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灵】村志名汇编(散文)
翻开历史的档案,土河坪村原名北坪店,也就是说先有店后才有村。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土河村之北,正好在武乡到外界的大通道上,从这里到黎城,涉县,武安,河北等地,反之从河北,涉县,武安到武乡必走此路,然后取道去祁县,太谷,平遥,太原。每有人行马驮通过,他们从当地驮载货物,如柿子,柿饼,软枣,一路在武乡销售后,然后到太谷,平遥,太原,把那里的布匹,絲绸,日用品驮运回来,进行物资交流,实际上说就是一条絲绸之路。北坪店当时在这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开始从一家店到后来发展到四家店,旺季时还呈现客满为患的局面,为了适应此需要,服务人员增加,也就带来了家属在这里生活,所以逐渐就形成了村落,在客商们口头的传播下,北坪店在省内外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一说到那里住店,到武乡北坪店。由于坪与平谐音相同,安全和平安,加上优质的服务水平,北坪店在外界好誉连连……
北坪店名声在外,北坪店上除了小伙子精悍,闺女们也出落的如花似玉,勾人动魂,一出来八九个,就象一道迷人的风景线。来往在这里的马队客商们年老的摸须点赞,年轻的怎不心里痒痒,于是就有了男女之间的儿女情长。一时间就有了别具风情的山歌小调,其歌词有幸福的约会,也有辛酸的分离。
明国以后这条絲绸之路逐渐痿缩,被其它交通途径所取代,当初的盛景若市,成了人们街头巷尾闲谈的故事。北坪店属土河村的一部分,只是中间隔一点距离,统称叫为土河,为一村所轄。后来由于行政变化,在土河的基础上分开为两村,大村土河仍叫土河,他们这儿就叫成了土河坪。土河坪现有戶数110戶,人口400人,土地面积800亩。此村姓氏分别有魏,安,岳,史等姓。土河坪土地平坦,只有少数沟地,土地肥沃,五谷杂粮均收,由于品质优良,口感好,给亲朋好友送礼,颇受欢迎。
如今的土河坪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变化,新型的乡村规模已具初型,引进了潞安煤业集团在此营造,绿色农业正在兴起,牡丹花卉园区芳香诱人,观赏农业与经济效益日趋显现。
(六)西堡村志名
路经闻道柳池溏
古碑勒石记事详
烟紫云雨先祖暮
土堡圈点文化廊
进入西堡,一眼就看到柳池与石碑,在这里了解西堡的历史,看来这些遗存的文物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明•洪武初年,河北刑台县小里村进士李贽任沁洲学正堂,在返乡途中遇绵雨,旅寓堡里,见此地势优越,田园驰美,雨不碍耕,又无水患,遂迁来武乡落籍,为西堡李氏之始祖,首創该村,迄今六百余年,繁衍人财两旺,致以耕读传家,素称文风之村,历数人才辈出,诗人李方白,书法家李中敏,古典文学兼地方戏曲研究家李华炳……
这是大清嘉庆二十五年勒石所记。
西堡村以李姓为主,解放以后才有少数杂姓迁入,所以西堡村的历史应以李姓为主宰。作为官宦人家,其理念与平民百姓有着不同,师承孔孟之道,以读书持家,追求功名利禄,在政治上作为最大考量,在利益化下把经济发展纳入其中,作为杠杆和挺力后盾,购置土地,开办作坊,小手工业生产日益兴盛,据说土地面积扩充到东堡以北的烟紫一带,左边到桥南部分,其地方还有,举不胜举。在人口发展方面,从一门发展到三门,从三门发展到九支,从始祖到现在己有二十一世,二十二世。在家宅建筑方面,圈地建造土堡,面积规模相当可观,高达三丈,有正门与后门。堡内楼房林立,绣楼,念书堂,迎宾厅,九连环画穿套,各院相通,有偏门,月亮门,花园,长工房,牲口房,大型粮仓数个,而且各种功能的建造都有,全方位的为各个方面提供了方便。
除了上述,值得一提的还有一处,在门口建有贞洁门楼一座。其李毌年青丧偶,贞洁贤惠,育三子功名高就,其有探花,榜眼,誉为名望高族,因劳苦功高,一是报谢母恩,二是告示后人,特建于此。此门楼高迖数丈,雕龙画凤,莲花玉阶,门两侧楹联妙语,意味深长,为人所谵兴叹。
李家后嗣,除上面说到的外,有贡生,秀才,各种文化人才济济不穷。当地有一句话说,西堡地方有文风,狗则也念三字经。虽然是一种贬低的说法,但透过这个乱象,诚质的说文化兴村古往今来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取向。
西堡村各个地名有:寨上﹝又称五虎寨〕,小石南,小池上,楼房院,南铺,南洋厅,东院,三埆儿,西存拐,小庄儿,圪弯儿,桑岭儿,后底院,社房﹝祠堂﹞,现新地有东风,西风,园的儿等。现全村147戶,人口570人,耕地面积1200亩。
抗日战争时期,西堡村是我八路军后勤部所在地,同时也是抗日模范村之一。出兵,出人才,参战,支前,样样出色,军民文化娱乐非常活跃,多次受到领导表扬。
作为一种现象,“西堡文化”在新的历史时代,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不要为物欲横流所迷途,更要寻找一个为自己发展的坐标。
(七)南上合村志名
南上合,东西头
郝村岭上看风流
立村最数吴韩早
金鸡岭上忆乡愁
在南上合村有一个已故的老人叫王子华,人称老学究。他诗文俱佳,笔墨兼优,誉满襄武,生前他写过一首诗,就是如上这一篇,客观地概述了南上合村的起由。在南北上合之间有一个地儿叫大塘湾,为现在的前沟村所属,其形如塘,就象一个大肚佛。大塘湾之北叫北上合,大塘湾之南叫南上合。当地有一句俗语:中有大佛一腹肚,南北上合分两处。本诗中提到的“立村最数吴韩早”,其意是说,南上合最早来的是吳姓和韩姓两家。那么“金鸡岭上忆乡愁”又是何意?这三言两语还说不清楚。
金鸡岭是一个地名,在南上合之东,在民间相传有这样的一个故事:当初这里住一戶人家,原也过的安居乐业,后来爹妈相继去世了,留下一个孩子叫宝儿。宝儿失去父母,只身一人实在有些弧苦伶仃。宝儿天天哭哭,流下的泪水把东西冲成两条沟,东面叫东江沟,西面叫担江沟。忽然一天,西北面飞来一只金鸡,听到哭声它就变成了一个姑娘,感到这宝儿很可怜,便和宝儿结为夫妻,小日子也过的红红火火。然而好景不长,不到一年时间,金鸡姑娘就要离开他了。因为这只金鸡是从天上偷跑出来的,再不回去,天兵天将就要来抓她回去,姓命就难以保住。宝儿知道了,哭的不知所以。这怎么办呢?金鸡姑娘想不如把他一起带去,免的让她牵肠挂肚。可计划不如变化,就在金鸡姑娘要带宝儿走的时候,天兵天将来了,把宝儿推倒在一边,然后把金鸡押回天宫。回到天宫,金鸡思念宝儿,她忘不了在人间的日子,每每乡愁回忆在她的心头。“郝村岭上看风流”是说南上合村有一座三官庙,建庙时栽下一棵小松树,年长日久就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枝繁叶茂,树冠如席。郝村是在襄垣县距这里有25公里,村人到了郝村岭回头一望,就看到了这棵松树。人们闲暇时每每提起,成了大自然的一段风流佳话。
南上合村,一村分两地,中间相隔不远,上村叫东头,下村叫西头。东头150戶,人口530人,土地面积1200亩。西头70户,人口300人,土地面积700亩。最早来村的吴姓,同时还有韩姓,均在清代中期,约有300多年历史。现在虽然吴家没继续存在下来,但有吴家祖坟可见。据说吴家到了外地以后,坟地有一棵大榆树,各个弟兄每年都来上坟,因为这棵大榆树很值钱,自从剧倒以后,各个分了,再也没人来上坟了,可见利益牵人心。两村姓氏现有韩,赵,王,郝,马,朱,李,张,吴,武,姜,魏等。古迹有观音庙,三官庙,五道庙,老君庙,土地庙,火神庙,文昌阁。
抗日战争时期,西头村是八路军军工部,也叫完成部,主要是手榴弹置工序,经常有总部领导来指导工作。如今的南上合村,东头仍叫南上合,西头剥离开来叫西头村。因为同根同源,本文合並而写才是合理的。
(八)坪上村志名
登山站高远望真
有山有坡也有岭
若问坪上在何处
牧童遥指枣凹坪
坪上村是由小石坡,岭则儿,朱家山,枣凹坪,四个自然村组成。它与襄垣,黎城交界,深深地掩埋在大山之中。站在小石坡顶,这几个村落就在你的眼前,山大沟深,一山山,一岭岭的挮田,从下到上一个半月牙套一个半月牙呈塔状形,弯弯圆圆,圆圆弯弯,秀出了太行山上的一幅风俗画。
小石坡村因村顶有一座石山而得名,坡上有一条路直通村中,村居正面朝东,前岸有回山,村底有干河,夏天有积存水,冬春则无,村人用水以水窖供给。小石坡的村落最早建于清•雍正﹝1735﹞年,由十二世祖观壁从东堡村迁在此地,至今有400多年的历史。现全村人口﹝包括在外﹞400多人,土地470亩。这里石厚土薄,地块分散,好的年景五谷均收,不好年头欠丰那是不出数外。
小石坡以史姓为主,别姓仅有一二,据本村风水师史海沧讲,祖山戊土,土薄石多,只是东南巽方广阔,有回山可挡,寒邪不易而来,故有温暖之好,适宜居住,出不了大官,小官可以出的,最大不过芝麻县官之类的。
朱家山亦在高梁之上,后背靠东北,东面借马有一座小山峰,有天然文昌阁之誉,据风水师说,能出一些文人墨客之类的人才。本村姓氏以朱为主,建村约三百年左右,土地面积200亩,人口不60人,近年来迁走的不少,这个村子面临着在将来消失的可能。这个村没有显赫的大官,中等干部还是有的。近代以来在文化界出了一些名人,如现代诗人朱红宾,小说作家朱玉楼。他们的作品在省内外有一定的影响,朱玉楼的小说别具风格,是武乡的山药蛋派。
岭则儿在高岭之上,本村以史姓和杂姓而居,建村三百年左右,人口不足百人,村居坐北朝南,古称岭则儿为领头,有领导之喻,本该如此,但因后山空虚,向立没有向坤方改转,只能出些小的公务员之类。仅管如此,岭则人比较聪明,在持家方面善于精打细算,但因精人霸了脉气,会出现一些神经病之类的人,当然是扱少数,只要有高师指点,安些镇物会改变过来。
枣凹坪马姓为主,胡姓,史姓杂姓为半,本来人口就不多,近年来大为锐减,现存人口不到30人。这里原枣林密荗,果实甜美,说是王毌娘娘下凡,把一枚栆核扔在此地,很快就生根发叶,它年以后就变成一片枣林,这就叫成了枣凹坪。这里土地含酸腐殖,虽是旱地,可打粮不少,自给自足,是一个养穷人的地方。因坪有平安之喻,叫作坪上是一个好的称谓,故四村统而以此作名。
这些村子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发展比较滞后,人口逐渐下滑,交通不便等诸多因素,政府的投资转移不向这里倾斜,人们的何去何从,村人们也在做这个文章。
(九)桥南村志名
一座土桥似鹤颈
东西两江化飞虹
人间多少风云事
历史写下中家村
从东堡村向南有一座土桥,在空中乌瞰就好象仙鹤的长颈一般,颈后有一个村子叫桥南村,现人口400多人,耕地面积600多亩。当旧村由坡下移上平地,成为桥南新村时,留下了的遗迹没有消失,就象是一本历史档案,记下了往日的沧海桑田与岁月风雨。这里有割不断留恋和难忘的故事与乡愁……
从村东口开始历数这些地名,东圪廊,场顶儿,后底院,油坊儿,半坡儿,园的儿,架儿,架圪嘴,南垴上,麻池囗等。其地势呈从高而下,反之或从下而上,村居随地形环境条件建筑,比起彼伏,搭成左邻右舍,松栢枣槐榆,石狮龙虎峙,草坪花圃园,形成一幅美轮美奂的风俗画。仅管现在这些厅阁楼台不完整存在,但昔日的盛景可联想到一斑。若能略加修缮,恢复旧貌,供游人观光,不失为是一件利大赞好的事情。
桥南从历史上讲有一个美誉叫中农村,按户数户平均达到中农生活水平。
麻池囗,位于本村西北,这里是一家明代期间的财主,姓氏为郭,至今虽然郭姓並不存在,在村西约一里处有郭氏坟。现在在郭氏曾居住过的地方可以看到当时的一些情况,当初建造的是两居楼院。郭家主要是以种植为主,也养羊养牛,在土地方面大作文章,购置土地,扩大经营面积,精耕细作提高产量收入,雇用人力劳动作为手段。
南垴上,位于村中,这是清代时期一家姓冯的财主。建筑有九连环大院,东西长约70米,南北长约90米,占地约6000余平方米。共有14个院落,砖木结构二层楼房111间,土木结构二层楼房15间,一层门楼19间,一层厢房7间,一层敞棚8间,共计房屋160间,建筑面积8000余平方米。整个院落布局合理,错落有致浑然一体。所有房间,皆用上等砖石木头建造〔石头在石坡垴,木头在沁源山上〕,用料考究,作工细腻,雕梁画栋,颇有气势,实为清末民初时期有代表性的民居。
这家财主当时拥有十三顷土地,留下这样一句话:推开楼窗门,看到十三顷。
冯姓还有一个土财主,一个叫冯来平,一个叫冯来安。兄弟俩个原也是平民百姓,全靠兄弟俩一人有一根好扁担,到太谷平遥那里贩盐贩棉花,还捎带一些小商品回来,在当地进行销售,然后又购置土地,几年之后就家大业大了,修起了两座楼院和长工院。本村有一个村民原也是个殷实人家,因为赌钱把家敗了,就把家产卖给了冯家兄弟,在原址上又修了一居楼院,这样上上下下就有了三居楼院,在南面修了南大街门。这样下来不仅成了富戶人家,还供創了“晋艺班”,在襄垣武乡黎城演出,名声日见广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