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聆听一曲凄婉的歌谣 ——小说《呼兰河传》赏析
五
《呼兰河传》,真实地记录了北方小城的乡风民俗与人情世故。读过之后心情是压抑的,也是伤感的。
小说写出了那个年代的贫穷。作者描写扎彩铺的人,“他们吃的粗菜、粗饭,穿的是破烂的衣服,睡觉则睡在车马、人、头之中。”“他们这种生活,似乎也是很苦的。但是一天一天的,也就糊里糊涂地过去了,也就过着春夏秋冬,脱下单衣去,穿起棉衣来地过着了。”而住在胡同里的人,日子过得更是仔细,“买上二斗豆子,煮一点盐豆下饭吃,就是一年。”
还有长工有二伯、磨馆冯歪嘴子等,都是穷苦大众的代表,尽管他们靠出卖劳动力来生存,但他们还是没吃没穿没房住,甚至生下的婴儿在寒冷的屋子里铺着草盖着草。而如今的生活呢,即使普通百姓家庭,一个婴儿的长衣短裤都是应有尽有,冬天的保暖被,夏天的夏凉被无一不足。
小说反应了社会的落后和人的愚昧。新媳妇进了家门,不是想着如何善待她,而是要调教。调教的方法就是打。只有打服了,才能对你言听计从。这是小城人千百年来沿袭下的旧习俗,也是一代一代媳妇熬成婆婆,婆婆对媳妇一成不变的老做法。当然,打媳妇并不代表婆婆恶毒,而是祖祖辈辈承上启下的“光荣传统”,或者说是当地的一种“传统文化”。
请大仙跳大神在当地是很盛行的。没病被说成有病,小病被治成大病,大病即使不被治死,也会被折磨死。小团圆媳妇的死,王大姑娘的死,都是死于那个年代的愚昧无知。
小说反映一个时代人的麻木。人们对小团圆媳妇被婆婆打是麻木的,对小团圆媳妇的死也是麻木的,对王大姑娘的死同样也是麻木的。
鲁迅曾描写过中国人的看客心里,说中国人就爱热闹,越出乱,才越好看。小说也反映了小城人的一种围观和热闹心理。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戏,人们都要去看热闹。胡家买来了团圆媳妇,也都前呼后拥地去看热闹。甚至谁家遭遇了不幸,也认为有热闹可看,有种幸灾乐祸的心理。
小说反映了时代的悲凉感。作者从邻里街坊非常崇拜并盛行的请大仙、跳大神等迷信活动中,感到了人生的悲凉和空虚,以及对时代的疑惑和责问。“满天时光,满怀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即使是给自己带来快乐的后花园,作者也感受到了它的寂静与荒凉。“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萧红在这小说中多次提到过“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
当然,这种感受是在她长大后,想起自己童年那些琐碎的东西才明白荒凉这种复杂的心情。矛盾在《呼兰河传》序中写到:“如果有使我愤怒也不是,悲痛也不是,沉甸甸地老压在心上,因而愿意忘却,但又不忍轻易忘却的,莫过于太早的死和寂寞的死。”
阅读《呼兰河传》,就像在聆听作者讲述童年那些事,体会到作者对家乡小城的深深怀念。在小说的尾声部分,萧红描写了:“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进一步营造了一种凄惨和悲伤感,让读者沉浸在那一片灰色的画面当中去想象,灰色的天空,灰色的年代,灰色的小城,灰色的街道和灰色的群体。整个村庄就像是笼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显得那么萧条。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再善良,也摆脱不掉那些封建而顽固的旧思想和老办法。
呼兰河距离我的家乡不是很远,但萧红却离我们很远了。
希望看到现代小说的评论。盼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