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天地事】法官心语(征文·散文)
久违的阳光越过高高的审判大楼,进入我的四楼办公室。这是一个冬日的下午,在多雨的皖南,某个古老的却又正焕发着青春的县城籍山大道上。
阳光普照,使人很熨贴、很舒暖。正象刚刚办结的一宗案子,双方当事人因邻里关系不睦而致纠纷,经调解双方握手言和。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各种社会关系和利益冲突越来越多地需要通过审判来定纷止争。按一句老掉牙的话讲,当事人打官司有时并不是为论输赢,而是要讨个说法。前些天,芜湖市新芜区法院审理的“中国乙肝歧视第一案”尚未宣判,原告张先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对官司的胜败早就有心理准备,他所要求追求的、就是受宪法保护的平等劳动权,是如何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得到执行的,他要为占全国总人口数几近10%的乙肝病毒携带者讨个说法。于是,他状告了芜湖市人事局。
一审判决尚未出来,但相信在公正高效裁判的今天很快就会出来。法官不能拒绝裁判是司法的原则之一。“迟来的正义即非正义”,是古老相传的法律格言,在日益注重程序正义的当今司法界、仍有强烈而现实的意义。我很为新芜区的同行捏把汗,因为此案全国无先例,如何下判,不仅见其法律水平,还有法律之外的很多很多。同时,我又为新芜区的同行庆幸,因为身为共和国的法官,而有幸审理这桩全国关注,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甚而可能对我国法治建设有里程碑意义的案件,是何等的荣耀,又是何等的千载难逢。我想到了若干年前的中国宪法司法化的第一案,想到了有千百万双眼睛正在注视着那神圣而威严的法台。
开庭那日,据说媒体云集,旁听人员亦济济一堂,为全市之仅见。我因为准备法院工作报告而无暇前往。但我可以想见,当时的法庭上是怎样一个场面。
法庭是法官的舞台,在那里曾发生过人类历史上一些最为激动人心的故事,常常比传奇小说更精彩,比战争更激烈,更扣人心弘。人类之所以能进入今天这样一个基本文明而法制的时代,是因为法官在不断反思和修正过去的影响历史进程的裁判。法官作为国家暴力工具的执行者,无疑是属于主流社会的,但他又不隶属于哪个阶级,他是一个独立的阶层。他没有依附,他始终是超拔的,是正义的使者,是如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一样的良心的发现。从不忌讳自己的失误乃至过错,却又能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人格。他只服从于国家,他只为法律和理想而献身。他是沉默的,却常让你感受一默如雷的震撼,需要说话时,就用一支笔或键盘,敲打出一份带字号的居中裁判书。他是深居简出的,超越于其所生活的时代,又在很大程度上引领着时尚潮流。他是权力的化身,可以使喧赫一时的达官显贵在一夕之间锒铛入狱,也可以使锦衣玉食、富可敌国的大款巨亨,顷刻沦为街头乞儿。是什么人,因为法官裁判而成了一国之君,是什么人,因为法官裁判,而走向历史的断头台。法官可以使沉冤昭雪,正义伸张;法官可以使邪教伏法,社会安定。法官生杀予夺的大权为人民而掌,又为人民所监督。
法官是“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的智者,是“寂寞里奔驰的勇士”,是如傲视人寰的、给人间万物带来光明的查拉图斯特拉的太阳。在法官身上折射出的人格之美,无疑是一种大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法官裁判的理性之美、逻辑之美,法理人伦的光辉,比之维纳斯的断臂、圆明园的落照、贝多芬的交响曲,同样给人给历史以力量和启迪。
法官也有无奈,无奈到令人难以置信。横县法院的法官,甚至还是副院长,为挽救患病的儿子,因经济所迫,而向全国法院法官募捐。洛阳中院的法官李××,因为一纸判决,惹恼了某个权力机构,而今“赋闲”在家。法官亦有妻儿老小,法官亦有七情六欲,法官亦不是圣人。法官的言行举止,自有其职业道德准则加以规范。保护法官的是法,监督法官的亦是法,没有法,就没有法官。这正如首席大法官肖扬所言,“法官是为法律而存在的”。
法官是“离上帝最近的”人!他跨越时空,理性地栖居在古老而年青的大地上……
下班的铃声响了,打破了我的沉思。而关于法官的思绪,依然连绵而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