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天地事】守住钟声(征文·散文)
“当、当、当……”一声、二声、三声……于是,时针指向十二时整,北京时间。钟楼的钟声,不快不慢,准时响个不停。那种富有强烈节奏感的音频,传递着立体声时间标志的声频,散发出城市生活气息的旋律,声声敲心坎。
中午下班,走出单位的大门,横街东路大街横跨在我的眼前,除了平时发现常见的喧嚣街景,沿街商铺、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外,也许察觉不到其他物质的存在。循声望去,透过对面的两幢高楼建筑,从高楼的间距缝隙中,一幕简单的景致,映入眼帘,正好能看见小南门的钟楼,令我思绪纷繁。犹如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一下子找回了久违的城市印记。那是来自钟声响起的源头,一座立体正方形的大钟,巍然屹立在丽都大厦的楼顶上。
内涵丰富的钟楼,必然有大钟。这是一座专门记录时间的钟,始终聚集着正能量,暗合了庄重、美学、朴素、简单、实用等诸多的元素,动静结合,黑白相间,层次分明,一目了然,一看就知道确切的时间,现在十二点钟了。大钟表面黑底的色调,上面有规则地镶嵌着“小白花”,几个白色数字和时间符号,都是静态固定的。还有,两根长短不一、白色的分时指针,时刻处于动态运行状态,连同方方正正的大钟一起,均分布在东南西北的四个不同方向,给人以四面是钟的凝望视觉。
一座钟楼,不仅仅是一座城市建筑生态的缩影,更是一座城市性格文化的心声。
钟楼曾经以其地标式、标志性的建筑出现,展示了高大壮观的城市“参照物”,引人瞩目。尽管在弹指一挥间,仅仅过去短短的几年,或许几十年,却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仿佛奇迹般地矮了一大截,当年的辉煌不再,风光不再。但钟声依旧,不会疏远对人耳朵听觉的那份情感,仍然是那么的高吭悠扬,不仅仅见证了城市发展规划的灵魂,更是尽显建筑的高度,文明的高度,生命的高度,生活的高度,生态的高度,早已进入人的视线,走进生活,深入人心。特别是那些触摸得到,实实在在感受得到的细节,即便是过去了很多年,往往令人记忆犹新,心绪无法平静。要不然,还能拿什么吸引市民的注意力?谁还会把目光投向不再耀眼的钟楼??谁还能想起钟楼印记、认真思考钟声???
高尔基有句名言:“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人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钟声深处,依托计算时间的装置,在正常的工作状态下,只要时间钟点一到,就会准时发出“当当当”的指令,提醒人们该干啥就干啥。并朝着时间运行规律的轨迹,忠实记录着百姓生活细节的品味,城市建设发展的速度,用智慧的尺度,检验城市的面子与里子,硬件与软件,精神与物质。虽然,付出与得到始终难以划等号,但起码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有了因建设城市而付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多了因城市发展而得到满满的幸福感和自豪感,少了因城市生态而产生的浮躁感和怨恨感。
其实,单位的对面,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也许那些锐利而炫目的建筑,也许那些城市化建设发展的进程,也许那些盲目实施大拆大建的逻辑……正在飞快地切割着城市与人的互动关系,使城市失去了珍贵的记忆,与钟楼的高度比较,与钟声的时间快慢赛跑,也是很难分出哪个高矮、哪个快慢。我不知道,每天得到的时间都是二十四小时,如何去计算测量城市原生态的高度?如果城市建筑的高度,每天以一毫米的增速,那么,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相当于升高三分之一米,十年升高三米多。
记忆里,丽都钟楼建造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那个时期,当地高楼大厦很少,没有一座建筑超过十层。当时,就算黄城最高的黄岩大厦,也不过只有九层,电视台的就设在顶层,由于人武部工作关系,我去过几回。
时光荏苒,时不我待。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城市的生活仍很单调乏味,文化娱乐场所并不多。每逢夏夜,一股“嘭嚓嚓”的流行之风袭来,吸引着年轻人的去处,便成了一种生活的时尚,分享纳凉休闲的时光。而那时的丽都钟楼,楼顶上就设有露天舞厅,我也去凑过一次热闹,乘电梯上去后,再爬一层楼梯,门票五角,凭票入场。据说,楼顶舞厅是钟楼承包的经营项目,还设有售货部,销售冰水、矿泉水、洋菜膏、炒豆、瓜子等冷饮零食。
在过去的时光里,总感慨时间的无情,不能温暖我的双眼,最为常见的是,悔恨自己没有好好把握时间,创造更多更好的财富,回报生活,让自己活在幸福的境遇中。相反,时间分分秒秒都在吞没着鲜活的生命,这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无论是身边的亲人还是街坊的邻居,无论是一起工作的同事还是相识的熟人,以及包括自己在内的任何一个人,随着时间推移,时光流逝,都会慢慢变老,甚至离开人世,难道生离死别的命运,饱尝人间的苦难,阴阳相隔两茫茫。譬如,我国是世界人口之最,汽车大国,目前汽车保有量达三亿多辆,平均六分钟就有一人死于车祸。
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在尘封的日子里,时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对岁月的怀旧;也可以改变一个城市的底蕴,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就在哪年哪月的哪一日,我一样听着十二时的钟声,一样走出单位的大门,一样的位置凝望前方,却为什么发现不了钟楼呢?可眼前观察到的,正在紧锣密鼓建造一座十六七层的高楼,仅仅是一个表面上的施工现场,勃勃生机的景象画面,而不是经过漫长的岁月沉淀、时光雕琢、藏在心灵深处的记忆。我悄然留意过,由于雨天气候、调试建筑机械等因素,每隔十天半个月,叠加了一个楼层,约四五米的建造进度,成就了高楼。此外,地球上平均每一分,约有三百个婴儿出生,给世界倾注了新的生命……
守住钟声,守住时间,不忘初心,就是守住一座城市的珍贵记忆,让城市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