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一场历史与文化传承的视觉盛宴(散文)
阳春时节,草长莺飞,惠风柔而杨柳绿,阳光暖而百花开,正是人间最美四月天。
年年有4月16日,而今年4月16日,注定会成为一个特别的日子。原本就游人如织的东镇沂山,4月16日这天,宾朋满座,胜友如云,热闹非凡。东镇庙内外,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有数万人之多。这是怎么回事?原来,第五届中国(临朐)沂山文化节开幕式暨丁酉年东镇沂山祀山大典在这里拉开大幕。
沂山位于鲁中临朐,沂蒙山区之沂即沂山。沂山山脉覆压潍坊、临沂、淄博、日照四地之临朐、沂水、沂源、安丘等9县市,主峰玉皇顶在临朐境内,海拔1032米。沂山风景区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
沂山,是一座历史的山。古称“海岳”,有“东泰山”之称,素享“泰山为五岳之尊,沂山为五镇(东镇沂山、西镇吴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中镇霍山)之首”的盛名。《史记》载,黄帝曾登封沂山。舜肇州封山,定沂山为重镇。汉武帝亲至其下,令礼官祀之。隋、唐、宋、元、明、清历代屡有增封,祀典不废。沂山地区历史遗存丰富,沂山南麓发现的旧石器、细石器遗址,数量之多,山东省内罕见。新石器时代遗址,各时期文化传承脉络清晰,分布密集。夏商周以至明清,沂山地区各时期历史遗存更是星罗棋布,众多发现在史学界具有重要影响。
沂山,是一座文化的山。“穆陵关北愁爱子”的李白,已乘黄鹤而去,“西望穆陵关,东望琅邪台”的苏轼,也已魂归赤壁,鹂道元、欧阳修、范仲淹、苏辙等文人名士的足迹,已被历史的烟云淹没。那些没有被岁月风干的,那些他们留下的诗文,依然在沂山之巅散发着光辉。旧时的中国,多灾多难,天下每遇旱、涝、虫、疫等灾害,朝廷即派遣朝臣到沂山祭祀,每遇新皇登基、重要战事、社会动乱等大事,也会派员祭祀,他们的祭文,用碑刻定格了下来,定格了那个时代的烙印。东镇庙成为这些文化的传承载体。据清光绪三十年(1904)不完全统计,东镇庙碑碣曾达360余幢,内容涉朝廷增封、例行祭祀、政治军事、祷雨祈福、庙宇修建、文人题诗等。2013年,东镇庙立有金代至民国时期碑碣145幢,其中御制祭文碑67幢。解读东镇庙,就解读了沂山的历史和文化。
沂山,是一座灵性的山。黄帝登封、秦皇祭祀、汉武设祠,唐、宋、元、明、清历代帝王诏封祭告,因其“祷辄应”,沂山由“东安公”、“东安王”、“元德东安王”,渐升为“东镇沂山之神”、“佑民捍御之神”,足见历朝历代之崇拜。沂山的灵性,吸引了佛、道进入沂山发展。魏晋南北朝至隋代,沂山佛、道文化日渐繁荣;隋至清末,朝廷官府镇山封祭频仍,儒释道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镇山祭祀文化。除镇山崇拜外,还有对玉皇大帝、碧霞元君以及一些历史人物的信仰。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因此,历史需要传承。文化是立国之根,是民族之魂,因此,文化需要传承。沂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临朐县把举办文化节和祀山大典作为传承历史和文化的方式和载体,挖掘展示沂山历史文化的丰实内涵和镇山文化的特质,促进生态旅游与历史文化的有机融合。中国(临朐)沂山文化节已成功举办四届,每一届都各具特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受到广泛好评,成为沂山的文化品牌。
4月16日上午9点,随着响有力的击鼓声和悠远的鸣钟声,第五届中国(临朐)沂山文化节开幕式暨丁酉年东镇沂山祀山大典拉开帷幕。祀山大典,场面恢弘,主要内容有:燔柴乐舞;祀典仪式;情境再现:唐皇祀山。
祀山礼仪以历史文化为核心,再现了帝王祀山的宏大场景,唐皇祀山也是典礼告成的压轴戏。在浑厚的鼓声中,唐朝士兵手持仪仗分列两旁,唐皇由东镇庙入口处缓缓入场,在到达古祭祀台;引驾入场,唐朝宫廷侍者手执长幡跟随导驾缓缓进场。祀山仪式迎来高潮,主要内容有:唐皇敬香、唐皇奠酒、唐皇祭拜、皇妃文武百官礼拜,最后舞乐告祭,大唐乐舞美轮美奂,再现了大唐盛世。
雪漠,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雪漠从遥远的甘肃到沂山定居并创办了沂山书院。雪漠为什么这么钟情沂山?用他自己的话说“因为沂山带给人一种家园的亲切,无论走到哪里,总想回到沂山。”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栏目主题歌《乡愁》中唱到“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雪漠先生虽然到沂山时间不长,但显然他已把沂山当做了他的故乡。雪漠先生表示,他将立足于挖掘临朐本土文化,为世界定格正在消失的农业文明,并面向全国,培养优秀文化人才、文学人才,还要扎实地为临朐老百姓服务,让临朐多一些来自外界的文化基因,让多种文化碰撞出绚丽火花,让临朐文化更加博大、厚重。
行走在临朐的春天里,处处闪现着文化之乡的颜色,处处漂浮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处处荡漾着临朐微微的文化波浪。原来,这是临朐文化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