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天地事】 天人合一说绩溪(征文.散文)
前世不修,
生在徽州。
十三四岁,
往外一丢。
……
只要说到徽商,没有人不会想起这样一首古老的徽州民谣,说的是徽州人外出经商的艰辛故事。歌声跌宕起伏,时而悠远时而亲近,仿佛在叙述那些尘封的往事。
据《元和郡县志》记载,绩溪城“北有乳溪,与徽溪相去一里,并流,离而复合,有如绩焉。”大意是说,乳溪和徽溪水光离合,其水系的交融如纺织上“绩”的形状。绩溪因此而得名。它曾经是古徽州地区一府六县之一,如今属于“文房四宝”之乡宣城。这是一个山水交融、人文炳蔚的风水宝地,也有“徽之源”的说法。
山水溢清气,早在六千多年前,这儿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北宋宣和三年改歙州为徽州,绩溪一直是徽文化的腹地。明清以降,绩商崛起,“无绩不成街”的口号,曾经叫遍天下。在贾道儒行的思想影响下,绩溪一直崇文重教,也孕育了灿若星河的名人巨贾,他们各领风骚数百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为进一步传承绩溪徽文化遗产,提升传统文化教育品位,因地制宜发展和繁荣文化产业,立足当下,造福子孙,绩溪从2009年开始,结合全县“三区一廊”规划建设,谋划筹建绩溪徽文化博物馆。2010年7月,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陆建松教授梳理出博物馆性质、功能定位、展览主题定位和框架。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李兴钢总设计师提炼出“演绎绩溪地形,聚会绩溪之气”的设计理念。
本博物馆从山水之形、人文之神、商道之气、菜肴之味、艺术之韵和风俗之醇六个方面,点面结合、由表及里地向人们展示了绩溪6000年来的山水自然之积淀和历史文化之魂魄。
它从徽之源出发,首先演绎的是绩溪山水之“形”,灵动隽永的山水自然画卷与悠深古朴的文化旅游资源融为一体,确立了绩溪天人合一的基本框架。它以山为骨,以水为魂,村落里炊烟袅袅,古道上行旅不断。天目山主峰清凉峰黛色苍茫,迢遥逶迤,自古以“宣徽之脊”著称。那是一个海拔的高度,也象征了绩溪人不断自我超越的精神纬度。翚岭,又称徽岭,当地民谣唱到“新岭迢迢,翚岭高高;走新岭,要歇夜,过翚岭,摘蟠桃”,形象地道出了翚岭高、奇、险、峻的特点。王安石在此曾留下“晓渡腾溪霜落后,夜过翚岭月明中”的诗句。石镜山由于石镜神奇,又称石照山。宋元丰八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任绩溪令,有“故留石照邀行客,上彻青山最后重”的佳作。传说这首诗还引来乾隆皇帝兴致勃勃夜过徽岭,错将露出半截石碑的“翚岭”,误读成“羽岭”以至一直訛传至今。
绩溪既有雄奇峻拔的徽山,亦有灵秀娟美之徽溪。绩溪水系自丛山关分流,北入长江,南入新安钱塘。县内无一过境河流,都是源头水。所以古《新安志》上有“据浙江之上游水云深处,处新安之最高鸟道萦纡”的记载。
粉墙黛瓦的村落就聚族而居在这青山绿水之间,他们大多一村一姓,由于受传统的程朱理学影响,非常讲究“风水”。无论是鱼形华阳、船形龙川、荷叶形浒里、梅花形尚田、棋盘形石家、太极形湖村,还是跌宕起伏的坎头村、襟山带水的上庄村、千年仁里村等,无不遵循着“枕山、面屏、环水”的格局,处处展示出随形就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价值取向。而最为突出的莫过于龙川了。从空中俯瞰龙川,整个村落就象系在登源河畔的一条小船。它东耸龙峰,西峙凤冠,南则天马奔腾而上,北则长溪蜿蜒而来,被称为和谐之源。此外,湖村呈“太极”地貌奇观,三道徽州绝佳水口“狮象把门、日月当关、龟蛇拦水”,为安徽省历史文化重点保护区,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传承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古徽州人重宗法,尚儒风,将“耕”与“读”、“贾”与“儒”完美集于一身。宋景德四年起,绩溪首建桂枝书院,开徽州“文风鼎盛,人文荟萃,尊师兴教,办学育人”之风气。绍兴二十五年开建学宫,留下如今皖南最大、最完整的孔庙。金紫胡氏家族曾被蔡元培誉为“汉学世家”。清乾隆以后,该族涌现了享誉学界百年的“礼学三胡”。经商获利后的绩商不惜巨资回乡办学,极大地推动了绩溪文化教育的发展。仅清道光四年,四大制墨家之一的汪近圣后裔应胡培翚劝募活动,就集捐纹银5000余两,购田地山场600余亩,修建东山书院,为学子应科举设立“宾兴盘费”,并建义仓,置院产。人文绩溪一节向观众介绍重教之风鼎盛,人文气息浓厚的绩溪。让人们产生山水是绩溪的血脉,人文是绩溪精神的感慨。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绩溪名人辈出,灿若群星。东晋胡焱止征役,复垦田,修水利,兴农桑,初步奠定绩溪山水田园生活的格局。隋末汪华在烽火连天的动乱年代举义兵,保乡民,被古徽州人敬为一方神灵,至今被人们祭奠。宋胡舜陟为岳飞辩诬而屈死狱(柳拂桥2013年7月在安徽绩溪涛哥故居)天人合一说绩溪——绩溪县徽文化博物馆专题片解说词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只要说到徽商,没有人不会想起这样一首古老的徽州民谣,说的是徽州人外出经商的艰辛故事。歌声跌宕起伏,时而悠远时而亲近,仿佛在叙述那些尘封的往事。据《元和郡县志》记载,绩溪城“北有乳溪,与徽溪相去一里,并流,离而复合,有如绩焉。”大意是说,乳溪和徽溪水光离合,其水系的交融如纺织上“绩”的形状。绩溪因此而得名。它曾经是古徽州地区一府六县之一,如今属于“文房四宝”之乡宣城。这是一个山水交融、人文炳蔚的风水宝地,也有“徽之源”的说法。山水溢清气,早在六千多年前,这儿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北宋宣和三年改歙州为徽州,绩溪一直是徽文化的腹地。明清以降,绩商崛起,“无绩不成街”的口号,曾经叫遍天下。在贾道儒行的思想影响下,绩溪一直崇文重教,也孕育了灿若星河的名人巨贾,他们各领风骚数百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为进一步传承绩溪徽文化遗产,提升传统文化教育品位,因地制宜发展和繁荣文化产业,立足当下,造福子孙,绩溪从2009年开始,结合全县“三区一廊”规划建设,谋划筹建绩溪徽文化博物馆。2010年7月,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陆建松教授梳理出博物馆性质、功能定位、展览主题定位和框架。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李兴钢总设计师提炼出“演绎绩溪地形,聚会绩溪之气”的设计理念。本博物馆从山水之形、人文之神、商道之气、菜肴之味、艺术之韵和风俗之醇六个方面,点面结合、由表及里地向人们展示了绩溪6000年来的山水自然之积淀和历史文化之魂魄。它从徽之源出发,首先演绎的是绩溪山水之“形”,灵动隽永的山水自然画卷与悠深古朴的文化旅游资源融为一体,确立了绩溪天人合一的基本框架。它以山为骨,以水为魂,村落里炊烟袅袅,古道上行旅不断。天目山主峰清凉峰黛色苍茫,迢遥逶迤,自古以“宣徽之脊”著称。那是一个海拔的高度,也象征了绩溪人不断自我超越的精神纬度。翚岭,又称徽岭,当地民谣唱到“新岭迢迢,翚岭高高;走新岭,要歇夜,过翚岭,摘蟠桃”,形象地道出了翚岭高、奇、险、峻的特点。王安石在此曾留下“晓渡腾溪霜落后,夜过翚岭月明中”的诗句。石镜山由于石镜神奇,又称石照山。宋元丰八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任绩溪令,有“故留石照邀行客,上彻青山最后重”的佳作。传说这首诗还引来乾隆皇帝兴致勃勃夜过徽岭,错将露出半截石碑的“翚岭”,误读成“羽岭”以至一直訛传至今。绩溪既有雄奇峻拔的徽山,亦有灵秀娟美之徽溪。绩溪水系自丛山关分流,北入长江,南入新安钱塘。县内无一过境河流,都是源头水。所以古《新安志》上有“据浙江之上游水云深处,处新安之最高鸟道萦纡”的记载。粉墙黛瓦的村落就聚族而居在这青山绿水之间,他们大多一村一姓,由于受传统的程朱理学影响,非常讲究“风水”。无论是鱼形华阳、船形龙川、荷叶形浒里、梅花形尚田、棋盘形石家、太极形湖村,还是跌宕起伏的坎头村、襟山带水的上庄村、千年仁里村等,无不遵循着“枕山、面屏、环水”的格局,处处展示出随形就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价值取向。而最为突出的莫过于龙川了。从空中俯瞰龙川,整个村落就象系在登源河畔的一条小船。它东耸龙峰,西峙凤冠,南则天马奔腾而上,北则长溪蜿蜒而来,被称为和谐之源。此外,湖村呈“太极”地貌奇观,三道徽州绝佳水口“狮象把门、日月当关、龟蛇拦水”,为安徽省历史文化重点保护区,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传承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古徽州人重宗法,尚儒风,将“耕”与“读”、“贾”与“儒”完美集于一身。宋景德四年起,绩溪首建桂枝书院,开徽州“文风鼎盛,人文荟萃,尊师兴教,办学育人”之风气。绍兴二十五年开建学宫,留下如今皖南最大、最完整的孔庙。金紫胡氏家族曾被蔡元培誉为“汉学世家”。清乾隆以后,该族涌现了享誉学界百年的“礼学三胡”。经商获利后的绩商不惜巨资回乡办学,极大地推动了绩溪文化教育的发展。仅清道光四年,四大制墨家之一的汪近圣后裔应胡培翚劝募活动,就集捐纹银5000余两,购田地山场600余亩,修建东山书院,为学子应科举设立“宾兴盘费”,并建义仓,置院产。人文绩溪一节向观众介绍重教之风鼎盛,人文气息浓厚的绩溪。让人们产生山水是绩溪的血脉,人文是绩溪精神的感慨。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绩溪名人辈出,灿若群星。东晋胡焱止征役,复垦田,修水利,兴农桑,初步奠定绩溪山水田园生活的格局。隋末汪华在烽火连天的动乱年代举义兵,保乡民,被古徽州人敬为一方神灵,至今被人们祭奠。宋胡舜陟为岳飞辩诬而屈死狱中,舍身取义。明胡富、胡松、胡宗宪三位尚书,奕世传承。邵作舟、胡铁花、程秉钊以“三奇士”之名跋涉于清末危难之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之一胡适,更是以36个博士头衔,成为世界文化名人。此外,如
宋胡仔留下百卷本《苕溪渔隐丛话》,明胡宗宪辑集刊布《筹海图编》,证明钓鱼岛等岛屿自古就是中国领土,医家胡震来、汪惕予,工程专家程士范,地矿专家曹诚克等等,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翘楚,验证了绩溪历朝历代,代不乏人的人文渊薮。
《商道绩溪》说的是绩商。据统计,自清康熙年间至建国初,绩溪在全国各地设立的庄行馆店栈,计有2000家以上。尤其在长三角、大西南一带,绩商几成垄断局面。有的商埠绩溪人开的店多了,许多当地人也受影响学会了绩溪话。胡适因此说过“一个地方,假如没有徽州人,那里只是个乡村,徽州人去了,便变成了集镇”。
相比较于其他徽商,绩商具有商路宽、行业全、发布广、商人多和延续久五个特点。在前赴后继的徽商中,“鉴古斋”业主汪近圣、“胡开文”创始人胡天注,是徽墨业的代表人物。创设胡庆余堂国药号的一代巨贾胡雪岩,有红顶商人之誉。而汪立政祖孙三代从事茶业,有“上海茶叶大王”的美名。路文彬数十年创制,并推出传统徽菜200多款,被当时报界称为“上海徽帮领袖”。此外,如吴兴周首创安徽明远电灯股份公司,汪孟邹开创我国标点古典书籍先例。在商言商,绩溪徽商人才辈出,有成就者恒河沙数,不胜枚举,为徽商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徽商大家族里的佼佼者。
绩溪还是徽菜的发祥地之一。2005年和2007年,它先后被中国烹饪协会评定为“中国徽菜之乡”、“中国厨师之乡”。徽菜讲究用油、用色而重火功,善于保持原汁原味,擅长烹制山珍野味。而绩溪菜,则与其本土历史与民俗有着难以割舍的渊源。
为纪念汪华举办的集会“赛琼碗”,既是一场祭祀活动,也是一年一度的饕餮盛宴。据说案桌上除了摆放粗如断柱的大红神烛、壮如牯牛的会猪和清茶美酒、干果甜食外,更多的是以名贵瓷盘、瓷碗盛装的各种山珍野味和农家土产。在规模较大的“赛琼碗”活动中,案桌上排放24行、每行12碗(盘)供献,总共有288碗(盘)。一大批绩溪菜与名厨因此而诞生。
明王世贞说过,“徽俗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据统计绩溪在外徽商10多个行业中,以经营徽馆业者占大多数,约占当时全县总人口的12%。绩溪徽馆业为徽厨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它的千年饮食人文史体现了自然与人类的亲和关系,也表现了先民们在生产生活中生发的智慧与灵性。而关于绩溪菜的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活色生香,也早已成为饮食文化的一部分。朱元璋屯兵绩溪快活林,演绎了烩灸人口的“毛豆腐”故事;戎马十数载的胡宗宪返回故园将携带的海味与家乡山珍同烩一锅,烹制了深情厚意的“全家褔”;乾隆皇帝微服私访上川村,成就了岭北名肴“一品锅”;红顶商人胡雪岩启发了上海大酺楼徽厨创制了“腐乳炸肉”。最值得一提的是,1956年6月1日,武汉大中华菜馆为接待毛泽东主席,徽菜名厨程民开、邵在维完成12道徽式鱼宴,毛泽东因此创作《水调歌头》“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徽韵绩溪主要说的是古建三雕,它是徽文化最可触可抚的所在。而绩溪三雕,卓尔不群,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龙川胡氏宗祠木雕著称全国,其正厅隔扇,上首以鹿为中心,千姿百态,惟妙惟肖,刀锋细腻,刻画清晰。东西序以荷花为主体,茎叶花联,无一雷同。寓意“和顺、和谐、和美、和鸣”,被人们称为“徽州和文化之源”。
绩溪徽派砖雕是在特产青灰砖上经过精致雕镂而成的建筑装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湖村门楼巷有一组七户相连的门楼砖雕,门楣上镂空雕刻,小巧玲珑,造景层次多达九层,窗门可随风启动,人物形态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被誉为“中华门楼第一巷”。
而石雕则首推龙川奕世尚书坊、城内周氏宗祠和岭北的冯村进士坊。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川奕世尚书坊是古徽州境内现存最精美的牌坊石雕精品之一,该牌坊为表彰两位尚书胡富、胡宗宪而立,体现了盛明时代徽州石雕粗犷、雄浑、大气之风。建筑学大师郑孝燮称赞其为“石雕艺术中的瑰宝”。县城内的周氏宗祠,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绩溪县三雕艺术博物馆”,也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风土绩溪》说的是民风民俗。唐朝定农历二月十五日为花朝会,是祭祀花神的生日。这一日,恰逢徽州之神汪华的生日。明末开始,汪村及周边村庄组成十八社,轮流从正月十八至二月十五日举行花朝会。大花朝12年一次,小花朝逢闰年举行。起初以花朝为胜,热烈而简朴,敲锣鼓,放爆竹,抬会猪,撑旗幡迎神。清乾隆以后,由于绩商资助,花朝会变得慢慢奢华起来。
徽州是徽戏的故乡。舞,是绩溪人自娱自乐的“徽戏”,它同婺源、祁门的傩戏、休宁的跳锺馗一样,都是“徽戏”前身。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对徽戏都直接或间接地产生过影响。据说是一种怪兽,经常侵扰伏岭一带的村民,当地村民制作了一种比怪兽更凶猛的“回”来驱赶怪兽。正月十五夜,由男人们轮流顶着这回沿街狂舞,村民们高举松明火把,放铳呐喊,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向恶兽示威。从此,恶兽逐渐敛迹,村民们得以安宁……
往事越千年,今朝更好看。
绩溪徽文化博物馆作为反映绩溪地域历史文化的博物馆,其具有学术性、知识性、文化性和娱乐休闲相结合的多种功能,是绩溪社会发展的象征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也是贯彻落实中央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文明城市的具体体现。
江山代有才人出,薪火相传的绩溪徽文化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