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奂与段颎
范晔在《后汉书》中将皇甫规、张奂、段颎三人合传,在最后有这么一句:“初,颎与皇甫威明、张然明,并知名显达,京师称为‘凉州三明’云。”
从这称呼也可以看出,当时的“凉州”确实是一个很大的州。因为这三个人中,皇甫威明叫皇甫规,威明是他的字,安定朝那(甘肃灵台)人,属于现在的陇东;张奂是敦煌渊泉(甘肃安西县西)人,属于甘肃最西端;而段颖是武威姑臧(武威凉州区)人。他们在当时都被称为凉州人。而他们三人中,皇甫规与武威几乎没什么交集,段颖是在武威出生并长大,可到了京师后就很少再到武威。交集最大的反倒是张奂。
张奂字然明,甘肃敦煌人;由于他父亲是汉阳(天水)太守,所以他很小就到京城游学。在他的传记里写他曾做过武威太守,有好多善政,最有名的是:“其俗多妖忌,凡二月、五月产子及与父母同月生者,悉杀之。奂示以义方,严加赏罚,风俗遂改,百姓生为立祠。”也就是说当时的武威,有一种风俗,二月、五月出生或者与父母的出生月份相同的孩子,出生就意味着死亡。也就是说对于一个新生儿来说,其它都不管,仅仅由于出生的时间,运气好的有百分之七十五生存的几率(父母生日在同月),运气不好就只有百分之六十七的几率了。他告诉当地人这是不对的,并且制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这样才把这个奇怪的风俗给废弃了。在他活着时,武威就有他的祠堂。而在他死后呢?“武威多为立祠,世世不绝。”关于他和武威,还有一件很神奇的事。《后汉书》这么记载:“奂为武威太守,其妻怀孕,梦带奂印绶登楼而歌。讯之占者,曰:‘必将生男,复临兹邦,命终此数。’既而生子猛,以建安中为武威太守,杀刺史邯郸商,州兵围之急,猛耻见擒,乃登楼自烧而死,卒如占云。”也就是说张奂在武威当太守时,他老婆怀孕了,梦到带着张奂的印绶到城楼上唱歌。问了一下占梦的,说一定会生一个儿子,将来也会在这里做太守,不过会死在这里。后来果然生下了张猛,也确实成了武威太守,可惜由于杀了凉州刺史邯郸商,被士兵包围后,不想当俘虏,就到城楼自焚而死。
读张奂的传记,最让我动心的是他的遗书:“吾前后仕进,十要银艾,不能和光同尘,为谗邪所忌。通塞命也,始终常也。但地厎冥冥,长无晓期,而复缠以纩挠,牢以钉密,为不喜耳。幸有前窀,朝殒夕下,措尸灵黙,幅巾而已。奢非晋文,俭非王孙,推情从意,庶无咎吝。”(我这辈子,十次做到了部级高官;不能谦虚为人,也就遭到了各种暗算。当不当官是命,赤条条来赤条条去才是真的。阴间如何,没人知道,穿那么好,用那么好的棺材,就算了。要真死了,就简单地收殓起来,不要太奢,也不要太俭。听我的话,我也就安心了。)
张奂的儿子很多,除了那个张猛外,现在我们知道的还有两个书法家:张芝和张昶;其中张芝被后人称为草圣。
张奂是聪明人,传记里写他为将时曾和段颖发生过争执。后来,段颖得势,他被免官时,怕遭到报复,给段颖写了一封信:“小人不明,得过州将,千里委命,以情相归。足下仁笃,照其辛苦,使人未反,复获邮书。恩诏分明,前以写白,而州期切促,郡县惶惧,屏营延企,侧待归命。父母朽骨,孤魂相托,若蒙乡怜,壹惠咳唾,则泽流黄泉,施及冥寞,非奂生死所能报塞。夫无毛发之劳,而欲求人丘山之用,此淳于髡所以拍髀仰天而笑者也。诚知言必见讥,然犹未能无望。何者?朽骨无益于人,而文王葬之;死马无所复用,而燕昭宝之。党同文、昭之德,岂不大哉!凡人之情,冤则呼天,穷则叩心。今呼天不闻,叩心无益,诚自伤痛。俱生圣世,独为匪人。孤微之人,无所告诉。如不哀怜,便为鱼肉。企心东望,无所复言。”段颖看过信后,被他的深情打动,没有报复。
皇甫规和张奂都以学问起家,而在军队里成名,而段颖却和他们不同。《后汉书》说:“颎少便习弓马,尚游侠,轻财贿,长乃折节好古学。”也就是说他小时候是一个喜欢骑马打猎,到处惹事,花钱如流水的花花公子,长大以后才开始热衷学问的。而这个小时不爱学习的人,却在军事方面表现出了过人的才华。在他担任辽东属国都尉时,鲜卑人入侵。他带领部下去攻击,怕鲜卑人知道消息后先跑了,就让人假造了圣旨,说让他回去。当然,得把这封假圣旨让鲜卑人知道,他也在行军途中急忙回撤,但却在回撤的路上设好了埋伏。鲜卑果然以为他接旨回军,追了过来。结果,他大破鲜卑,几乎全歼。功劳确实很大,可伪造圣旨,这罪名却更大,他被撤职查办。
东汉永寿二年(公元156年,也就是曹操出生后的第二年),他受命剿灭朝廷越剿越强大、当时已经拥众三万的琅琊义军东郭窦、公孙举,结果他杀死一万多,其余均被俘虏。这样,他被封侯,赐钱五十万。
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事发生在延熹年间(公元158-167年)。根据《后汉书》的记载。在延熹二年(159年),他担任护羌校尉。那时,恰好羌人进占了陇西、金城塞。段颎带领部下打败了他们。公元160年,败退回去的羌人重新集结进攻张掖,攻下了钜鹿坞,杀死了那里的官民。并且乘势进攻段颎的军队。段颎亲自到阵前指挥,从早晨一直打到中午,好多将士的刀折断了,箭也快没有了,可羌人却也没有勇气再进攻而逃走了。段颎补充刀箭后,不失时机地追了上去,四十多天,没有停息地追击,追出边境二千多里,斩杀了羌人的统帅,俘虏了将近一万人。
延熹四年冬(161年),羌人余部骚扰并、凉二州,段颎部将湟中义被派去协助凉州刺史郭闳防守。郭闳想独占平叛的功劳,只让湟中义的军队留守。结果,这些士兵由于不得不常年呆在武威,想回家却不能如愿,所以他们叛乱了。郭闳把责任推给了段颎,段颎被捕下狱。羌人的进攻越来越凶猛,守边的将士都要求段颖回来指挥,朝廷也知道了段颎是被郭闳诬告的,派人询问是怎么回事。段颎只是说自己的过错,不说自己受到了冤枉。这样,他被任命为并州刺史。到延熹八年(165年)秋,段颎终于平定了羌人,被封为都乡侯,邑五百户。永康元年(167年),羌人再次叛乱,集合了四千余人,想攻占武威,段颎指挥部队打败了他们,并杀死了他们的首领,这样高压的政策,算是彻底平定了羌地。
当时的东汉王朝太后专权、宦官当道,老百姓生存都困难,所以全国各地到处是造反的队伍。段颖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平定了河西诸郡的少数民族叛乱,而河内的少数民族尽管先后经过皇甫规、张奂的招安,但一有机会就叛乱。桓帝因此专门下诏询问段颎道:“先零东羌造恶反逆,而皇甫规、张奂各拥强觽,不时辑定。欲颎移兵东讨,未识其宜,可参思术略。”段颖上书指出这些少数民族部落是动乱的源泉,不应该继续执行皇甫规、张奂他们的安抚政策(这些政策的结果是军队到那里时,他们就接受朝廷的命令;军队离开后,他们又借机造反),而应该将他们全部消灭。汉朝廷认可了段颖的主张,让他带领军队执行剿灭的政策。张奂在其间上书汉王朝道:“东羌虽破,余种难尽,颎性轻果,虑负败难常。宜且以恩降,可无后悔。”这里的张奂觉得段颖这人做事轻率且好大喜功,当时效果好可不能长久,采用他的建议,可能造成不可测的后果。汉王朝把这个意见告诉了段颖,段颖又上书反驳了张奂,觉得张奂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说他的坏话。又从历史上的教训来说明自己以前观点的正确,并且保证,只要让自己带兵去,一定会一举成功。
最后,汉王朝接受了段颖的主张,而这次相互攻击就是张奂和段颖结怨的缘由。在后面的三年时间里,段颖带领部队,“凡百八十战,斩三万八千六百余级,获牛马羊骡驴骆驼四十二万七千五百余头,费用四十四亿,军士死者四百余人。”当时主持大政的梁太后也给了他巨大的荣誉,他被封为万户侯,“更封新丰县侯,邑万户”。
从这可以看出,段颖在东汉的将军里军事才能是最好的。他的主张就是拳头解决一切,而他的军队善战,原因也在于他,“行军仁爱,士卒疾病者,亲自瞻省,手为里创。在边十余年,未尝一日蓐寝。与将士同苦,故皆乐为死战”。
功成名就后的段颖,却不满足自己已有的富贵,投靠了当时当政的宦官王甫。结果也就不自觉地进入了更加残酷的权力争夺,而这一举动,确实给他带来了更多的实惠。在帮助王甫诛杀中常侍郑飒、董腾后,增邑四千户,他的总食邑就到了一万四千多户。他又花钱从汉灵帝手里买了一个太尉,地位算是到了三公。结果也就一个多月,由于日食,三公都该反思自己,他被关进了监牢。再加上王甫被抓,他也被牵连,只好在狱中喝毒酒死了,老婆孩子也被发配到边疆。风头过去后,才有人说到他的功劳,老婆孩子才被恩准回到了武威。
段颖的经历让我们再次温习了一下功臣们的境遇:战功显赫、封万户侯、被杀、殃及子孙。而对于这些功臣的境遇各有各的评论,有说他们性格缺陷所致的,有说当时小人所致的。现在我们常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段颖最后食邑一万四千户,当时的汉王朝总共才有多少户呢?据研究,永寿三年(公元157年),汉朝总人数突破6000万口,按一家五口算,也就一千二百万户,也就是说他占了其中的千分之一还多。这么大的利益,该有多少双嫉妒的眼睛在盯着他啊!更何况他碰上的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奇葩皇帝汉灵帝(这浑蛋富有天下,却把官职爵位拿来卖钱)。功臣不得好死,总能引起人们的义愤,人们也总想找出原因,什么小人、昏君之类的理由就出来了。而现实中,凶手不一定是小人,也不一定是昏君,更多的时候,凶手就是那一双双饥渴地盯着财富的眼睛。
凉州三明,功劳最大的段颖死得最惨,结局也最差;但他的后代成就了后来有名的武威段氏。而关于他的祖先,《后汉书》说是春秋刚开始的那个郑国公子段,也有人说是魏文侯尊崇的段木干。到底是谁,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才是那个把武威段氏推向顶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