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韵】五月的河流(外二首)
◆五月的河流
从阳光轻卷波纹里寻觅一段足音
鼓乐响彻整个春季
在蓟运河畔,那些赤脚的女子
踩着河堤,头顶紫花摇曳,清香溢满宁河古镇
以纤指挂上渔船的灯火
将黑夜的天空点亮,使沉睡梦中的人
说出河水,永不干涸的秘密
水岸,花瓣绽放。落下来之后
夹进记忆扉页,细腻经络上存有历史的芬芳
那些枝头打坐的蝴蝶,便从此有了归处
隐匿陶器上,被镌刻着古老图腾
面对枝头的雏鸟不动声色
它们只赞美时代劳模,与河水惊异的表情
清洗陈年光景,让日子更加明亮
就像五月的河流,从故乡
掌纹宿命里奔向远方。南风吹来时,柔软地
拂过水面,吹得人心那么清澈
◆歌自山上来
白云翻开暮春,它底色依旧还亮着
歌喉里清唱的呓语
比梦里暖一些,隔着透明晶体
跋涉千里
音符触及你的目光
满含期待,闪着昨夜未曾退却的薄霜
那些冷调因子一旦装满行囊
即会碾过花期膨胀的心事
在风中,一寸寸,被暮色所吞噬
歌自山上来。我坐在山下
靠近低处的月光,一袭流水绕过前朝足音
迂回今生,然后优雅起身
对峙南北的距离。而我如何能听懂
你由远及近的梵歌
是黑夜,一直尚未说出的秘密
◆灵性与高度
举起手,依然触摸不到云层的高度
任由它们积年累月加厚
白得如木棉花,背面绣上斑痕
形体会盖住一朵花开的时间,与残存的冷风
但有时也会沉下脸
像体内生铁,载不动一滴水的分量
就要落下来了,集聚着神力
正堵住蚂蚁的洞口
对那些微小生命确实是一场灭顶之灾
包括一粒尘土情绪受到的惊吓
扑面而来,无法抵挡巨大的变动
我支撑在天空与大地之间
所有高与矮的缘起
成了最初无常的见证者,而这一切都发生在
头顶的云端,与脚下的路上
(2017.5.8于天津)
《五月的河流》由万物的生息来替代心灵的音符,将环境的氛围和思维交汇,在诗歌的余音与回味中把留于语句之间的言外之美和盘托出,将自然的气息灌于骨髓,浮现出灵魂顶端的艺术。这是诗人对于诗歌的一种权利,同时也是诗人对于诗歌的一种义务,相互交融,相互辉映。从阳光寻觅足音,路途的长短,也成诗人所追求的。“鼓乐响彻整个春季”这一句把感情彻底变得明亮,为读者架起了内心的春天,这是希望,更是未来。紧接着诗人呈现一个画面,把所见所闻的真实,譬如“宁河上游,赤脚的女子”从她们的神态动作,头顶的紫花,沁人心脾,纤指挂起灯火。这样丰富又细腻的笔法,在感情的弹性中暗示了抒情的内涵,总会把黑夜点亮,把河水的秘密,换作永不干涸的希望。这样就从一个无生命物体升华到诗歌意象承载的活物。待到花瓣绽放,寂静无痕,为打坐的蝴蝶建立一个归处,这样的新颖想象,其实寄托了诗人内心一种亲切的慈悲,也是对于美感的开拓与创新。虽然隐匿陶器,古老图腾,雏鸟不动声色,但是它们对于时代劳模是赞美的,和河水的表情,把日子洗净,明亮。由此抒发内心的情感正如河水和新生的事物一样,无限延伸,无限扩展,在这沉静又美妙的河流中,毫无保留。归于平静,诗人把五月的河流,再一次放大,将它和故乡,南风做伴,把人心吹得那么清澈。在这动静结合的思想中,怀念和现实的变幻,使得诗句和主题完美契合,传达出世俗的所悟,使得五月的河流增添一层淡淡的色痕。借助它的意义,把内心清澈一番,自然景物便唤起人们跌宕起伏的情感,就会对独创的思路所影响,并产生共鸣,无疑是鲜明的意象和更深的感悟,回响在诗句中,也把读者震撼。
《歌自山上来》这是诗人选择的另一个视角,独特的截取,更加倾注于内心的回答。在歌声面前,灵魂在此栖息,叩问无愧。在一种空气中得到沉醉,诸如听觉的清晰,独立存在于诗歌的生命中。让白云翻开暮春,避开悲伤的音调,将底色袒露,这会比梦还暖,与时间跋涉千里。诗人将晦涩剔除并以直白的表达情感方式,无意中将白云的柔情更具体的描绘。极富贴切的抒写,占据了诗歌的内涵。当音符触及目光,期待的心,把内心的所有繁杂在风中吞噬。虚实之间,藏匿于表面的真实,少了借喻性的言辞,勾起了悠远又深长的韵味。由此,歌自山上来。诗人独坐山下,这种矛盾的冲突,在艺术形象和画面感中,抓住诗歌的客体与主体的联系,因而借助意象提炼出一种对于本身情感的需求。所以“迂回今生,然后优雅起身,对峙南北距离”这种姿态是隐约而又不朽的,克服了狭隘的表面,将真正的象征性论述成诗歌的重要一部分。惊觉于最后一句“由远及近的梵歌,是黑夜,一直尚未说出的秘密”一方面诗人将一种更高的境界浓缩于此,重新聆听对于客观事物的理解,一方面诗人对于精神的撼动,再次审视自己,乃至黑夜的秘密。正是这样的效果,把诗句的层次变得毫无负荷,印证题目所显示的浪漫主义。
《灵性与高度》出于一种对于诗歌既成的理念与悟性,将灵性和高度二者结合,反衬出内心情感的意识。在寻求诗歌现代性的同时,也表现出人心相通的融合。传达之间,心灵微妙的清澈,呼应联系,找到一种类似触感去张开属于诗歌所表现的力度。切入首句“举起手,依然触摸不到云层的高度”介于心中的期盼,诗人必须转化,所以放任的态度,在这基础之上会藏有无限的无奈。“像体内生铁,载不动一滴水的分量”自觉性地在说明,特性是改变不了的事实。从中看来,诗人把灵性的真实独自赋予概念来解释。所以,当就要落下来时,一切的细微事物,都成为承担的对象。围绕着这个不争的事实,它们无法抵挡巨大轰动,意在强化一刹那的感觉。这是来自于诗人的执着,甚至内心的高度,衬托出生命的脆弱。正如最后一节,诗人内心是忠于慈悲的。支撑天地之间,高与矮的缘起,把一切充当成见证者。将自身的行为和万物的灵性相融一体,这样就能把一种更深的创造拔高,驱使头顶的云端和脚下的路,不再背离。从中,可以看见诗歌本身所表达的高度,从上到下,是一个不断扩宽的范围。
三首诗作都把诗人自身的感悟所表达,也是诗人坚持内心的追求。在意象和语言的交汇中,给予诗歌一种独特的意义。立于心中,反射出光辉。推移时空转化,这是在浪漫和现实中,因想象而神秘,因懂得而感怀。以灵性的诗句创造出反复揣摩的意境,清晰地给读者展现了永恒的审美空白。这种对于艺术的传达方式,相构成图景,本身存在于客观的世俗,在诗人的笔下变得联系紧密的事物,烘托出万物生命的价值。感谢如云社长写出这么真诚的诗句,很受鼓舞,对于人生还是生命,现在还是未来,少了愁苦,多了自信,一样不变的是心,时刻问心无愧。问好如云社长,博文祝福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一定要多吃饭!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