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天地事】从珠窝村看永定河畔的历史印记
门头沟的永定河文化,就像璀璨花朵,深入到了每一个生活的角落,让人品味起来,越来越深感深厚,就像陈酿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
许多人都去过珠窝村,可对永定河沉积历史,不会那么清楚。笔者今天介绍一些鲜为人知的话题。借村落久远和村子坐落,看一看永定河在历史上,对人们的生活影响是多么的大。村西有一个家族大院落,村民都称她“大院”,这个院落是个家族的集居地,一共可以住十几户人家,从辈分考证,从“永字”辈,向前可追溯到明朝永乐初年,那个时期浩大的移民运动。但只是口碑的传说。人脉繁衍最清楚的是“永”字辈向后顺延,即文、成,万、显、思、正、德、长,久….人脉延续至今,这个家族,在珠窝村是具有代表性的家族,是个勤劳的家族,历史上曾经辉煌过,开过当铺,种的耕地也比较多。
这个家族的居住地,建筑风格,依北山而建,背靠寺洼梁,西近邻宣德年建的胜泉寺,东有一个南北走向的胡同,是个四外都有院墙的大院落。住宅由三个四合院,一个日子院和几个分散的住宅组成。这个大院落,有一个共同大门口,大门朝南,大门四五米前,是个胳膊肘弯,就如影壁墙,遮挡着人们的视线。据说,短短的影壁墙,在住宅风水方面有些说法。由大门走出,到影壁墙向西走,踏着河卵石铺的台阶,顺路缓缓下坡,从肘弯走到四五米处,就到了人字顶尖处,犹如岔路一样,一是可以继续向西走,二是可折返,缓缓下坡向东走。过去,老人们讲,这个院落,叫龟院,就是指这个大门口的肘弯向西,如龟的脖子,人字,就如人头顶着龟,象征着,富贵和长寿。这个大院的院墙,从底部到最高处,大约有15米高。不难看出,这个院落,就是背靠寺洼梁,脚踏永定河的架势,是建造在永定河畔的水岸大宅院。现今,由大院的大门口向南走60多米,人们就可踏临到永定河。在50年代,珠窝村的村民人们可记得,大院朝向南,根本就没有任何住宅,是河水经常泛滥的大河滩。人们也曾记得,建国前,永定河水泛滥最大的的时候,曾经淹过村西的水井,水落下去的的时候,水井就又露出来了。
而今,村里的碾坊,在过去,曾经是五道庙的地方,这个五道庙,向前60多米的地方,也是永定河水,曾经淹没过的地方。村东,原来的大粪坑,几米之下,就存在着曾经水淹了的旧宅房基地。砂坡子台,就是历史上永定河沉压下的河砂。69年的时候,人们还曾见过十几米厚的河砂。这些种种迹象,就是永定河留下的历史痕迹。
明朝正德十三年留下的碑文,这样描述珠窝村西大院边上,胜泉寺的自然风貌的。“大山之高,非仙而不灵,水之深,非龙而不名,逮夫丛林之广,僧而不盛此诸事,虽殊而埋则一也,今顺天府宛平县之西,社名青白口,村曰朱窝,有古刹寺曰:胜泉寺,其寺坐壬山向丙位,为正左右,峰峙如插笔当门,水流若操琴,前山如银屏,耸照后岭如铁垛遮围。”
不言而喻,珠窝村就是永定河畔的,一个久远的村庄。老人们曾经说过,永定河在历史上,曾经给人们带来许多灾难。但对北京平原的形成,曾经起到了巨大作用。除了久远的泥沙,逐步使北京平原面积越来越大,对北京城市的建设发展,也是功不可没。历史上,曾经利用夏季河水,向北京漂浮运送建筑木材。也曾利用冬季的寒冷天气,往地地上洒上水,让地结冰,运送木材和石料。
今天,北京的华丽风采,与永定河的巨大贡献,是分不开的,让我们为北京的母亲河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