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花语】泥鳅游清湾、潜处野云闲(散文)
“泥鳅游清湾,潜处野云闲”。村子前面有一条弯弯的小河,每到春暖花开的时候,河水中总会游动着许多小鱼,河岸两侧生长出尖尖的芦苇。风吹水动,波光粼粼,蓝天与云朵倒映在河面上,悠悠地浮动。堤岸上树种繁多,有碧绿的松树,亭亭的白杨,婀娜多姿的垂柳,仟仟细细的枝条,曼舞在春风中。
谷雨时节,春雨潇潇,雨滴落在河面上,溅起团团迷雾。河里的鱼儿特别喜欢这样的阴雨天气,成群结队地与雨水嬉戏,在河面上泛起圈圈涟漪。然后,泥鳅开始游到浅水区产卵,嘴里吐出白色唾液,鱼群绵延数十米,在河面上留下一条弯弯曲曲的白色玉带。
父亲在闲暇的时候喜欢打鱼,专门编织一个网篓子,也叫“花篮子”,网内编织出层层叠叠的迷宫,在网篓子中间留一个小小通道,各种鱼儿从这里进去,很难找到出口。网篓子放在水流急的地方,守株待兔,等待鱼儿自投罗网。
父亲还用梭子织出几条长长的鱼网,将鱼网拉开放到河水中,在鱼网的两头用木棍插进河底,固定住鱼网,过了一天时间,跟着父亲一起去河里起网。父亲穿着水靴子,下到河水中,将鱼网来回折叠起来收敛到手中,然后,用木棍挑着渔网回村。到家后,父亲把鱼网一头系在院子的杨树上,拉开渔网开始摘取网住的鲫鱼,收获蛮多的,母亲端起大半脸盆的鲫鱼,坐在板凳上开始收拾鱼鳞。
扑鱼,根据网口的大小,来决定能扑着多大的鱼,家里有一种万能网,俗称“三层网”,这种渔网扑鱼最多,大鱼小鱼只要撞进渔网中,很难逃出。三层网最外一层网口有15公分宽,中间这层网编织的密度很狭小,鱼儿转进后会形成一个网兜,无论鱼儿如何挣扎,很难逃脱出渔网。村里明文规定,不准使用三层网,只是在特殊情况下,才可以用这种渔网扑鱼。
这次下到河里的渔网,网口大小如铜钱,正好卡在鲫鱼的鱼鳃处,即使小鲫鱼使劲摇晃,也无法挣脱出渔网。渔网不光网住的都是小鲫鱼,还有小龙虾,村里人给小龙虾叫做“蝲蛄”。小龙虾夹在渔网上特别难摘下来,父亲用棍子先把小龙虾打晕,它的两只大钳子才会放松。母亲把小龙虾放进锅里煮,水里放进一点咸盐,龙虾熟透的时候,身体的贝壳是红色的,味道极其鲜香。
一天晚上,跟随着父亲去看网篓子是否网住泥鳅,父亲打开手电筒,借用手电的光亮,看见河面游动着一条黑乎乎的东西,仔细一看,竟然是密密麻麻的泥鳅鱼,泥鳅你追我赶,排着一条长队,浩浩荡荡,顶着水流向前游去。看到如此壮观的场面,我惊呼起来。河里的网篓子,已经网住好多泥鳅,父亲将网篓子拉上岸,将泥鳅倒进水桶里,然后再将网篓子投进小河里,用一根绳子系在岸边的树干上,以防被水流冲走。
“江水炖江鱼”。村里人有个习惯,喜欢用江水炖鱼。因为用江水炖鱼,味道格外鲜美。平常的日子,能有鲜美的泥鳅吃,感觉像过节一样开心。吃过午饭,母亲在装泥鳅的盆里撒上一些精盐,泥鳅遇到咸盐,痛苦得乱跳起来,一会就一动不动了。母亲用针线将泥鳅一个个串连起来,然后把一串串泥鳅挂在院里晾衣服的绳子上晒干。
河里泥鳅多的消息传遍全村,乡亲们开始准备捞鱼工具,准备在晚上大显身手。在太阳还有一竿子高的时候,乡亲们就出发了。有挑挑的,拿水桶的,挎筐的,拿筛子的,大人小孩,男女老少,整个村子的人都出动了。乡亲们一路有说有笑,天渐渐暗下来,人们静静守护在小河边,期盼着奇迹的出现。父亲用手电筒的强光照在河面上,河面上很平静,只听到河水流淌的哗哗声。
有的乡亲耐不住性子,开始埋怨起来,父亲也很着急,昨天晚上明明看到千万条泥鳅在河面上奔逃,难道今天奇迹不会出现?已经开始有人陆续回村了,河滩上还有许多乡亲在等待。父亲看看手表,已经十点多了,晚风习习,天上的星星也开始有了困意,闪动着疲惫的光芒。有人在岸边燃起篝火,人们聚集在火堆旁,火光映红了人们期待的目光,时不时地望一眼静静的河面,耐着性子等待着奇迹的出现。
篝火也渐渐燃尽了,就在大家准备离开的时候,突然从河面上传来霹雳巴拉的声响,大家急忙打开手电向河面照过去,只见河面上游动着一条黑色的长龙,成千上万条泥鳅鱼,逆水前行,场面极其壮观。乡亲们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场面,简直惊呆了,急忙抄起捞鱼工具,挽起裤腿下到河水中,有用筛子捞的,有用筐捞的,还有用手抓的,泥鳅鱼太多了,有的泥鳅撞到腿肚子上,痒痒的,河面上人声鼎沸,欢声笑语在夜色中飘荡。不知什么时候,泥鳅队伍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人们的战果也十分丰饶,忘记了疲劳,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微笑。于是,家家户户的晾衣杆上挂满了一串串晾晒的泥鳅。乡亲们感恩河水的馈赠:“今年冬天有鱼吃了,用不着总吃咸菜了”。
“千炖豆腐万炖鱼”。母亲炖的鱼特别好吃,首先锅里放上豆油,再放进葱花、大料,然后将河水填进锅里,放进泥鳅,豆腐切成小方块,放进锅里,汤里放进很多红色的辣椒,放进一些大酱,用文火炖上一个多小时。顿时屋里飘散着鱼肉的鲜香,泥鳅出锅时汤会很稠,当母亲将炖好的泥鳅摆上饭桌,还没吃到嘴,看见盘子里鲜嫩的泥鳅,足够让自己不停地咽口水。鱼刺很软,即使吃得急也不会扎着喉咙,泥鳅肉及其鲜美,就着小米饭一起吃,特别下饭。
记得有一年春天,外面刮起5、6级大风,母亲坐在热炕头上做针线,突然,屋里闯进来一个中年男人,支支吾吾用手直着窗外,我急忙跑到窗外,只见院子里有一辆毛驴车,上面放几只水桶,里面装着游动的鲫鱼。原来这位叔叔是来村里卖鱼的,因为天气冷,才求助我们帮忙,通知村里人来买鱼。
我与母亲挨家挨户通知,乡亲们听后极其热情,纷纷来我家买鲫鱼,鲫鱼价格又便宜,几水桶的鲫鱼很快就卖完了。卖鱼的叔叔特别感动,提前给我家送一大盆鲫鱼,并却把鱼放进水缸里。母亲给他钱,他说什么也不要,母亲推脱不过,只能盛情难却。中午母亲捞了一盆小米饭,用豆腐炖的鲫鱼,与卖鱼的叔叔一起吃的午饭,叔叔临别时一直说着感谢的话。
母亲看着水缸里游动的鲫鱼,把小米饭到水缸里,鲫鱼就会抢着吃。母亲说“只要吃食,鲫鱼就不会饿瘦了”。看着水缸里的欢蹦乱跳的鲫鱼,觉得可怜,我与母亲商量,留着够吃一顿的,剩下的鲫鱼捞出来放生吧。
我端起小盘子,兴高采烈的来到小河边,用小手轻轻地捧起一条条小鲫鱼,放进河里,小鲫鱼一下子四散奔逃,消失在清澈的河水中。打那以后,一有时间我就会跑到小河边,只要看见河里的小鲫鱼,心里就会一阵惊喜,河水泛起粼粼的波光。就地躺在河边,望着蓝天,听着缓缓流淌的河水,感受一份静怡的春意。河岸边,一棵棵杨柳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摆,那么柔软轻盈。在柳梢上,一个个小树芽正孕育着一抹嫩嫩的绿意。
好日子过得总会很快,转眼隆冬时节,村里常来卖泥鳅的小商贩,用一挂马车,上面旋着席子,里面装满冻僵的泥鳅,泥鳅无法忍受寒冷,才会佝偻着身体被冻僵,母亲用一盆玉米换回三斤泥鳅,将泥鳅溶解后洗净,把头剪去,锅里放进一点油,待锅热后,将泥鳅放进锅里煎,泥鳅在锅里剪成金黄颜色,有点糊状会更香脆。母亲贴一锅锅贴,早已经熟透了,坐在热炕头上,手里捧着锅贴,就着煎好的泥鳅一起吃,特别的香,怎么都吃不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泥鳅是家乡的特产,村里人感激这条河流,一年四季,都能够品尝到鲜美的鱼肉,给身体补充着营养。乡亲们喜欢吃泥鳅,因为泥鳅全身都是宝,生小孩的妇女,吃了泥鳅,奶水会就会很充足。身体虚弱的老人,只要吃了一段时间的泥鳅,身体就会恢复得很好。泥鳅还可入药,将泥鳅用线穿起来,挂在屋檐下晒干,留着做药引子的偏方。
我喜欢在窗台上,养几条小小的泥鳅,将废弃的荧光灯管刷净,灌满清水,将灯管横在窗台上,放进些绿色的水草,这里就成了泥鳅游动的小河。泥鳅在细长的灯管里撒欢地游来游去,给小屋增添了一份欣喜。泥鳅特别好养,在什么样的水质里都能生存,适应性极强。
忆起故乡那条弯弯的小河,鱼儿嬉戏,芦苇茂盛,每一朵浪花的跳动,记载着童年走过的美好时光。那片希望的田野,承载着父辈们走过的痕迹。想家,就抬头看看天空,云朵从故乡方向飘来,带来家乡的问候。此时,可人的绿色正一路向北,所到之处,鸟语花香。北疆,早已备好了美酒,盛情迎接、即将到来的蓬勃春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