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陌生与了解,只是缺一次想象
想象着,想象着,中国的大东北。一切都是陌生的样子,惊恐的眼里闪着好奇的光芒,翻开历史,打开地理,如饥似渴地阅读着有关于她的一切。一分钟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她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熟悉,依是那么陌生。
从没有去过东北,从未了解过东北,新鲜感都是好奇。“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仿佛只能是想想了。经常在电视中看到“悠车(儿)”和“爬犁”,我开始向往那种充满了雪和棉袄的生活。在我眼里,东北的人们也应该想想那厚厚的白雪一样,那么殷实,那么厚道,那么纯朴。穿着“靰鞡”(也作乌拉),大口的吃着“豆面饽饽”“玻璃叶饽饽”(或作“波罗叶”)“粘豆包”“苏子叶饽饽”。“苏子叶饽饽这些只有东北才有的美食,让人欲断不能。还有各种各样的风俗,如:元宵节晚上,农村有“蒸面灯”之俗。蒸面灯也叫“蒸十二月灯”或“验月份”。就是用豆面或荞麦面做12个直径约3厘米的小灯碗,分别在碗口捏出1—12个花牙,各代表一个月,然后下锅蒸,熟后看灯碗内的干湿来“预测”年内的旱涝、冷暖。也有的在面灯中放黄豆粒,通过蒸熟后豆粒膨胀的大小来“预测”。“十五十六走百病”,东北农村正月十五还有轱辘冰的习俗。这天傍晚,大姑娘小媳妇成群结队到郊外冰上翻滚,口里念诵:“轱辘轱辘冰,不腰痛不腿疼。轱辘轱辘冰,身上轻一轻。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民俗而已,还有好多好多,正在等待着你和我的共同挖掘呢?此刻的你,是不是和我一样?对东北充满了无限的神往啊?
东北。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处祖国东北方,自古以来,就泛称“东北”,而明以后又俗称“关东”,直到当代仍在民间盛行。历代对东北行政区划不一,名称种种,而形成一个具有特色的区域文化,却是经历了千百年的沧海之变,最终跻身于中华民族文化之林,成为它的不可分的一部分。
据《史记•五帝本记》载:早在舜时,北方朝贡的民族有“山戎、北发、息慎”。息慎即肃慎,在尧舜时代就居住在白山黑水之间。《山海经•大荒北经》也有关于肃慎的记载“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不咸即今长白山,肃慎族居于长白山地区又得到了确证,东北正式有了本区域名称。战国时期,燕国在此设郡联系在一起。燕国处北方,经常遭到强敌东胡地内侵。昭王时,始筑长城,几乎把现今辽宁省全境括在长城以内,设郡以辖其地。《史记•匈奴传》载记甚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这是有史以来,首次在辽宁也是在东北地区建制设郡。自此,辽即成了今辽宁地区的代名称,历代相沿不变。有时也把辽泛指为东北地区,但它真正含义,还是限指辽宁地区。《史记•蒙恬传》说:“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辽东段长城,基本沿袭燕长城的走向,仍把辽宁大部划入长城的藩篱之内,所置辽东、辽西与右北平三郡,是对燕制的承袭和进一步完善。前汉时增设苍海郡、玄菟郡、乐浪郡、临屯郡、真番郡。这些郡已把今松花江流域、图们江流域,相当于今吉林省及接近黑龙江省地区归为汉的统一管辖之下。从隋唐,中经辽金至元,约700多年,是东北区域形成与发展时期,突出表现,就是中原王朝对东北的行政区划,从原有的南部向北部即吉黑两省发展,并使全地区的行政区划完善起来,对全地区的发展尤有特殊的意义。一直到近现代,东北的历史更是让人与全国人民的心连在一起,抗日,发展,建设。
这是一个神秘的文化元单,这是一个雪的天堂,这是一个热情的归属。东北美丽富饶!东北古老神秘。春夏秋冬美景应有尽有。可以说,东北玩的东西最全,能游泳来能滑雪,东北过年年味最浓!东北的饭菜最好吃!文化娱乐生活包您满意!还等什么,快踏上来东北的车,“享受东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