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磨
以往,写了篇写作感悟,叫《逼》。
逼,是针对没得灵感,没得话说,发出的大招。如此大招,按说,应该载入《葵花宝典》,只流传给自家子嗣,好与人抗衡。好争得一席之地。子嗣们也不致于看人白眼,饿肚皮了。但,本人不藏私,还是奉献出来了。而这样的大招,究竟适不适合他人,也就各自去印证了。倘要因之走火入魔,本人也就概不负责了。
今天再奉一招,叫《磨》。
这一招,是针对篇幅来说的。
有这样一则佳话。
老诗人臧克家,见老作家徐迟的文章愈写愈长,甚为着急。徐迟本人也有同样的感觉。一天,臧克家打电话要徐迟去他家里一趟。落坐后,臧克家说,为你准备了两篇文章(都是《战国策》里的,具体篇目已遗忘,见谅)。之后,二人细心探讨。徐迟听后,深有感触。以后作文,尽量压缩。
从这则佳话里,可以得出两点:一、名家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后学之辈?二、好文章,是在不断的磨砺中诞生的。
老舍先生就曾说过,我的文章就是改出来的。
这改,实质上也可叫“磨”。
我总强调,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又说,为文的人,不怕别人指出,就怕别人不指出。所谓醍醐灌顶,就是指出来的功劳。
记得我初学写作时,也只短篇,中篇,长篇之说。后来,出现了小小说,才叫人觉得眼前有了曙色。它的出现,似乎专为初学者量身打造的。现在,又出现了“闪小说”。用程思良先生的话说,叫“微型,新颖,巧妙,精粹”,字数也作了限定:600字。试想一下,要想在这小的篇幅里,耍完一套拳脚,其难度,又是何等的大呀?而这,就更考量一个写作者的功底了。而这,就正好用上“磨”字功了。
像我的《画家》《小大人》《眼色》《练声》《兰花指》《王麻子剪刀》《怪病》等篇章,都是在不断的磨中,从青涩,才渐入佳境的。
圣人都有“吾日三省其身”之说,那么,我们这些后学之辈,就更应“一日一省”了。
而像这逼,磨,就是我省的结果。至于有否推广的价值,也只有见仁见智了。
而写作的人,也就是在这不断的自省中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