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往事
小的时候,哥哥们经常和同学们相互传借着看书,谁有了新书大家都能看上。那时提倡勤工俭学,哥哥们课余时间养兔子养羊,然后卖了钱再买书。每当哥哥们买了新书或借来了新书,他们看完后我都喜欢翻一翻。其实只是看连环画而已,认不得几个字;但出于好奇,不管是大部头还是小人书,只要他们看过的我都有机会浏览,不认识的字央求哥哥给念给解释,渐渐地认识字也多了。那时候,爸妈都在各自的学校教书,经常能拿回大摞的旧报纸,有的糊墙,有的包书皮。每次跟着大人去串门,发现别人家也都是用旧报纸来糊墙,于是站在墙边阅读也成了串门时一件消遣的事。
我家七大姑八大姨的亲戚特别多,孩子生日姑娘满月嫁姑娘娶媳妇的事也多,跟着妈妈走亲戚的机会也自然少不了。去了谁家,第一件事就是找书。记得大表哥结婚时,在他家窗台上看见了一本《红旗谱》,便一头扎在人家炕头上捧着书入了迷,该回家时还没看完,磨磨蹭蹭不愿走,大表哥见我这样,笑着说只借给我一个星期的时间,我高兴的夹着书就走了。回到家哥哥们问新娘子长什么样,我瞪着眼想了半天愣是没想起来。
上中学时,因为是重点中学需要住校,早上几点起晚上几点熄灯都有统一的规定,作息时间相当严格,老师经常查宿舍,如果该熄灯时还亮着灯全宿舍的同学都要挨批评。那时候,琼瑶的小说在校园里相当流行,什么《窗外》、《烟雨蒙蒙》等等,只要同学们手上有的,我一定想方设法借来读。有时借书的人都排成了长队,为了不影响后面的人看,常常在熄灯号响了以后,缩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阅读,有时凌晨三四点才能看完一本书,闭着眼休息一下,六点钟起床号一响就跑操去了。年少时真是精力充沛啊,不但功课没落下,还锻炼了阅读的速度,真可谓一目十行。如果有书而看不上,心里痒得非常难受,干什么都踏不下心来。后来上了技校,学校里有阅览室有图书馆,总算过了读书瘾。《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隋唐演义》、《上下五千年》、《安娜.卡列尼娜》……古典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只要能借到的,统统借来看。因为是阅览室的常客,借书的老师都认识了我。《演讲与口才》、《读者》、《青年文摘》是我的必读杂志,只要有新到的她都会主动告诉我。读书,使我度过了那段难忘的青春之旅,也丰富了阅历增长了见识。
参加工作以后,买书也成了一件乐事,但有时看到价格不菲的精装书,只好望书兴叹,回去过几月节衣缩食的日子。朋友曾赠我一套《四大名著》,欣喜之余又捧书细品,遂读出了和少年时不一样的感觉,又增加了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近年来,由于忙于工作忙于家庭的琐屑,只是在床头放一些“短平快”的杂志信手读来,有时刚刚拿起,小儿“噌”的一下拽走,扔到一边,还没等你反应过来,他的故事书已塞到了你的眼前,当母亲的只好乖乖地就范。那些摆在书橱里的大部头总是无暇问津,有时站在书橱前,看着买来从没有动过一页的书,心生感慨,真得是“书非借不能读也”!
好怀念小时候那种嗜书如命的感觉啊,什么时候才能找回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