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相约春天“征文】延长-千年古县 延水流长(散文)
杨家兄弟官居总兵,想回家祭祖,于是携带金银人马回乡。途经宜川,老二对哥哥说;“回村后定要杀个鸡犬不留,以报被逼跳崖之仇”。老大苦苦劝说无效,俩人动了干戈,刺杀弟弟于宜川,老大大哭一场,回家后安葬了弟弟。由全村,四邻及随从,动工修筑陵园,历经三年,修起了总兵陵。此后红露村也更名杨家村。
陵园规模浩大,占地3333.5平方米,左右建筑高大牌楼,四围遍植松柏。陵前石刻干戈、元戌、车马、旗鼓列队守卫,石鹅、牛羊祭品排列成行,狮中貌虎,冢上麒麟,辅以(假)山水,光耀气豪,四周筑墙,南有大门。近看森严,远眺威武。现在陵园,松柏茂密,其余因年久失修,“文革”中毁坏,颓废无存,独留牌楼残迹。
7.地方小吃
(1)延长喜事饸饹
延长喜事饸饹,以面筋道十足,汤香味浓著称。因此,延长喜事饸饹的制作,和面是关键。由于和的面多,所以和面时需一个力气大的小伙子在大瓷盆里用手掌和拳头反复踩、翻,这样和的面既均匀又有柔韧性而不易断。压面时将农人特制的木头饸饹床子架在锅上,五六个小伙子围在锅周围,其中由一个力气稍大的小伙子,用力握压饸饹床子的压杆,保障饸饹床子的平衡;另外几个小伙子则用一根长长的棍子担在压杆上,分别坐在两边的棍子上使劲往下压。在力的作用下饸饹床子发出咯吱吱的响声,那粗粗地饸饹面犹如从天而降的玉柱注入锅中翻滚的热水当中。而此时由一个专门负责捞面的伙计,一边用两根长长的特制的筷子将面拨开,一边不停地往灶堂添柴火。等面熟出锅后,伙计就会用一个很大的笊篱,在筷子的帮力下将面捞入一个很大的老盆里。
而此时的饸饹汤在面还没有出锅以前厨师已经做好。但它的制作,也有几道工序。厨师将少许的油倒入锅里,等油热后,放入切好的葱、蒜、红萝卜块、洋芋块、肉块以及预备好的调料不停地翻炒。然后倒入煮过肉的油汤,这是做饸饹汤的关键所在,因为用肉汤做出的汤浓香。紧接着用大火不停地熬,等红萝卜块、洋芋块烂熟、豆腐块有素有软、汤味香气四溢的时候,在调入红红的油喷辣椒面、葱花、香菜叶,此时的汤是色香味俱全,令人垂涎欲滴。
(2)延长洋芋擦擦
洋芋擦擦色泽名艳,是延长的传统饭食之一。制作时,将土豆用“擦子”(制作的专用工具)擦成寸长的薄片用水泡后,同面粉搅匀,上笼蒸熟。食用时,盛入碗中,调入蒜泥、辣面、酱、醋、葱油或香油,在拌上自制的西红柿酱。若用炒锅快火炒出,其味更佳。洋芋擦擦属天然绿色食品。
(3)延长油馍馍
黄米磨面、细箩,用软米熬成滚米汤烫面,置热炕发酵。面发后,摊制成一个个中间有孔的小圆饼,入油锅炸至红褐色即可。油馍馍一般常见于逢年过节或款待亲朋好友时,特别是婚庆筵席中。食用时佐以粉汤,味道盛佳。油馍馍色泽金黄、细腻柔软,经久而不变色不变质。
此外,还有很多像延长手工馍、延长面皮等小吃在享誉在外,很受游客青睐。
8.革命斗争
延长县革命历史源远流长,革命斗争史迹可歌可泣。1927年10月14日,由康澍、谢子长领导的清涧起义部队先锋连,首次解放延长。1932年,共产党谭生彬、高永光、史文章等组织群众万余名围墙抗粮抗款,经过10多天斗争,取得缓交粮款的胜利。后在当地党组织的领导下,成立游击队,并于1935年5月30日配合陕北红军主力解放延长县城。9月,选举产生了延长县苏维埃人民政府。1936年1月27日,毛泽东主席到达后段家河村,28日进驻县城,留驻4天,召开了“东征会议”,成立了“中国人民红军抗先锋军”,部署了东征作战计划。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美援朝,延长人民献出了600多位英雄儿女的宝贵生命。
9.精英风采
(1)“气死牛”英雄郝树才
郝树才是延长交口镇赤家南沟人,1909年出生,六七岁时,全家逃难,流落到延长县交口镇谭石原村。他从未上过学,自幼就参加劳动,养成了吃苦耐劳、诚实宽厚的性格。
1935年8月,树才甩掉揽工羊鞭,跋山涉水赶到永坪,参加了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被编入27军81师250团机枪连;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崂山、直落镇、榆林桥等战役中、战斗中、英勇杀敌,3次负伤,荣立特等功4次、大功1次,2次被评为特等战斗英雄。
(2)全国特级教师王思明
王思明,延长县罗子山乡下西渠学校特级教师,全国勤工俭学先进个人,陕西省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在教学中积极改革,大胆探索,着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多年来一直坚持勤工俭学,劳动建校,实现了三免(免学费、免书费、免文具费)、一自给(办公费自给)。在山区教育工作中作出成绩。
1968年,村里让王思明当教师。那时,学校只有两孔土窑,座东向西,光线幽暗。王思明毅然接受全村人的重托,但土窑洞却不跟他很好配合。阳光总要在上午10点以后才能漏进来。王思明只有点上油灯在黑板前晃来晃去,学生才能看清上面的字。这使他揪心的发痛。他想修一所新学校,但那“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年月里,生产队哪来的钱?不要说修学校了,就连五角钱的学费都收不齐。为了这五角钱,竞有67%的孩子失学!不爱表露感情的王思明,心理翻江倒海,日夜不能平静。他想起1962年,自己不是因为家穷才辍学的吗?难道能让这种贫穷落后的状况,永远在山村持续下去?没有文化能改变山区的面貌吗?
王思明还要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武装这所偏远的山村小学。1986年,他到延安教育学院进修前,学校已有1500册图书,11种报刊,100建教具,几十种挂图,还有四用机、收音机、高音喇叭、挂钟合火炉。1988年,王思明毕业回校。1989年,他单枪匹马,从临潼买来一部350瓦的风力发电设备,在西安买下了一台20英寸大彩电和投影仪。王思明要以日新月异的外部世界,来启迪这些几辈子面对黄土、背朝天的乡亲。
1989年,下西渠小学被编入《全国著名小学名录》。编者赞扬这所学校“走出了一条山区农村著及初等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新路。”
这条新路是一条自力更生的路,一条艰苦奋斗的路,一条发扬延安精神的路。这条新路具有普遍的意义。为此,延长县开展“创办王思明式学校,争当王思明式教师”的活动,让这个典型成为全县各级学校的榜样。延安地委、行署、延长县委、县政府号召广大人民,特别是教育战线的同志向王思明的创业精神发扬光大,把王思明的办学经验推广开来,其意义,不仅在于义务教育可以真正实现,“希望工程”也能早日竣工,更在于人民精神风貌的转变和下一代文化素质的提高,在于建设我们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显著地方的经济文化
1.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
延长石油的发现利用始于汉代,东汉历史学家班固所著《汉书·地理志》载:“高奴(辖今延长)有淆水可燃。”宋人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载:“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首命“石油”。《元一统志》载:“延长县南迎河有凿开石油一井,其油可燃,兼治六畜疥癣,岁纳壹百壹拾斤。”清以后,石油的记载更多,延长石油官厂创建于1905年,是中国陆上开发最早的油田,迄今有一个世纪的历史。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六月五日,中国近代陆上第一口油井在县城西门外开钻,同年9月10日出油,中国人民第一次用上了国产油。革命战争年代,延长石油成为陕甘宁边区的“功臣油矿”,毛泽东主席为延长石油官厂厂长陈撅夏题词“埋头苦干”,勉励石油工人,形成“埋头苦干”的石油精神。1985年创办了全县第一家县办石油钻采企业——王家川石油钻采公司,带动了陕北地区石油工业的发展,现重组为国有大型企业——延长石油股份有限(集团)公司。延长油矿誉为“中国石油工业之母”。延长誉为“石油圣地”。县境内年产原油70余万吨,已探明矿产资源还有天然气、煤炭、盐等,天然气成气面积达2000平方公里,储气量千亿方,已进入开发阶段;煤炭储量2092万吨;盐储量48.38亿吨。
2.梨果最佳优生区
延长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土壤深厚肥沃,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0.4℃,无霜期18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565.7mm,无工业污染,是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延长苹果以红富士为主,占总面积的70%,另有红五星、千秋、嘎啦等早中熟品种,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生产的苹果色泽艳丽,果面光洁,硬度大耐储藏,酸甜适中,并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是纯天然绿色健康食品,红富士和新红星被确定为北京奥运会推荐产品,获得绿色有机水果认证,延长酥梨色泽金黄、肉汗酥脆、含糖量高达14%,被评为陕西省无公害农产品、获得杨凌农博会“后稷金像奖”,延长酥梨,享誉全国,现有酥梨面积3万亩,主要分布在延长县东部沿黄河二镇(罗子山镇、雷赤镇),挂果面积3万亩,年产量3万吨,年产值约6000万元。受黄河流域小气候和独特土壤影响,延长酥梨含糖量高达14%,高于原产地4个百分点,所产酥梨皮色乳黄、肉质细脆、风味浓郁、病害轻,是生产绿色梨果的天然基地。目前,我县黄二镇以建设黄河沿岸优质绿色酥梨为基地为突破,在该区域建成陕北最大的优质酥梨生产基地,风劲正是扬的时候,延长县将立足实际、科学发展,争创延安果业强县、陕北果业大县,使延长梨果这一黄土高原的推残明珠享誉全国,走向世界。
(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
1.剪纸。延长是陕北民间剪纸大县,剪纸艺人达数百名,主要集中在黄河西岸、延河入黄三角地带的罗子山、安河、南河沟乡镇,这里十里就有九剪,艺术独特,表现力强,内容生动丰富,反映了黄河文化特有的风韵和劳动人民的美好生活情趣。代表人物有刘兰英、乔桂莲、孙雪芹、刘琴、李志梅等,其中刘兰英的剪纸艺术享誉中外,作品构思巧妙,想象奇特,线条粗犷,不勾不画,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远销法国、日本,在延安、西安、北京、香港、法国等地多次展出获奖,被中央美院教授、中国剪纸研究会会长勒之林誉为“东方的毕加索”,被中国剪纸研究会命名为“中国民间传统剪纸艺术大师”。
2.石板画。是延长一项独特的、有着区域特色的民间艺术,集中在交口、张家滩、安沟两镇一乡,主要源泉于绥德石刻艺术,秉承了汉画像石的艺术风格,拙中见朴,朴中纳秀,主题鲜明,浑然一体,刀法娴熟,线条似行云流水,独具匠心,有金石之韵,极具审美价值。作者大多是会石刻手艺的农民,代表人物董养清,他的作品被专家推荐到北京,直至法国巴黎世界民间艺术博览会,受到中外艺术家的好评,特别受到外国专家的青睐。董养清的石板画艺术,自成体系,别具一格,可以说是陕北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3.梆子舞。又名“下畔梆子舞”,是近年来挖掘改编的、多次代表延长举行庆典活动的大型舞蹈。主要发祥地在张家滩镇下畔村和黄河古度马头关一带,起源泉于明朝永乐初年,距今有600年的历史,在张家滩镇下畔村的菩萨庙维修碑文中有“初建庙中有一梆子打的震天响,男人扭来扭去”的记载,淬到清朝宣统年间,队伍中增加有女人跳打,直到解放后发展为男女各半。每年正月期间,出村表演,打遍四邻八舍。90年代初,县文化馆派人搜集整理,改革服装,编排新动作,变下畔梆子舞为延长梆子舞,并多次在延安春节秧歌调演中获奖,2005年,经过再次整理创新,成为莲花梆子舞,组织百人以上队伍表演,形成了延长独特的文化品牌。
三、地名文化的保护和利用
多年来,延长县历届县委、县政府以发展县域经济、造福一方百姓为已任,把挖掘和保护全县地名文化资源,作为推动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的动力,积极组织了相关工作人员开展地名管理、地名普查、志书编写等工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尤其是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先后组织开展了大规模地名文化的普查工作,并编辑出版了《延长县地名志》。
《延长县地名志》是一部全面展示延长地名文化的专著。它深入系统地考证了延长种类地名的语源、沿革及其实体文化的内涵。全书采用词条形式,收录了全县1396条标准地名。对这些地名的名称来历,历史沿革,地理方位和现状,行政隶属、简单概况、汉字标准书写形式及正确读音都作了不同程度的介绍,为适应现代新闻、邮电、交通、公安、外事、民政、军事、行政管理和人民群众广泛的社交需要,也帮助大家了解延长县地名的历史状况及变化沿革。
2002年,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规定》,从2002年开始,每五年开展一轮行政区域界线联检工作。截至目前,已经开展三轮联检工作,创建了平安边界,维护了地方边界地区的稳定。
2012年,2013年,对城区街、路、巷进行了第二批地名命名,新增地名19处,新增设地名标牌24个。同时,补栽了被损坏的旧地名标牌31个,使地名达到了标准化,成为弘扬延长历史文化的窗口,展示了“千年古县”风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