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菊韵】上德(赏析)

编辑推荐 【菊韵】上德(赏析)


作者:玉峡耕牛 秀才,1360.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26发表时间:2017-04-23 15:51:03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上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详解:
   1、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白话:上上之德是注重内在修养,是完全内化,丝毫不执著于身外,所以看不出他有高深大德,所以说才真正有德;下德注重外在形象,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合乎道德要求,所以说没有真正内化之德。
   阐述:上德之人,德之道行完全内化,从表面上是丝毫看不出他具有高深大德,所以说“上德不德”。“不德”,是指不得而德。如韩非子所言:“德者,内也;得者,外也。”“上德”与“下德”,正如德之与得,互为里表。不执着于身外之得者,有“上德”。有上德者,才真正拥有高深大德。反之,执着于得者,务求于“求则得之,为则成之,立善治物,名扬位显”,实则得外而失内,舍真而求伪,似得实失,故为之“下德”,是以“无德”。“无德”不是说没有道德,而是说这种德行,没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只是用道德在约束自己而自己也在依道德行事而已。“下德”的道行,还只是处于表层,处于“依葫芦画瓢”的阶段,远没达到“胸有成竹”的境界。“上德”、“下德”都是德,只是道行之深浅不同而已。
   2、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白话:上德不妄自作为而且是无心为之,下德不妄自作为而是有心为之。
   阐述:无为,不是指不作为,而是指无私心、无私欲和不主观臆断地为之,即上德没有胡作非为、妄自作为、胡乱作为。“而无以为”,而且是无对象、无选择、无手段,完全是无心之举,连想都没想,自然而然为之。上德之无为,是自然的,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上德之无为,是自内向外而散发出来的,如腹有诗书气自华。下德之“无为”,却是“有以为”。尽管也符合大道,却是有心于此,是刻意为之,而非自然而然。下德之无为,非天然的,尽管“衣着得体”,却是经过一番精心妆扮后之衣着得体。下德之无为,非由内向外,尽管言行举止也中规中矩,却如同活灵活现之模仿秀,如同演技高超的演员之饰演名人,只能说是非常象而已,但毕竟不是本人。但是,上德、下德,都是德,都是以无为本,遵道而行,只是道行之深浅、境界之高下不同而已。
   3、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白话:上上之仁爱者的仁爱是无差别的、无选择的,且是无意而为之。上上之义气者的义举是有标准、有条件的,且是有意而为之。上上之守礼者注重遵守礼仪、维护礼仪而响应者、跟随者寥寥无几,则举臂大声疾呼,仍然要强力推行。
   阐述:上仁者、上义者、上礼者,都主张积极入世,主动作为,都极力推行自己的主张,以求天下大治,故曰“为之”。但他们之“为之”,分别是“无以为”、“有以为”和“莫之应”。“无以为”、“有以为”,前面已经解释,不赘述。“莫之应”,不能解释成无人响应。“莫”通漠,稀薄,寥寥无几的意思。老子给人行为之美分四类:德(上德、下德)、上仁、上义、上礼。四者第相差次,由里及表,相继而生。上德者,思想无为,故本无为之事,故谓“上德无为而无以为”;其次为上仁者,“仁者爱人”,仁者对世界充满爱,且是无条件的爱,对善人爱之,不善人也爱之,当然这“善人与不善人”是世人眼中评判的,上仁者眼中是没有如此区别的。因此,上仁者也是无以为的,故“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者,心中善恶昭昭然,非黑即白,非善即恶,故上义者往往是社会变革家,总是以挽救人间危局为己任,且具有浓厚的英雄情结,总是想做点什么。故“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者,精神上是积极入世的,但其心中缺少善恶之分,不重教化,惟有守礼与不守礼之别,注重秩序、机制的建设。当然,这种秩序和机制是建立在利己的基础上,且大多是繁文缛节、华而不实的,故其应者寥寥,因此上礼者为维护其秩序与机制,总是奔走呼吁,甚至强行推行,故“攘臂而扔之”。扔之,不是指动粗去扔掉它,而是指强力牵引,大力推行,意思是尽管大家内心不接受,或一时半会难以接受,仍然要执行。
   4、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白话:所以说道衰而德化生,德衰而仁爱现,仁衰而义气明,义衰而礼仪定。
   阐述:这里的提法与第18章“大道废,有仁义”相似,只不过中间加了个“德”、最后添了个“礼”而已。如此一来,系统性更强,层次更分明。“失道”,意思是大道不被遵循,退而求其次,德的教化功能就应运而生。“失德”,是指德行无人遵循了,德的教化功能也不灵了,世人完全被功名利禄所蒙蔽,退而求其次,仁吧,仁是爱人,是对世界充满热情、对生命充满热情,是主动积极。“失仁”,意思是连相互间的仁爱都做不到,那就讲点义气吧,诚信、守诺,君子一诺胜千金,提倡同情、怜悯,提倡路见不平一声吼。“失义”,连讲点义气都做不到,那就制定冷冰冰的规则、制度和礼仪来规范和约束,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游戏规则。
   5、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白话:社会的秩序,跌落到靠冷冰冰的规则、制度和礼仪来规范和约束啊,说明不忠人事,言而无信,而且这是社会走向变乱的开始。那些所谓的先知先觉者,正是他们使大道变得华而不实,而且是愚人政策、理论产生根源。
   阐述:“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意思是,社会发展到了或者说跌落到了依靠礼的境地啊,说明忠诚、诚信已经薄如纸,而且这也开启了人们内心之迷惑、价值取向之混乱。社会尚礼,说明是“忠信之薄”,靠忠信维持不了了,而且这如同打开了潘多拉魔合,成为“乱之首”。乱之首,不能解释为造社会成混乱的罪魁祸首,这违背了老子的本意。老子之所以称“礼者”为“乱之首”,是因为有了礼,人们从此不需修道行德,简单明了地遵礼即遵从规则、制度和礼仪就行了,至于你的修养境界如何,是不是具有高深大德,以及什么仁呀、义呀和善恶美丑等已经无足轻重了,势必造成内心的困惑与迷茫,故谓之“乱之首”。老子论述的道、德、仁、义、礼,并不是相互矛盾,互相冲突的概念,而是从内核至表皮,由里及表,逐步显现的包含关系。老子并非说世界要回到只有道德,没有仁、义、礼的阶段,而是说不能只注重表层机制的建设,而不注重对人内心世界的教化,对世界本源的了悟。这样就舍本逐末,本末倒置了。没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忠信缺失,单单靠礼是管不好的,束缚和压制只是暂时管住了众人的行为而管不了众人之心,长此以往,压抑的民心势必如火山般暴发,社会动乱也就不远了。“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而那些不知“道”而自诩先知先觉者,他们的主张和理论只会使大道之本日益虚无而其表日益丰华,而且是愚人政策和理论的开始,因为正是这些政策理论的产生,让世人舍本逐末,误以为靠这些就可以治理天下。
   6、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白话:从以上分析,大丈夫应与忠于大道、信于大道、能推行大道者相处在一起,不与那些满口仁义礼而实则忠信浅薄者生活在一起,应与那些朴实的大德者相处在一起,不与那些脱离大道而夸夸其谈、华而不实的伪学者生活在一起。所以去掉后者采取前者。
   阐述:此三句,乃是归结上文之义。大丈夫要厚道,绝不与薄信寡义之徒为伍。大丈夫是见道而不见欲,循理而不徇私,顶天立地,以道自任,而不辞者也。视听言动,无处不是性中之显著,家国天下,无处不是道德之流行。大丈夫岂能因世衰道微,而随波逐流,而同流合污,所以他们的选择是去彼之薄华,而用此之厚实。
  
   综述:《道德经》分上下两部,上部以“道”开始,故也叫《道经》;这一章,是下部之开篇,以“德”开始,故也叫《德经》。本章在《道德经》里,算篇幅比较长的,也是比较难理解的一章。老子认为,“道”之属性表现为“德”,凡是符合于“道”之行为为“有德”,反之,则为“失德”。“道”与“德”不可分离,但又有区别。“德”是“道”在人世间的体现,“道”运用于人类社会的功用,就是“德”。“道”无上下之分,“德”有上下之分。“上德”完全合乎“道”的精神。不过,老子所讲的“德”,与我们现在的德,是有区别的。老子的“德”,标准就是是否符合道,而我们现在所说的德,更多强调的是伦理,标准是是否符合社会的价值取向。当然,我们现在的德,也是从老子的“德”一脉传承下来的。
   王弼注说:“德者,得也。”“德”,就是得到的“得”。怎么能得到这个“德”呢?要想“德”,没有本体的道,是根本不可能的,“德”与道须臾不可或离。何以尽德呢?就是以“无为”为本,以“无以为”为用。所以开篇即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真正有上德的人只是根据道来做,他对于自己的德不以为是“德”。如同真正的善人并不会觉得自己是好人。上德者,不自以为是,不求而得,不为而成,虽有“德”之实,可是却无“德”之名。连名都不要了,“德”才能够日日新,时时足。德分两种境界:上德和下德。上德接近于“道”,在一般“德性”之上,所以称为“上德”。道是本体,德是启用,德本来也没有名称,只是为了论述的方便而给了它一个名称。这样,“上德”跟“道”完全泯合为一了。“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下德”从来不敢把“德”丢掉、失掉,心心念念都是“德”。“无德”,不是说没有道德,而是说这种德行,没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只是用道德在约束自己而自己也在依道德行事而已,还只是处于道行的表层,处于“依葫芦画瓢”的境界。“下德”不够圆满,不够聚足,也不够自然,所以会患得患失,有“得”就有“失”,所以是“下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德和下德都是“无为”的,区别在于上德“无以为”,没有为德的心,没有为德的目的,没有为德的手段,只是自然而然。下德“有以为”,就有心,它让人们知道这个东西不能丢,丢了以后就没法办事了。一个有心、有目的、有手段,一个全然没有,本质具足。这就是它们的区别。孔子说:“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到七十岁的时候,就能够率性而为,非常自然、非常潇洒、非常自由,可是又不超过规矩。达到这样一个境界,这就是“上德”。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道失去以后就出现了德,德失去以后就出现了仁。孔子把仁捧得非常高,认为做到仁实在太难了。孔子说他只有一弟子能做到三月不违仁,就是颜回。孔子的仁是积极入世的。但老子把仁放在道德之下,并说“上仁为之而无以为”,真正好、真正慈悲的人,爱人的人,他亲民、爱物,已经跟下德很相近了。它有为,但又无以为。上上仁爱者的仁爱是无差别的、无选择的,是发自内心的,“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上仁没有目的、没有原因、没有手段、没有选择,绝不是因为他是我的父母、我的朋友,所以我才这么做。孟子说:“性善”,并举例说,当人们看到小孩子匍匐将入于井,就会本能地赶紧去抓住他。当我们去抓的时候,没有一点要等着别人夸奖,或期望孩子父母感谢,只是因为这个刹那间的不忍之心。这个仁,不是勉强做出来,而是完全纯粹地任随天理。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义跟仁相比又是等而下之。义,宜也。道没有对象,仁则有了对象。仁者爱人,但无差别。到了“义”,则讲合适与否。《三字经》讲到:“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具扬。”有义方,就是以合宜的方法教他的儿子,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事,应该怎样做才合宜。“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失去仁之后就讲义,失去义之后就讲礼。当你不能判断这个事是否合乎“义”,于是只能从礼的角度去考察。礼是外在的规范,上礼不但要权衡是否符合规范,并且要考虑是否中节,我们称之为礼节。孔子向老子问礼,被老子批了一顿。礼与理,常混用,礼与理是哪里来的呢?就是众人约定俗成的。我们说礼尚往来,就是对于别人的恩惠一定要报答,否则就是不懂礼、不合理。不同文化中的礼不一样。好比说请客,中国人习惯在饭馆里抢着付帐,阵势像是要打架,在外国人看来全然不知道怎么回事。而他们故意表现出很大方,事实上心里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中国的一些礼,已经变成很俗的礼,有时候根本就莫名其妙。所以老子说:“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社会秩序跌落到靠冷冰冰的规则、制度与礼仪来规范和约束啊,说明言而无信,不忠人事,这就是社会走向变乱的开始。那些所谓的先知先觉者,正是他们使大道变得华而不实,而且是愚人政策、理论产生根源。后面老子又说:“失礼而后法,失法而后刑,失刑而后兵”。
   老子论述的道、德、仁、义、礼,不是相互矛盾,互相冲突的概念,它们是从内核至表皮,由里及表,逐步显现的包含关系。老子并非希望世界回到只有道德,没有仁、义、礼的阶段,或者说,想扼杀仁、义、礼,仅仅留下道德。老子只是想强调,不能只注重表层机制的建设,而不注重对世界本源的了悟,而忽略对人内心的修炼和内化,仅是在枝枝叶叶上耗费大量的社会成本与精力,这样做就舍本逐末,本末倒置了。没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忠信缺失,单单靠礼是管不好的,束缚和压制只是暂时管住了众人的行为而管不了众人之心,长此以往,势必酿成祸端。最后老子强调,大丈夫要“厚道”,绝不与薄信寡义为伍。大丈夫要见道而不见欲,循理而不徇私,顶天立地,以道自任,而不辞者也。视听言动,无处不是性中之显著,家国天下,无处不是道德之流行。岂能因世衰道微,而随波逐流,而同流合污!所以去彼之薄华,而用此之厚实。
   大道与德、仁、义、礼的关系,如果一定要比喻的话,道如树根,德如树杆,仁如树枝,义如树叶,礼呢,如硬要扯上关系,就好比是树的修剪工,符合他的规矩和标准,就可保留,否则一律剪掉。当然,不是很贴切。因为它们的关系,既是源与流、本与未的关系,又是由内核向外一层层扩张发散的关系。同时,又是无与有的关系。加上“失礼而后法,失法而后刑,失刑而后兵”的法、刑、兵,它们共同维系着人类社会。

共 566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老子论述的道、德、仁、义、礼,不是相互矛盾,互相冲突的概念,它们是从内核至表皮,由里及表,逐步显现的包含关系。老子并非希望世界回到只有道德,没有仁、义、礼的阶段,或者说,想扼杀仁、义、礼,仅仅留下道德。老子只是想强调,不能只注重表层机制的建设,而不注重对世界本源的了悟,而忽略对人内心的修炼和内化,仅是在枝枝叶叶上耗费大量的社会成本与精力,这样做就舍本逐末,本末倒置了。没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忠信缺失,单单靠礼是管不好的,束缚和压制只是暂时管住了众人的行为而管不了众人之心,长此以往,势必酿成祸端。大道与德、仁、义、礼的关系,如果一定要比喻的话,道如树根,德如树杆,仁如树枝,义如树叶,礼呢,如硬要扯上关系,就好比是树的修剪工,符合他的规矩和标准,就可保留,否则一律剪掉。当然,不是很贴切。因为它们的关系,既是源与流、本与未的关系,又是由内核向外一层层扩张发散的关系。同时,又是无与有的关系。加上“失礼而后法,失法而后刑,失刑而后兵”的法、刑、兵,它们共同维系着人类社会。谢谢耕牛的解读,非常详实,环环相扣,丝丝入理,通俗易懂,辛苦了!强烈推荐阅读。【编辑 叶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道法呼吸        2017-04-27 18:41:41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不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處其華。故去彼取此。
   这是我看的版本。民国十六年上海医学书籍出版社出版的《道德经笺注》。觉得和你看的版本好像不太一样。
回复1 楼        文友:玉峡耕牛        2017-04-27 23:21:52
  我手头上不存在版本之说,最早买《道德经》是在地摊上淘了一本,没事时翻一翻,发现问题不少。于是乎突发奇想,自己来注译。当时纯属自娱自乐。前前后后用了半年多时间才注释完,那是2013年。后来出了点意外,命差点丢了,搁置了,养伤期间,在网上也看别人的注解,真是花样百出,当然也有注得好的,受益匪浅。但都有一个通病,就是用现在的视角现在的思维,为注而注,不自然。于是乎,又重新拾起,尽量从整体上全局上把握,尽可能还原老子本意。
2 楼        文友:道法呼吸        2017-04-27 18:47:46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译文:上德,就是没有德的概念,没有以德为法的言行,这样的世道就是有德。缺德呼唤德。所以下德强调德,需要德,提倡德。下德,要抓住德、不失去德,恰恰因为无德横行。
  
   注:“上德”,最佳之德。若处处都是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那么就没有污染一说了。也就没有卖“纯净水”、“加拿大空气”之荒谬了。人人淳朴,德的概念肯定也就没有了。
  
   上德无为而无不为。
   译文:上德同于道,无欲无为的表象下,实质的“无不为”:不言而信,不为而成,不教自化。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译文:下德依据自我定义的德而有所作为。只有刻意而为,没有“无为”。须知盗亦有道,亦有其德。
  
   注一:欲彻底读懂本章,必须知道“德”。据《康熙字典》:
   1,《正韵》凡言德者,善美,正大,光明,純懿之称也。
   2,《书•臯陶谟》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乱,治理之意;扰,顺也。扰:《康熙字典》:《廣韻》亂也。又馴也,順也,安也。《書•臯陶謨》擾而毅。《註》馴擾而果毅。】
   3,又《说文》升也。
   4,《洪範》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
   5,《周礼•地官》六德:知、仁、圣、义、中、和。
   6,《玉篇》德,惠也。
   7,善敎也。《礼•月令》孟春之月,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註》德謂善敎。
   一句话,所谓“德”:一切美善的、向上的、正义的、阳光的、符合公理标准的言行,德。再形而上结论:德,一切阳性的事或物。与“阴德”相对——盗德。老子似乎不那么待见“德”了:只有阳性的一面。但是,“盗亦有道,亦有其德”啊!只要有“欲”,就是无道,“德便千姿百态”了!见第十九章,关于庄子的盗之仁义德。
   其实,最精辟的关于德的解释,莫过于《广雅•训诂三》:德,得也。
  
   注二:本章之“以”,也是读懂本章之重要字。
  
   以:厶(sī)+人。
   厶,《说文解字》曰:姦衺也(奸邪也)。韓非曰:“蒼頡作字,自營爲厶。”凡厶之屬皆从厶。息夷切。
   《说文解字注》:(厶) 姦衺也。衺字淺人所增。當刪。(译文:(厶),奸邪也。邪字,为学浅之人所加,当删。)
   关于奸,《康熙字典》:《說文》私也。一曰詐也,淫也。所以,厶,可以看成是私密的产物,是自己的东西,是淫乱的产物。厶+人=以,也就好理解其意了。
   甲骨文、金文的以,恰似厶。于是,有人考证厶,就是胎儿的意思。胎儿,当然是自己的东西(私),淫乱的产物(奸)。
   甲骨文的以,就是“胎儿出生,脐带还连着母体”的画面。金文的以,画面有所简化。
   知道了“以”的本来画面,很多古汉语的意思也就比较明晰了。以,是有遗传性特质的,是有私密性特质的,是有亲缘血缘关系的。进而引申为思想一致的,情感一致的等等。总之,以,物质、精神都是一类的。故,以,常有连词意义的。
   于是,孔子看人的其中一条“视其所以”,就可以理解为:看此人家风如何,跟什么人学习,血统如何,一“以”而蔽之了。于是,流行的译文“看其言行动机”之说,你还能满意么?
   由是,老子的“下德为而有以为”的以,也好理解了。就是和我同类,符合我的标准的之意。译文为:下德根据自我定义的德的标准而作为。盗亦有道,亦有其德了。于是老子不屑所谓的下德了。
   下德,其实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德,没有从道的根本去解决问题,没有从“无欲”的根本上解决问题,故只能强调德。所以,老子不以为然了。习常而无欲,这种状态下哪里有善恶呢?又哪里需要所谓的“德”呢?!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译文:上仁之“为”,惠及万物,没有什么标准而博爱——因为万物皆刍狗之故。上仁符合为、无为之道。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译文:上义,也是依据符合自己的标准而行事的作为。不受老子待见了,因为“义”没有普世定义,在谁的手里就为谁说话办事。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
   译文:上礼的所作所为没人理睬——或表面不理睬或内心不理睬或兼而有之。于是大张旗鼓地宣扬礼,就像伸出的胳膊还要一个劲地再伸,恨不能把胳膊扔出去以便使人响应,但还是没人理会。
  
   注:仍,继续之意。何谓礼?敬神致福的仪式而已。故《说文解字》一字以蔽之: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走过场而已。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译文:所以,失道就德补,失德就仁填,失仁就搞求神拜祖的义——义的造字本义如此。义之不效,于是就按品级列队搞装神弄鬼的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译文:礼呀,是个什么东西?礼是忠信淡薄的产物,是祸乱之开端啊。
  
   注:忠信为“厚”,礼为“薄”。狮群里,最后才能吃上一口的弱者,恐怕最恨礼了,有恨就一定会有造反,早晚的事而已。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
   译文:自以为聪明的所谓先知先觉者,其礼的所作所为,不过是表面的浮华,实乃愚的开始呀。
  
   注:修道为“实”,礼为“愚”。道之华的道,礼的一切所作所为。此句的道,有方法技巧之意。如门道,医道等。
   愚,戴上面具装神弄鬼。——只是愚弄谁呢?最终恐怕是愚弄自己罢了。所以,凡礼甚时,便是将要“天翻地覆”之际,上下五千的历史大抵都是这样的。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处其华。故去彼取此。
   译文:所以,大丈夫以忠信为贵而不崇尚所谓的礼,守道而不为表面的浮华之礼。这就叫舍弃薄华而选择厚实呀。
  
   注:夫礼者,忠信之薄。厚与薄相对。故句译如是。本章为老子修道习常后体会与演绎。正所谓修身养性齐家治天下啊。韩非子解老,其实是以此章为开始的。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