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择一城终老(散文)
一次偶然的机会,随朋友一起在咸安城郊高新区内,做了一次定向的郊游,去栗竹新村游玩。
怀着一种欣赏美景的态度,驱车从咸安银泉大道往“麻塘风湿医院”方向,沿着高新区宽广的道路一直往东走,车行至道路沟渠处往右拐,不经意间,看沟深水浅道路两旁绿树成荫,沟渠两岸乡村公路绿化对称,四周视野开阔楼房散落。顺道而西折,一大片具有现代建筑风味的还建点别墅群就展现在人们面前。白灰相间的马赛格墙面,青一色三层楼式结构,鳞次栉比井然有序,景雅别致仿若天成。别墅群四周,拆迁了的土地忙碌着在抓紧建设,建设好了的厂房、企业办公楼,气派、大方,给人的第一印象,这是一处充满魅力的土地,平整后的村野,那惊人的宽阔与平坦,似乎给人一种充满着神秘的威力和不可思议的创造力,把大地、村庄,时间和空间都逼得窄小而短暂。到达目的地随朋友一起下车,别墅统一仿欧式建筑风格各家各户的门楼,高大庄严且古色古香。排与排之间道路通畅花木点缀其间,有一种说不出的优雅淡静。村民告诉我们,这就是栗林村土地征收后的第一处民居还建点――栗林新村,也是栗竹村村委会的所在地,一道靓丽的风景。
移步村外,漫步园林, 随着视角的转移,笔者的目光慢慢地从村前扫过,那一树花开的温柔,将虔诚而略带好奇的心思,引向栗竹新村休闲广场一角,仰望栗林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大楼,威严雄壮高大明亮。大楼前面,政务公开栏、精神文明建设宣传专栏,排列道路两旁,恰似站立两旁欢迎观光旅游的队阵,无不洋溢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走近如烟的往事,感叹历史的缠绵,笔者无心中观看了宣传专栏上,有关栗竹村历史的简介。位于咸宁市中心城区与咸安区横汤桥镇中间部位的栗林村,东至高架桥,西至107国道,南与双泉小泉接壤,辖区面积6.8467平方千米,全村人口2700人,下辖12个小组,3个居民点。居民均为汉族,因自然居民点地名而得名。相传,辖区内有一座南北走向延绵数公里的大山,山上青一色长满了栗树并无杂色,人们称之为“栗林”。栗林山南面连接山体自然伸出一方300多米长的山嘴,名“栗林嘴”。清未民初期间,栗林嘴是江西、阳新、通山、崇阳等地货物发往武昌、汉口地界必经的通道之一,先后有王、刘、钱、梁等姓氏商人,在此投资经商开店而成为自然居民点。节制中现在的栗林村为2015年鼓楼、栗林两个村合并后沿袭栗林村原名。
随着自然浏览的目光,笔者伫立在新村端头,让心灵在时光中漫游,传说中“栗竹山”“栗竹嘴”远如烟梦,一两处正在紧张着山头,伴着即将拆迁的老屋一起在风中摇曳。村民告诉我们,几个月后这里的小山包会随村庄老屋一起夷为平地,替代的将是一片厂房。这原本是好事,可笔者忽然感到一阵掀心,却无论如何也兴奋不起来。历史的车轮永远是滚滚向前,一切淘汰的以及正在淘汰的,又何止于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自然村落,或将时间与空间在想象中定格,原来的栗竹村不应该是这样,十二个小组肯定有十二个小组各抱地势聚群而居存在的理由,青砖布瓦茅屋草棚或坐北朝南,或坐东朝西,或依山傍水,或靠山而踞。古树灰墙承载的是千年不老的过往,池塘小堰流动着的刀耕火种的沧桑。印象中沉默寡言的村庄,已被历史的潮流涤荡,四野鳞次栉比的厂房,座座新建的别墅,栗竹村早己不见了昔日灰头土脸的模样。望着许多尚未拆迁依旧散落在各处的村落住宅,一边是低矮破旧的老屋,一边是豪华靓丽新建的别墅群,对比之下老村陋室在阳光的照耀下尤其显得破败而沧桑,一时间让人无端地产生出一种混沌与怀疑。那落满枝蔓妖娆的渴望,将浴火重生的大地演绎到温婉,带一袭丰盈的妖媚与铺满风尘的阳光,叙说着红尘旧事的过往。
彩虹总在风雨后
或许,是那一份对已经开发土地的好奇。或许,是那一份对十二个自然村逐渐消逝的失落,笔者不知道栗竹村每一处自然村村民是如何去面对自己,更不知道勤劳善良的栗竹人,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士地,山有多高,水有多深,路有多长,人有多好?忽然从心底里闪过这样一个念头,好想去写一写这里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上的村庄,写他的古老,写他的荣耀,写他的古往今来!十二个村庄十二处故士,肯定有数不清的传奇故事,有描不完的风土人情,有听不完老树对灰墙老屋的悄悄话……笔者不知道每一个村庄会在自己村庄姓氏族谱里,去如何勾勒自己失地的荣耀与整村抺去的沉重,或许是几声感叹,或许有几行浊泪,或许更多的是转型后的忧虑,及收获金钱物质享受带来的兴奋与乐不思蜀……笔者也是一个失地的农民,却没有如此般的幸运。然而,促使笔者这一番杞人忧天的话,或许是一种乡愁吧!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有兴必然有破,破茧成蝶前的阵痛当然在所难免。
自咸宁经济开发区(咸宁市高新区)成立以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开发区内农民失地已成了一个不争的实事,栗林村十二个自然村落,老屋住宅,赖从生存的水田,旱地,山林,水面等所有可耕土地,陆续被高新区全部征用。经过阵痛、忧虑、患得患失的失地农民,在政策的引导下,通过征地、征房每家经济上都不同程度得到了一笔数字可观的补偿,情理中算得上家家是在一夜之中暴富。刀耕火种一直生活在这里父老乡亲,几时见过这么一大笔钱,一辈子或几代人努力也不见能够赚得到手。表面上物超所值的金钱,代替了征地失去老屋祖基的失落,实际上快乐老家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物欲膨胀中的人生百态在村民中逐渐凸现,据说大体可分为三类人群。一类是自我满足型,认为有了这么一大笔钱不需要再去操心劳碌了,节衣省食一辈子吃穿不愁己经足够。第二类是贪图享受型,认为苦了一辈子既然无地可种是该享受了,做最好的房买最好的车,抹抺牌喝喝酒逍遥快活。这类思潮一旦形成并付于行动,不免会形成社会懒惰成风会迅速花光所有的积蓄,坐吃山空以至老来没有着落,给社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乃至赌博成风败家亡国。第三类是虚荣攀比心,有了钱还想拥有更多的钱,势必扙势欺人,乱闯乱建各自为政,引发不良性竞争,扰乱社会秩序严重影响和谐社会发展进程。针对有可能出现的各类苗头,栗竹村村委感到压大极大,问题迫在眉睫。
建立生态环保型新村是村上所有人共同的责任。如何正确引导失地农民树立建设健康家园的观念?面对老村老屋在不断地消失,新老企业不断地落户,老年人的不舍,年轻人的欣喜如东南西北风一样纠缠在一起,喜怒无常地干扰着人们的正常思维,这个问题象一块沉重的巨石,时刻悬在栗林村领导班子的头上。作为栗林村领头羊的村支书彭建国,更是忧心忡忡。
“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世上最难的事莫过于,把自己的观念放到他人的头脑里去,把他人的钱掏出来放到自己的腰包里来。望着豪华、气派、整齐、美观,栗竹新村的别墅群,不难想象栗竹人确实与众不同的风彩。从整个几近完善的还建点别墅群看上去,排排住宅显得那么的自然、轻松、质朴,无不透着一种浪漫与庄严的气质。
静静地漫步在村头,不时享受着新村这无边的景色,如同欣赏着一场久违的亲切。宽大明亮的广场上,高高矗起的广场灯含笑普照四方。园林内,石登石椅林石相间,山石盆景异常醒目。花团锦集奇花异草曲径通幽,怪石林立独具风彩。各色品种的园林植物自然绽放着,棚径高大的桂花,四季常青的樟树杂木,姹紫嫣红的紫荊花、红接木,灿若云霞的红叶紫兰,无不呈现出温婉而灿烂。还有许多四时不谢静待开放的各色花卉,一簇接着一簇地依次栽培,红的似火,绿如翡翠。人们可以在这里休闲娱乐联络感情,也可以在这里修心养性交流学习。松涛柳韵,茂林修竹,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人与自然景观的和谐一致,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置身其中宛若穿行于时光遂道,有种不知今昔是何昔的感觉。
有一种缘叫感动
或许,作为一次普通的郊游,笔者认不认识栗竹村村支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动了,还自我陶醉不自量力地想去作一次感慨,义务也罢责任也好跟着自己的感觉走。
带着一发不可收拾的思绪,我们一行有意无意中,向坐在村中闲聊的村民谘询情况。热情憨厚的村民,率先给我们介绍起了他们建设新村奔小康的领头人――村支书彭建国。说起彭建国,笔者也曾随友人起见过他一次,随便交谈过几句,记得他一个劲地告诉友人,“不要写我,我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村支书,只是做了我自己该做的事”。他还告诉友人,还做大事者特别是公益性的事业,必须要有一种奉献精神。这句话感动了笔者,好想将游记写成一篇略带釆访式的文章,方不负自己的感慨。
乡人告诉笔者,凭良心说,在外打拼多年的彭建国,经过苦心经营自主创业,旗下先后拥有加气炔厂、湖北工具厂、垂钓休闲中心等多家实体企业,总体资本积累到数千万元。栗林村农业转型自有国家政府负责安置,失地农民何去何从丝毫动摇不了彭建国的企业与财富。开发区内村干部的位置,在外人看来是一个肥得流油的职位,许多人削尖脑袋一门心思想往里钻。彭建国本身是一个企业家实干家,是那种原则性极强而又担得起放得下的人,村干部这种特殊职别人看到的是利益,而他却看到的是责任。最初他根本就没有想到去趟这淌混水,一向事无巨细正直严明的镇委书记刘琼独具慧眼,于众多的村民中举荐了当时个人事业如日东升的彭建国。彭建国凭着一种难以割舍的乡愁,浑身充分了对家乡建设的激情,加上他对家乡父老的贡献有目共睹,以百分之九十九的支持率当选村支书众望所归。他还是咸宁市唯一一个,被地方纪委传讯拘留清白放出官复原职的村支书。“身正不怕影子斜”在拘留期间,彭建国始终坚持这条信念,许多人误解他,甚至担心自己放贷在彭建国旗下企业的资金,不能兑现承诺或打了水漂,彭建国托人传信让放贷人放心,在出来后的第一时间,亲自到各个放贷人家里再次承诺,并对三分之一持有怀疑态度的客户,当场结算清楚不留半点尾巴。不到半月时间,原先持怀疑态度已经钱账两清的放贷户硬是找上门来,要把资金放贷给他的旗下企业,充分地体现出他的人格魅力。凭着自己本身过硬的思想素质及敢作敢为一心为民的办事作风,同样以百分之九十九的信任度官复原职,再次论证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句老话。任职村支书六年来,彭建国一心扑在村委主持工作上,对自己旗下的企业釆取“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放心大胆地任能用贤。他大刀阔斧敢为人先,无论在村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上,还是在集体经济发展上,彭建国做出了巨大的成绩,为地方新村建设做出了榜样。用彭建国他自己的话概括,心怀知遇之恩,秉承真心真意为村民设想的理念,干就要干出点明堂来,方不负民众所托。笔者听到这些情况后,无不为之动容,故以笨拙之笔,写感动之事。
其实感动笔者的何止这一点。鉴于农业整体转型的忧虑,栗林村村委在彭建国的带领下,深入到辖区内十二小组里的每一处田间地头,走访德高望重的老人,劳动模范及党员干部,就当前的转型忧患,未来生态农村的走向,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等问题广泛地深入探讨交流沟通。在矛盾纠纷与困难面前,村委会成员不顾诸多因素的阻挠,多次与村民将心比心交心谈心,宣传党的政策,解释政府的行为,不厌其烦地为广大村民答疑解惑,普遍收集不同的意见和好的建议。经过走访调查摸底,结合其它地区建设新农村共同发展的先进事例,反复思考讨论制订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案,并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决议通过付诸于行动,赢得了上级党委的支持与全村一百多新老党员干部的积极响应。在统一还建、统一规划、统一布署的前提下,制订了具体实施规划分三大部份走的实施方案,从而肯定了建设特色新农村的奋斗目标。
值得借鉴的经验
一是正确引导村民消费观念,请求上级帮助为村民开通绿色创业、健康就业的渠道,创造村民居住环境与投资环境的有利条件,提高村民整体素质,确保村民家庭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村委会领导班子各施其职责任到人,以村支书为主导,村委会为主要责任,按总体规划方案全面展开。
先是逐组调查摸底,针对村民自身所具备的条件,予以正确的引导,政策性的帮扶,为村民设计转型就业方向,建议投资办厂或兴办实体企业。如:村内有部分村民本身拥有一手修理车辆手艺的一技之长,村委会便主动出面组织协调并实际援助,让其以股份形式共同开办汽车修理厂。将多小组单打独斗的运输专业户组织到一起,一人牵头主导,鼓励参股的形式组建运输公司,充分发挥团体作战的优势。建议部分有企业管理经验的村民,拿出闲置资金,由集体帮助引进项目投资办厂。规范从事建筑的散体专业人员,组建栗林村自己的建筑队伍,积极参予建设家园等方法措施,既解决了赋闲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又解决了相互攀比争夺,欺行霸市不良竞争及乱抢乱占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