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蒋陵寝 ——环岛走台湾
雨继续滴答滴答下个不停,严帅安排我们去桃园县大溪镇看蒋介石和蒋经国的陵寝。
大巴车在雨中驶出市区,平稳地驶上弯弯曲曲的山路。严帅告诉我们,老蒋陵寝在慈湖,小蒋陵寝在福安里,两地相距不远。
慈湖原名埤尾,俗称牛角楠埤,原来是一处人工水库。有前后两湖,前湖较大,后湖略小,形如新月,中间有一条小溪相连。这里山青水碧,绿意盎然,景色幽雅,风光旖旎。
慈湖以前曾有几间房子,是矿工洗浴的地方。一九五九年,国民党当局在这里建了一座四合院,名为“洞口宾馆”。上世纪六十年代,大陆遭受了自然灾害,老蒋趁机打起“反攻大陆”的算盘。他当然知道,打是打不赢的。传言朝鲜战争结束后,他就曾仰天长叹,“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毛泽东的对手……反攻大陆实现三民主义的理想很难实现了!”他只是担心大陆向他开战。那样,他在台北所谓的“总统府”会有危险,所以便到处查勘,想选一个隐蔽藏身之所。视察到这里时,看到此地酷似他浙江奉化的家乡,甚是喜爱。湖光山色更拨动了他的思乡之情,让他想念自己的母亲,于是,题写了“慈湖”二字。从此,这里就改叫慈湖,成了老蒋的行宫。每每到这里居住,他都要提起奉化老家和他的母亲。
雨渐渐小了。绿树滴翠,轻烟缭绕,满山遍野都是绿色,连空气都是绿莹莹的。严帅带我们沿着湖边往老蒋陵寝走去。路湿漉漉的,树湿漉漉的,湖畔栏杆湿漉漉的,湖边的蒲葵、修竹、花丛也是湿漉漉的。点点雨滴落下,湛蓝的湖水惊起轻轻的涟漪……突然,不知谁发现路边的树上竟然长着天然灵芝,引得大家一片惊叹!
转过一个弯,一个圆形花坛出现在我们眼前。花坛后面就是安放老蒋的四合院。又值整点,院门口的台子上卫兵正在进行换岗仪式,台下围了一圈大陆游客。很快,仪式结束了。我们按着门口指示牌的引导,悄无声息地走进内院。
进去是一个方形天井,四周是游廊。屋面是小红瓦。青色柱粱,柱为八角。梁、柱上都画着吉祥图案。我们从右手走廊转到正房——老蒋的陵寝。悬厝室内,正面是蒋公遗像,壁炉上供着鲜花与烛台,两旁是国民党徽和中华民国国旗,前面是放置在黑色花岗岩上的铜棺,上面覆有青天白日旗。棺前是一个由黄色雏菊扎成的十字架,标明了蒋的基督徒身份。
所谓悬厝,就是让灵柩离地三寸,四个角垫高。这是江浙一带的习俗,人死在异乡暂时又不能归葬老家,就先用这样的殡葬方式存放遗体。是为了以后子孙能在不破土刨坟的情况下,轻易地迁葬先人。
适逢清明时节,又快到老蒋祭日,悬厝室门口摆放着很多军政要人送来的花圈。门口还写有“请自觉行礼”的字样。我注意到,几乎所有的大陆游客,都只是往里面看了看,就走向出口,没有一个人行礼。
老蒋是一九七五年四月五日病逝的,遗体做了防腐处理。和一当地人闲聊得知,老蒋逝世前几年,座驾曾和一个少将开的车相撞,伤了心脏和肺部,他自知命不长久,立下遗嘱遗体悬厝慈湖,待“反攻复国”后归葬南京。所以,按奉化惯例,大殓前,长子蒋经国亲自为他穿了七条裤子、七件内衣,包括长袍马褂,贴身包裹了丝绵悬厝于此。
我想,一生妄图“反攻”的蒋公,如果真想“复国”后再归葬江南的大好河山,恐怕只能永远静静地悬厝在慈湖的山水之间了!
走出那个四合院,回来上车,途径河边的雕塑公园。站在高处桥上看去,沿河岸摆满了老蒋大大小小的铜像,有全身的、半身的、有骑马的、有拄杖的。据说,这是全球唯一一个为一个人的雕像设计的纪念园区。
台湾啊,真是奇葩了!
不过,台湾人都知道,这些雕像都是从各地捡回来的。前面说过,自民党陈水扁当权时,倒行逆施,力主台独,以“去蒋化”,助推“去中国化”,把各地各处老蒋数以千计的雕像都拆除扔掉了,当然还有孙中山先生的雕像!是大溪镇的镇长毅然提出,筹建一座“慈湖纪念雕塑公园”,桃园县“逆风而上”大力支持,下令在全岛收集被拆毁的雕像,运往慈湖集结,才安置了这些雕像。
天阴沉沉的,好像又要下雨。严帅招呼大家抓紧上车,去福安里看小蒋的陵寝。
小蒋陵寝离慈湖很近,只有一公里,大巴转个弯就到了。这里也是一座四合院,背倚溪洲山脉,东南高、西北低。它的前身是头寮宾馆,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平房,红瓦黑墙。听说原来是存放“总统府”重要文件、档案资料、蒋家重要文件和家谱等的场所。一九八八年一月十三日蒋经国“崩逝”后,“奉厝”于此,改名为“大溪陵寝”。
大溪陵寝整体格局和慈湖陵寝基本相似,四周栽种了龙柏、梅树、山茶,气氛宁静安详。小蒋的灵柩悬厝正厅,门口也有不少军政要员送来的花圈。门外也有卫兵持枪站岗。
我早早出来,和陵寝的一个工作人员聊了几句,他告诉我,陈水扁当政时,两蒋陵寝曾被撤哨封园,激起了台湾民众强烈反对,愤怒的人们,和官方爆发过激烈的口角冲突。我问他,这么久了,灵柩里的遗体会不会腐烂?他叹了一口气说,谁知道呢,自打入殓就再也没有打开过!
因为还要赶往台中吃饭住宿,我们只在大溪陵寝草草一看,严帅就喊着大家上车,匆忙离去。
一路上,我都在想,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入土为安。叱咤风云一辈子的老蒋父子已经叶落了,却无法归根。不入土,就难安。“悬厝”,悬到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