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147”和“786”的启示

精品 “147”和“786”的启示 ——西欧四国旅游漫记


作者:快乐一轻舟 进士,7076.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868发表时间:2017-04-28 09:44:50
摘要:“147”和“786”两个数字,体现着瑞士人忠诚守信和慷慨赴难的契约精神,跨越了西欧四国空间,穿越了世纪,给我以震撼,启迪我深思。

“147”和“786”的启示 一、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
   梵蒂冈位于意大利罗马市内,这里有圣彼得大教堂,是全世界天主教信仰中心。
   教堂正门旁边,还有一个大门,是通往教廷内部的大门。我们这个旅游团队前来参观时,看见门口有岗亭,左右分别肃立两个卫士。一个背对大门,面朝游客,一个背对岗亭,侧立。
   面对游客者,双手下垂,合抱下腹前,斜戴贝雷帽,似乎是军官。另一位,右手执长矛,头戴圆顶无檐软毡帽,仔细观察,他竟然还戴着眼镜,他应该是普通卫兵。二位侍卫皆腰束武装带,穿红黄蓝三色条纹连裤装。他们神色凝重,不卑不亢,腰肢挺拔,站成了两尊雕像,与周围上下的许多艺术雕像融为一体。罗马圣彼得广场的汹涌人流,鼎沸人声,似乎与他们无关。在许多眼睛的注视之中,他们挺拔、沉静、安详、庄重,既有军人的威严气度,又有欧洲绅士的典雅风范。
   导游告诉我们,他们是瑞士人,是瑞士雇佣军。不但是他们,梵蒂冈天主教教廷的整个近卫队人员都是瑞士人。
   梵蒂冈在意大利的罗马,为什么不用罗马人,最起码也该用意大利人做卫士?我头脑中飘过一缕疑问。
   因为跟着许多人排队走,没来得及问。
  
   二、瑞士卢塞恩湖“悲哀的狮子”
   来到瑞士卢塞恩湖附近的一个街头花园里,陡峭的石壁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石刻雕像。名叫“悲哀的狮子”。
   无力斜卧的姿势,满脸的痛苦表情,凝固了狮子面临死亡的悲哀。而插在背上的箭簇,既是哀痛的根源,也是狮子哀痛的标志。箭簇和前身下压着的盾牌和长矛,标志着这是一头战死的雄狮。而盾牌上那粗粗的大十字,却是瑞士国徽。
   原来,这个雕像出自丹麦雕刻家特尔巴尔森之手,他雕刻出“悲哀的狮子”的形象,原是为纪念786名瑞士军官和警卫。在石像的上方刻有一行文字,据导游介绍说,是拉丁文字,意为“献给忠诚和勇敢的瑞士”。下方刻有一段文字,第一行标示惨剧发生的时间:1792年的8月10日和9月2、3日。后面,是事件的具体记载。记载1792年法国大革命,很多倒皇派人员攻击法国杜乐丽宫(Tuileries)时,786名瑞士军官和警卫,为保护法王路易十六及玛丽王后悲壮战死的经过。
   据说,美国最伟大的作家马克•吐温看到“悲哀的狮子”的雕像时,曾给予了极高评价:“世界上最悲壮最感人的雕像。”
   又是瑞士人,又是瑞士雇佣军!
  
   三、法国巴黎杜乐丽花园
   走出摩肩接踵人身挨挤的卢浮宫,穿过人声嘈杂,车流汹涌的协和广场,一走进杜乐丽花园,就觉得走进了幽静安详的世界。
   满眼高大的栗树、莱姆树,青翠的草地,缤纷的花朵,装饰得整个花园十分静谧。
   广场正中间,有一个圆圆的大池塘,碧水悠悠,暖鸭弄水。池塘周围有许多沙滩椅,许多人坐在椅子上,静静地发呆。有一个白头发老人。也不知是巴黎人,还是外地来的游客,将双脚搭在池塘台阶上,斜躺着全身,双手合十,双眼紧闭,仰面向天。也不知他是在祈祷上帝,还是真的在打瞌睡。
   受了那老人的影响,也坐在沙滩椅上,仰脸看天。天空湛蓝,朵朵白云在悠悠飘荡。如此幽静氛围,真让人忘了是在巴黎闹市区。
   花园里,有许多雕像,有白玉石的,有青铜的,神话人物,宗教名人,文化名流,凯旋将军,比比皆是,堪称露天博物馆,又让人会联想到它悠久丰厚的历史积淀,让人想起,这里,就是当年奢豪华丽的杜乐丽皇宫,曾经是法皇路易十六和皇后的寝宫。只是,当年的奢豪华丽,连同残垣断壁早已灰飞烟灭。
   这里,既见证了法皇路易十六和皇后麦迪琪的华贵和荣耀,也见证了他们夫妻二人走向衰亡,换句话说,既见证了法国波旁皇朝的威风赫赫,也见证了法国大革命的动荡喧嚣及法国波旁皇朝的覆灭。
   这里,更见证了法皇路易十六的瑞士近卫队786名勇士的慷慨赴难,悲壮牺牲!
  
   四、147
   1527年5月6日,圣彼得广场。因为教会卷入了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的政治冲突,西班牙国王查尔斯五世派遣许多装备精良的军人,手执冷兵器,血洗罗马城,一波波,前呼后拥,杀进圣彼得大教堂。
   在血腥大屠杀面前,梵蒂冈教廷侍卫队及其他国家的人魂飞魄散,纷纷逃离,只有189名瑞士侍卫英勇拼搏,奋力阻挡,这场装备和数量悬殊的血腥屠杀和顽强抵抗,一直持续了8天8夜,刀光剑影,血流漂杵,最终,瑞士侍卫队牺牲了147人,只有42人生存下来,而这场大规模的血腥杀戮,总共有12000人丧生。最终,教皇克莱芒七世被围困于圣天使堡,不得不宣告投降。
   投降后,教皇的卫戍部队被取代。但瑞士雇佣军的忠诚和英勇牺牲精神萦绕在教皇心头,难以忘却,所以,几经交涉,生存下来的42名瑞士雇佣军人被允许归队,但最后回来的,只有12人。
   教皇复辟后,毫不犹豫地组建新的瑞士侍卫队,而且,只雇佣瑞士人。这个传统一直保留到现在。即使1847年瑞士宪法规定,在国际事物中保持中立国家身份,不再向外派遣雇佣兵,但是,瑞士人依然承担担当梵蒂冈侍卫的使命。
   所以,我在距离1527年5月6日还差大约十个年头就要五百年的2016年4月11日看见的那两个门卫,依然是瑞士人。
   其实,梵蒂冈教廷雇佣瑞士人做侍卫,距离1527年5月6日的血腥屠杀和拼死抗争只有21个年头。
   1506年1月22日,教宗尤利乌斯二世在经过多方比较,缜密筛选之后,最终决定,邀请一部分瑞士人做梵蒂冈近卫队人员,并挑选了150名瑞士人,组成第一只教廷近卫队小分队。
   瑞士近卫队的筛选条件极其苛刻,例如,必须是单身男性,必须是瑞士公民(起初,曾规定必须有贵族血统),年龄必须介于19岁至30岁之间,需要有一个专业的学位,或者是高中的文凭,必须身高至少5英尺8.5英寸高(174厘米),必须是天主教徒,必须完成瑞士军队的基本训练,并能获得良好行为证书。
   怪不得,我所见到的那两个侍卫那样气势威严,气度优雅。
   据说,1981年,瑞士近卫队曾经成功粉碎过一场关于在圣彼得广场刺杀教皇的阴谋,又一次证明了他们的忠诚和不负重托。
  
   五、786
   站在瑞士卢塞恩湖旁的“悲哀的狮子”雕像前,凝视着它,不由回味着马克吐温的评价;“世界上最悲壮和最感人的雕像。”所谓悲壮和感人,无疑就是对那786名瑞士军官和警卫的忠诚守信和慷慨赴难的道德褒奖,是对那些战士虽然以死抗争,却无法力挽狂澜的遗憾和悲伤。
   我前来参观的那一天,天空阴云密布,有细雨无言飘洒。呜呼,天悲其哀乎?
   坐在杜乐丽花园池塘的沙滩椅上,我的思绪似乎又回到1792年的法国大动荡时期。
   1792年8月10日一大早,路易十六在杜乐丽皇宫中接到消息,听说帝制被废,他自知大难临头,于是惶急慌忙,带着全家跑向议会,议会原是杜乐丽皇宫的马房,可是,中途被众多狂暴的倒皇派所截,于是,路易十六身边的侍卫队和保皇派人员与倒皇的叛军,在杜勒丽皇宫展开战斗,倒皇派以大炮攻入杜勒丽皇宫前厅,双方都死了很多人,很多保皇派落荒而逃,但路易十六的786名瑞士雇佣军近卫队军官和士兵始终坚持奋勇抵抗。双方僵持到9月1日,9月2日和3日,倒皇派发起最后的猛攻,786名瑞士官兵为保卫法皇路易十六和皇后麦迪琪,全部悲壮殉难。
   我想起了我国大圣人孔老夫子的一句话:“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却又努力以死抗争,虽死犹荣啊!
  
   六、“瑞士雇佣军”的联想
   我想起了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国殇》。其中所描写的“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用来形容当时的战况,应该是十分形象而贴切的。
   而《国殇》的后六句:“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用来讴歌786名瑞士官兵的慷慨赴难,壮烈牺牲,无疑也是贴切的。
   只是,屈原笔下所描写的勇士是为保卫国家而战,是为抵抗异族和他国侵略而战,他们是民族和国家的英雄。而这147名和786名瑞士官兵,只是因为受人雇佣,而在异国他乡,为保卫雇主而悲壮殉身。
   我又想起了斯巴达克起义。
   公元前73年,古罗马时期,以斯巴达克斯为首的78名角斗士所发动的起义,是为了反抗黑暗的奴隶制度,争取做人的自由和尊严,他们是整个奴隶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英雄。
   那么,这些瑞士雇佣军,并不是为了某一个阶层的人群的生存和自由而英勇献身,而是因为与他们毫无瓜葛的教皇或者法国皇帝花钱雇佣了他们,他们就献出自己的忠诚,以至在最需要的时候,前赴后继,赴汤蹈火,绝不退缩,乃至献出自己最宝贵的生命。
   这一点,以我们中国人的传统道义观念分析,似乎情理不通。
   由于与西方文明和文化的差异,在我们民族的思维习惯中,在我们建立在传统道德文化和阶级斗争观念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中,总习惯从民族利益,甚至狭隘的民粹主义、阶级斗争观念去评价历史人物或者事件;总习惯将经济理念和道德理念严格区分,以至于认为二者水火不容。所以,瑞士雇佣军为了雇主而献身,就总让我们觉得有些另类,有些不可思议。
  
   七、“瑞士雇佣军”的启示之一
   伟大的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之所以会称他们的牺牲是“最悲壮和最感人”的,一定有它的道理在。
   我以为,马克吐温之所以加上一个“最”字,就是他看到了这些瑞士雇佣军身上所体现的一种伟大的契约信守精神:雇主花钱雇我,我就要为雇主尽职尽责,忠诚守信,即使必须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我姑且叫这种精神为良好的雇佣道义。
   雇佣关系,本属于契约关系,属于经济范畴,而忠诚守信,本属于人类的高尚道德,无疑属于道德范畴的理念。这种契约信守精神,或者叫良好的雇佣道义,超越了国家和民族界限,超越了经济理念和道理观念的分割,将之完美结合一切,形成全人类文明中的一种文明规范。
   从15世纪起,瑞士各州政府曾大规模养兵,供欧洲各国雇佣,从而造就了声誉颇隆的“瑞士雇佣军”。“瑞士雇佣军”也凭着他们信守雇佣契约,对雇主忠诚,又努力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谋略,作战勇敢,奋勇拼搏而获得了当时欧洲许多国家和集团的高度评价和信任。
   也恰是靠了这种契约信守精神,才铸就了瑞士人忠诚守信表里如一的道德传统,这一道德传统又反过来推进他们的经济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和精密制造产业的发展。在精密仪器和高端药品的制造中,为求得产品的高质量,从设计到生产工艺和流程,每一个环节都细密严谨,精益求精,从而保证了他们产品的高质量和在世界上的高信誉度。
   也正因为此,瑞士才成为世界上老百姓收入名列前茅,幸福指数在前几位的高福利国家。
   我们这个旅游团,几乎每人都为自己或者家人、亲戚朋友买了一两块瑞士表,不就是奔着瑞士手表的高质量和货真价实吗?
   似乎这样理解,才能够深入诠释马克•吐温的“最悲壮和最感人”的真切含义。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再去看一些反映雇佣军的美国或者欧洲电影,例如《敢死队》《第一滴血》《飓风行动》《野鹅敢死队》等,才会为其中的雇佣战士的勇于献身精神所震撼,所感动。才不会为之淡漠,为之迷惑不解,甚至嗤之以鼻。那些真正恪守契约信守精神,良好的雇佣道义的雇佣兵,不管他们身上有多少道德缺陷,甚至是杀人犯,越洋大盗,但是为了雇主,为了对得起雇主所付出的高额佣金,即使在陷阱密布,危机重重的境地中,也无所畏惧,奋力拼搏,即使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就是过去几百年里,瑞士雇佣军所表现出来的精神。
   与一个朋友谈起此事,他说,这些雇佣军的勇于牺牲精神,也应该与他们的宗教信仰有关。因为信奉上帝,他们对上帝有所敬畏,对死后的灵魂的安放有所顾忌,唯恐自己的行为有违善良道德底线,有罪之灵魂无法进天堂,只能下地狱。所以,他们宁愿为恪守诚信而献身,也不愿死后因罪愆深重而下地狱。我深以为是。
  
   八、“瑞士雇佣军”的启示之二
   其实,这种契约信守精神,良好的雇佣道义,恰是我们这个民族所缺乏的。
   虽然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也提倡“信”,即诚信。但是,它历来被规范为崇高的“君子”之德,而不是平民化的日常行为规范规范。当然,正如我的朋友所言,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大中华中的许多民族没有宗教信仰,导致国民没有道德底线,也许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而且,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轻视商业,或者说鄙视商业行为,称为“无奸不商”,称商人为奸商,这就无形中将诚信排斥在商业行为之外。所以,在商业行为中,唯利是图,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视契约如儿戏,视背信弃义为寻常事,不以为耻辱,反自以为聪明,诸如此类,比比皆是。推而广之,在人际社会中,视雇主乃至上级为剥削者压迫者,动辄背叛雇主,表里不一,阳奉阴违,甚至扇阴风点鬼火,阴谋僭越夺位,在我们中国历史上也并不鲜见。
   时至今天,平时的背信弃义,视契约如儿戏,动辄违约,种种违背契约信守精神的现象,几乎俯拾皆是。扩而广之,各行各业,从机关到个人,从现实社会到虚拟网络,从经济到政治,诚信尽失,造假行骗之事屡有发生。三聚氰胺,朱丹红,到假疫苗事件,“魏则西”事件,造假作假,草菅人命。假“王娜娜”,假“罗彩霞”,一个个的冒名顶替上学。臭名昭著的骗官书记王丽娅,除了性别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深圳前副市长许宗衡,野鸡大学学历。江西原副省长胡长清,从地摊上买假毕业证。官员学历、年龄造假,几乎遍地都是。栽假树苗,给荒地蒙上地膜,让学生冒充绵羊,这些下级骗上级,一级骗一级的事儿,真是俯拾皆是,连朱镕基、李克强这样的国家领导人都要骗,各级行政机关的靠造假应付上级检查,几乎是铺天盖地。
   这些,都恰恰说明我们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非常需要补上契约信守精神这一课,补上诚信的道德底线这一课。
   补上这一课,我们国家的商业流通也会更加规范化,我们民族的道德缺陷也许会得以弥补,我们的企业乃至所有行业、所有人也许才会在生产和交易活动乃至人与人的交际中以诚相待,以良好的质量或信誉求生存求发展,也许才会向真正的和谐社会迈进一步。
   此次西欧德法瑞意四国旅游,147和786两个数字给我的启示,大致如是。

共 566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篇关于147和786的启示文章,完全是围绕着瑞士雇佣军忠诚守信的话题来写的。那些真正恪守契约信守精神,良好的雇佣道义的雇佣兵,不管他们身上有多少道德缺陷,甚至是杀人犯,越洋大盗,但是为了雇主,为了对得起雇主所付出的高额佣金,即使在陷阱密布,危机重重的境地中,也无所畏惧,奋力拼搏,即使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就是过去几百年里,瑞士雇佣军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想当年,因为教会卷入了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的政治冲突,在血腥大屠杀面前,梵蒂冈教廷侍卫队及其他国家的人魂飞魄散,纷纷逃离,只有189名瑞士侍卫英勇拼搏,奋力阻挡,这场装备和数量悬殊的血腥屠杀和顽强抵抗,一直持续了8天8夜,刀光剑影,血流漂杵,最终,瑞士侍卫队牺牲了147人,只有42人生存下来。再后来的1792年8月10日,路易十六身边的侍卫队和保皇派人员与倒皇的叛军,在杜勒丽皇宫展开战斗,倒皇派以大炮攻入杜勒丽皇宫前厅,双方都死了很多人,很多保皇派落荒而逃,但路易十六的786名瑞士雇佣军近卫队军官和士兵始终坚持奋勇抵抗。双方僵持到9月1日,9月2日和3日,倒皇派发起最后的猛攻,786名瑞士官兵为保卫法皇路易十六和皇后麦迪琪,全部悲壮殉难。147和786两个数字给我的启示就是:我们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非常需要补上契约信守精神这一课,补上诚信的道德底线这一课。厚重而又生动的游记散文,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4283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17-04-28 10:02:36
  谢谢湖北武戈编辑的推荐和精彩的编者按语。文章因您而精彩!
已是人间不系舟,此心元自不惊鸥,卧看骇浪与天浮。
2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4-28 14:30:58
  在诚信建设这方面,世界各国尤其是我们都应该向瑞士雇佣兵学习,这就是“147”和“768”给我们的启示。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2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17-04-28 14:35:32
  是的,这是最关键之处。
3 楼        文友:平淡如水        2017-04-28 17:05:00
  祝贺佳作获得精品,祝您佳作不断!
不与他人攀比,只求自己进步!
回复3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17-04-28 17:45:09
  谢谢您的鼓励,也祝您佳作连连,创作愉快!
4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4-28 19:21:49
  瑞士雇佣军的诚信契约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恭喜佳作斩获精品,争取更多精彩辉煌。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4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17-04-28 20:46:08
  谢谢再鼓励,所见略同啊!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