他要为此尽孝道,最大限度的安慰母亲。这样可以让母亲安心改造,也许有更多的机会获得减刑。
所以张晓毅然决然地下决心在监狱附近找一份工作,这样可以离母亲近一点,看望母亲安慰母亲的机会自然就多了很多。
法院宣判以后,经过律师的周旋,母亲从深圳监狱转到了赣南第二监狱。虽然服刑有了两三年,然而母亲依然精神不稳定,白天吃不下,晚上睡不好,还有间歇性癫痫的发生。起初,母亲由于负疚感太重,一直不愿意见儿子张晓,虽然渐渐开始愿意见儿子,却每次都会在儿子面前哭着说“对不起”。这让张晓更加放心不下。
张晓在女子监狱附近一家公司工作努力,业绩斐然,颇受公司老总的赏识,已经成了这家公司重要骨干。尽管报酬没有以前单位的高,张晓说,我很满意,总算如愿以偿了。
从去年以来,张晓每个月有一天的机会去同母亲见面。他可以从公司骑自行车到监狱探望母亲。隔着隔音玻璃,母子俩能在电话中通话15分钟。这是一月一次母子团聚的日子,张晓甚感欣慰。
女子监狱某监区的陈监区长说,陈林坤刚来时,一个月有好几次违反监规而大吵大闹,半夜醒来拿着厕所的扫帚到处挥舞,并大喊大叫,又哭又闹,每次找她谈话,她都是低着头,不愿意多说多余的一句话。
春节前监狱举行了一次亲情帮教活动。监狱特别留了名额给陈林坤,并特邀请陈林坤的母亲——肖月娥来参加活动。那一次会见,也是自出事后,陈林坤的母亲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成为罪犯的女儿。
监狱的聚会是短暂的,而对于陈林坤来说,这次和自己的妈妈在监狱团聚也是她此生最难忘的。不但给犯人本人以最具融融亲情感染,也给张晓的外婆带来了心灵上的冲击。张晓感谢外婆迢迢路途前来看望妈妈!从此让张晓更加坚定感化母亲的决心,他要让自己那个破碎了的家东山再起,让饱受风霜,凄苦堪怜的母亲还有一段幸福的光阴。
由于儿子锲而不舍的看望,母子亲情的感染,这一月一次固定的探望,使得陈林坤在监狱的表现有了很大改观。狱友们都说陈林坤好似换了一个人,话语渐渐多了,脸上也开始露出笑容了。
为了母亲,张晓经过反复思考,将来在靠近女子监狱的地方买一套房,将这个家落户于女子监狱的附近,既能节省买房的开支,更划算的就是随时都能打听到母亲在监狱的改造情况,不但可以缓解心里的牵挂,更要让母亲能经常看到,了解到儿子的情况,让母亲总是充满着重获自由的希望。
清明节过后,终于雨过天晴,暖暖的阳光照进了监狱的铁窗,陈林坤在午餐后整理过自己的生活用品,换上了一身洁净而合身的囚衣,等待儿子探监的消息。
张晓趁着午休间隙,再次骑单车来到了位于虔城市郊的女子监狱。这是他跟母亲第N次会面,也是在诸多回见中的第一次“无屏障相见”。按照监狱所允许的范围,张晓为母亲买了一套崭新的内衣,选择一家上好的水果店买了上好的水果,好似就要跟妈妈去外婆家做客似的,心里的高兴无法用恰当的语言来形容。
会见的地方,被民警安排在一个小房间里,透过窗户,阳光散射在沙发上,茶几上摆放着多盆植物和小物件,看上去非常雅致和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