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功印象
长这么大,只仅去过后稷教稼的武功县两回,最后那次由兴平、淳化、武功三县(市)作协联合举办的文学创作交流座谈会,因了武功许多文朋诗友的热情好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那天早晨,细雨纷飞,却始终阻隔不了诸多文友之间那一份份的深情厚意。
“文学上愚人的事业”。那天下午,从兴平杨贵妃墓参观出来,我们这些所谓的文学爱好者,顾不上休息,立即驱车从马嵬驿出发,赶往位于关中平原腹地,总面积397.8平方公里,总人口42万人的武功县,进行文学交流联谊活动。车到武功县城,已是下午十七时,下榻到一家高档的“和平酒店”后,我们便开始准备起了文学交流的发言提纲。
翌日清早,用过早餐后,按照座谈会的议程,我们最先冒雨来到了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稷教稼台”参观。后稷,名弃、黄帝玄孙,其母姜嫄,尧舜时期掌管农业之官,周朝如祖,教民耕种,其著述《诗经•大雅•生民》,完整地把周族的农业起源、农业结构和操作技术内容,以歌颂诗句非常简洁而又生动地描述出来,是一份极其可贵的农业史文献。走进由原中央民革主席屈武所书写牌匾的“教稼圣地”院内,但见古柏参天、翠柏常青、花繁叶茂。农业始祖后稷之遗像坐落在院子中央,引来无数人瞻仰参观。形状为砖砌箕斗形的教稼台,台四面各辟一门,寓意一年四季,有24根栏桩,隐含24节气;前后台阶分别有五阶六阶可达其顶,象征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台前石碑和四面门洞之中嵌满着于佑任、王任重、周尧等人诗词题刻。对后稷有着研究的咸阳作协会会员王若林向参观人员声情并茂地讲解着后稷的前世今生。尽管细雨纷纷,但隔断不了人们对始祖的崇敬之情,他们依然掏出手机,不停地与后稷遗像合影留念。
“武功原上麦芊芊,成众喜迎大有年,教稼台前思往事,乱离时代几家欢……”站在当年教稼台上,听着解说员关于后稷教稼的前尘往事,穿越时空隧道,自己仿佛看见了当年后稷在这里,“树艺五谷,教民稼穑”的情景。
前多年,在淳化的时候,看见一些精致的“爵”“大鼎”的青铜器等纪念品时,自己被这些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所陶醉。但那次在武功,当我们走进坐落在武功镇上陕西周韵青铜文化艺术开发有限公司的展厅中,看到那通高20.7厘米、长17.5厘米、宽10.5厘米,属国家二级文物的“淳化爵”和通高122厘米、口径83厘米、重226公斤,原物现存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淳化西周大铜鼎”时,我伸出了赞叹夸奖的大拇指。快要离开展厅的时候,突然一尊栩栩如生、维妙维肖,寓意为“母子情”青铜器工艺品,吸引住了我的眼球,于是,被那件工艺品深深折服的我,又掏出手机拍起照来。可能是对那些形象逼真的青铜器的喜爱,同行的“林”,还当场购买下了两尊毛泽东铜像。
从那家青铜器展厅出来,我们徒步漆水河畔,依次来到姜嫄水乡,沿着青砖铺就的道路,参观起那风格各异的建筑,品尝着种种可口的风味小吃,我又一次被水乡那绿柳成荫、小桥流水、花伞倒挂的美景所陶醉,此刻,一种不忍离去的念头涌上心头。
回到酒店,翻看着武功县委宣传部、县文联、县作协印制的《接待方案手册》,我渐渐对武功的经济状况、人文历史有了全新认识,印象日渐深刻。如今,在我心目中,除过铭记下了姜嫄古墓小华山、苏武墓、上阁圭钟、后稷教稼台、姜嫄水乡、报本寺塔等“武功八景”的名胜古迹名字外,我还深深地记下了热情好客的杜晓辉、荻光荣、王建锋、王青鸽等文朋诗友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