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心灵】村志名汇编(散文)

精品 【心灵】村志名汇编(散文)


作者:史祖诚 秀才,1408.1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041发表时间:2017-05-11 11:02:37


   清代未民国初时,这里的小手工业作坊日泰兴起,以股份合伙经营,当时流传下一句话是:三合一,二合胜,甲元宝珠李广庆。
   著名的油坊院就是他们合资开办的,对当地原料进行了深加工,不仅给当地提供了方便,而且还远销外地,合作的非常愉快。
   抗日战争时期,武乡二区政府在挢南扎驻,朱德总司令住冯家院开会,並进行了大学习大整军。抗日剧团多次在这里给军民演出,这里也成了抗日的战斗保垒和抗日模范村。
   如今的桥南村,经过改革开放快四十年的路程,全村搬迁在新村,各方面工作蒸蒸日上,在新的起点上向前迈进。
  
   (十)王家峪村志名
  
   清潺潺溪水是那永久的记忆
   王家峪是八路军总部的旧址
  
   一曲乡歌,启开一个小山村的画面,在武乡东部山区有一个叫王家峪的村子,它享誉中外,彪炳史册。它背腹太行山脉,天造地合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沟峽横纵,通道幽深,岭埆层层,若王拋楼下殿,回峰聚气。山后是蟠洪两河,合流而下,与浊漳河相汇,流经南漳西营。王家峪村现有人家130多户,人口500多人,耕地面积700多亩。这里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总部旧址,是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也是联接对外的一个重要窗口和红色纽带。
   王家峪有三王之誉,先有其王,后有其姓,然有我八路军英武之师。
   东晋时期,后赵石勒轄地造城,现叫城底,驻军首领封号百里王。此王一日外出察看地形,看上了这里山谷幽深,没有人烟,正好避险藏身。在军事上的鬼诡是常有的作法,为防不测,他想借此娲居此间,以保证了他的人身安全。所以他隔三接二住在这里,故有王居之谓。
   后有其姓,多少年后来了一户姓王的人家,住在村对面的垴圪咀,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是缺少水源,每天要到村口去挑水,实在是费时费工,正要搬走时,遇到了一位老翁,他:“山谷相连,峪在村前”,然后一走而了。想着老翁的话,在峪圪脊下找到了水源,而且水眼很旺。后来有的叫峪池,有的叫峪塘,峪塘内还有活魚,魚儿游来游去,一见人们来挑水,便潜入水底,水面上泛起一圈圈的渏涟。因为它一年四季常流不息,人们就把它叫成王家峪了。后来王家人不知何因,迁往它处,在垴圪咀上只留下了物什遗存。
   1939年11月,朱德率部进驻王家峪,作为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司令部住张昌绪家院内,朱总司令住东屋,左权将军住南屋,彭德怀副总司令居东院张富生西房,中共中央北方局驻王家峪前庄。在这里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在这里指挥华北各主战场。总部扎驻王家峪,是毛主席在军事地图上查到,非伟略高韬,难有这样的意会决策。
   淸未年间,武乡魏家窑来了王家峪一个教学的魏先生,闲暇之中,他村里村外溜达,以打发多余的时光。一日他在岭上行走,恍惚之中看到一只飞鸟落在坪上一个地方。他看到此鸟异乎寻常,作为一个文化人,此鸟和画谱中的凤凰无异,这难道是凤凰不成?魏先生一时变的神经兮兮,正应了昨晚之梦,丰富的联想使他感到这里是一个好风水地方,凤凰落在坪上,此意不正是落凤坪吗?之后请了风水师来落凤坪下择下宅基地,刚开工就挖到了三罐元宝,他喜形于色,这真是财福不浅。就这样用财银修了三居楼院,成了当地的一家大财主。
   落凤坪的故事就是这样。解放后落凤坪回到了人民的手中,它也给人民带来了好运。总部在王家峪时间,朱总司令曾多次在落凤坪上,手拿望远镜在远望大行山脉,研究军事战略,牵马放牧,留下了伟人的足迹,同时还写下了《寄语蜀中父老》壮丽的诗篇:
   伫马太行侧,
   十月雪飞白,
   战土仍衣单,
   夜夜杀倭贼。
   抗日的摇篮,八路军的故乡。人们不会忘记总部在王家峪的情景,军民敌忾同仇打日寇,魚水深情暖心头。
   2001年8月20日江总书记视觉王家峪,亲笔写下了“发扬老八路光荣传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光辉题词。2005年7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王家峪,带来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老区人民的亲切关怀。2009年5月25日习总书记视察王家峪,強调“一定要进一步加強八路军历史的研究的八路军精神的宣传,要弘扬老八路军精神,恪尽职守,把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完成好,以回报革命前辈的殷切期望”。
  
   (十一)土河村志名
  
   千层树,八角井,
   三十二亩柳塘池,
   七十二亩聚羊桥,
   三街六市九观音。
  
   土河村现有人家200多戶,700多人,耕地面积2000多亩。在地理位置上看,四面有远山包围,回峰聚气,高风展貎,平阳日照,宁静致远……也许是一种推理,在上荒时期曾发生过天翻地覆,地壳骤裂,水土横流成河,形成了沟壑横纵。然而一个神话故事插了进来,相传要在这里立一座金城,上天打发一头金牛要下凡来把这里碾平。那金牛听了旨意不得怠慢,腾云驾雾,气喘吁吁地来到了。它拉着一个神磙,转了一圈又一圈,本想歇一歇,但圣命不可违,于是又鼓足力量,尽此所能,想早作完成。就在这时一个穿丧服的媳妇挽菜路经这里,实在憋不住了,就脱下裤子尿了一泡。这一尿可就坏了大事,那澡腥气如生烟作雾,顺风传去,只冲金牛的鼻腔,一个喷嚏打的倒退三步,抬头看时,好一孬货,知天机洩露,了它不得。情急之下,两眼烈焰直冒,一猛劲儿就蹿到后山一处,现叫关牛角的地方,想钻进地缝,结果把一只金角撞裂了,也没能如愿。回身返回来,钻进一座石山洞去,后来叫作金牛山。在碾过的地方就成了一块小平原,但实属一个半拉子工程。
   土河建村在何年,据“真如寺”碑文记载:该寺建于大宋祥符年间,诸多细节均勒石以记。在光绪十七年观音庙碑文对真如寺作了佐证,这就说明土河村很可能要比真如寺早一些年头。还有一个说法:在黎城县的一个庙里,有一块碑记载这样的情况,说土河村最早年叫火熬村,本地有一个姓樊的,看到这个石碑后,细细啄磨这个情况,这火烧樊还了得,怪不得家族不兴,而且还经常不断出些事情。回村之后,请了阴阳风水先生查勘了地形地理,根据土河故事的传说,从客观实际出发,这不就叫成土河吧。土能灭火,河为水,水能制火,这不相得益彰,两全其美。土河村古迹多,具有历史文化的深淀。真如寺是一个古老的寺院,有正殿,偏殿,观音殿,十八罗汉殿,还有地藏殿,钟鼓楼等,鼎盛时期和尚僧人多,香音远播方圆。当时寺内一处有一口八角井,此井水旺如注,清而若如甜乳,人称如神水。此寺从外地来了一个和尚,僧号法清,他是三辈转佛修行,俗人那可知之。虽说佛家净土,但也有不良之徒,因寺内发生了盗银之事,他们把脏水泼在了法清身上,並说如此云云。法清巧口难辩,无奈之下便跳下了八角井,以了终生,他生再作明辩。说来令人奇异,法清跳下之后,化体为木,顿而从井下长出一棵树来,众僧一看,只见佛光环树映影,人们近它不得。这就是后来传说中的千层树,树冠如盖,犹如绿塔一座,伸上高高的云天。据说此树有人攀登而上顶端,在上面高瞻可看到韩北村的全貌。关帝庙始建于乾隆48年,在村之要道,镇守一方安宁。柳塘池占地三十二亩,嘉庆25年立碑勒记,现遗迹乃在,呈堆形状。四周栽丛丛柳树,远看绿柳如云,是夏日人们休闲的好去处,每当开花时节,柳絮漫天飞飘,就象天女散花。至于说七十二亩聚羊桥,那是在桥沟上来的一个地方,因面积广,草源丰富,上千隻羊在这里放牧,绰绰有余,白羊如锦,黑羊如丁,牧工们唱起来,山歌野调,闹的不亦乐乎。三街六市指当时这里经贸繁荣,有各种店铺作坊,进行物资交流,为人们提供生产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品。九观音是指真如寺有观音殿,村南有观音阁,还有戏台,是专供民间供奉娛乐的地方,每有戏班在这里演出。村上东面高顶建娲皇庙一座,建于宋元之际,又称奶奶庙,送子接福,每年三月十五届时隆重举行,盛事空前。
   现在的土河村是一个诸多姓氏村,有:申、刘、李、韩、赵、樊、张、王、石、梁等。根据家谱记载。
  
   (十二)菓堙垴村志名
  
   前门光明菓堙垴
   后门写的是拐垴
   外人以为是两村
   应该统一身份号
  
   菓堙垴村位于高堙岭垴,为典型的黄土高坡,现全村一百多戶,人口600多人,耕地面积1500多亩。此村与襄垣县的拐沟村接邻,所以还有一个名称叫拐脑,可能因地形而取之。
   郭氏家族来时首来,崔氏家族后来,两家在续家谱时感到拐垴叫法不雅,想启用一个好的村名,当时请了当地一个有文化的先生,求他题一个好的叫法。先生翻书寻典,终念念有词:
   春催花繁树,
   地廓菓堙诗,
   方可家族旺,
   尔当为正时。
   这诗中的催,含崔字,廓字之中含郭字。当时村上头是一片果林,长的枝繁叶茂,取了这样一个好兆头,就叫成了菓堙垴,就这样定下了村名。
   在郭氏家谱上记载着:郭氏由河南而来,转复往来数处,迁武邑,相传十六世,由鹏祖又徒终菓堙村。刘氏家谱记载,刘氐在洪武中年,移居武邑,来至菓堙村,始祖兴,生三子,后发展为三门三支到如今。崔氏家族因避金匪之乱,大明景泰元年迁居武邑东乡,其村名里庄入册,从里庄分支迁菓堙垴村,发展几门,由于人丁发旺,成为菓堙垴村的主要大户。
   从以上姓氏的来由综叙,菓堙垴村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各祖上及后嗣子孙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劳作,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开創着奋斗的业绩。他们不但兴村建业,从事各种经济活动,开办煤矿,建有各种小作坊,酒坊,油坊,醋坊等,而且还嘱儿孙读书上进,奋发图强,光宗燿祖。在民俗文化方面,建有全神庙,三官庙,文昌塔等多处古迹,建造演出戏台,还有业余小剧团。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村容村貌发生了扱大的变化,家家住上了新宅,有了街道,全村道路进行了硬化,人民群众的生活普通得了提高,一个富美的乡村出现在我们眼前。
   菓堙垴村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名人,艺人,还有优秀的铁木工匠,也为本村增色不少。在医药方面过去出过名医,近代有崔丙辛乡村医生,研读内难经等诸多医籍,成为方园一带的好中医。
   在釆写村志的过程中,据村人提供有一个重在祕密在这里爆料,在抗日战争年间,八路军总部在王家峪,朱总司令有多处隐蔽的地方,其中一处就在菓堙垴村的一处,这个地方在过去真的一点也不敢透露,这有关首长的安危。这个地方在那里呢?这个地方在地名:圪道道儿,也就是村人刘榜奎的窑洞里。村里除刘榜奎家人知道,但他不知道这个老八路军是什么首长。圪道道儿很隐蔽,朱总司令黑夜才来。一天晚上他来了,告马夫,你拉马回去吧,我有事就不走了。马夫牵着马上了路上,他想:首长不骑了,马这不也空走,我骑它也不正好,于是他就蹬鞍上马,结果马就不让他骑,上去跌下来,再上去,再跌下来,根本就骑不成。马夫不由地叹了一声:唉,朱总司令是大人物,是星宿之人,这是龙驹马,我没有那么大福份。说罢,只好拉上走了……
   建国以后,这个当年的马夫回访了菓堙垴老房东,讲了这个故事。
  
   (十三)石圪垤村志名
  
   石梦生花好时道
   追溯本源慰心潮
   穿越往昔今来路
   家乡换得新面貌
  
   传说很早以前石圪垤有过几戶人家。这里十年九旱,威胁着人们的生存,春冬生活用水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夏天好说因降雨多,在河沟里吃些积存水,人口不多也能将就,一到冬春就把人给愁死了。这一年春天,村上有一个姑娘到河潮里担水,一大早去了,到中午时都没有舀到一碗水,她娘己经三天没喝上一滴水了,昏倒在坑上。她自己是找了一些剩下的脏水喝,结果心烦的直吐。这姑娘这在石圪垤下哭起来,哭的一点精神也没有了,就躺下闭上了眼睛。不知过了多少时间,她也进入了梦境。梦中有一个白发白眉的老翁对她说:“闺女,你不要哭了,水就在你的脚下,只要你唸三声出来吧,水就流出来了。”她一惊喜就醒了,原来是做了一梦。女孩子的天真不假思索喊喊叫起来:“出来吧,出来吧,出来吧!”。这一叫不打要紧,只听“嘭的”一声,石圪垤底一股活水就沙沙流了出来……
   这闺女见有了水,高兴的不知说什么好,忘乎所以地大喊起来:“有水了,有水了,有水了……”这声音一里外都能听的到。
   从此以后这里就结束了没有水的历史,人们把这个姑娘梦中得水的情形叫成了石姑梦。
   自从石圪垤有了水之后,平时水瓮如涌,常流不息,夏日河水到此,跌崖而下形成瀑布,如珠似玉,溅花万点。姑娘们与媳妇们在这里涮菜洗衣裳,打打闹闹,嬉笑一片。
   在旧社会里人口流动是濒繁的,村上头住过姓韩的,叫韩家窑科,还有黎城的人家,习惯了人们把地名叫成黎城。不知住了多少年,后来就迁到别地去了。直到四百多年前,石圪垤村迁来了两家姓李的,还有一些其它姓氏。俗话说,三张两李不一家,这两家姓李的同姓不同宗,各自发展成石圪垤家族大戶,有三门的,也有四门的。后来又有了张姓一族,成了一个300多人的村子。石圪垤人精明,有着小农经济意识,除种好田地外,还办醋坊,油坊,酒坊,多数人家有菜园子,在提供自给外,担上沿村串戶去卖,挣个小钱,解决家庭日销费用。在穿着方面比其它村人精功,女人们更是互相攀比,一个个出来穿的花枝招展,十分养眼。村上有学校,学子们读书用功,期望求的功名,好光宗耀祖。在健康方面有药铺和坐堂大夫,治病疗伤基本上不出村,其它村上因缺医少药,还来这里就诊买药,李家几代出过名医,享誉方远一带。
   王家峪和石圪垤是邻村,抗日战争时期,石圪垤人积极投入抗战行列,参军参战,做军鞋,送公粮,支前,捉特务,护养伤病员,是抗日模范村之一。
   1939一1940年,北方局妇委会在石圪垤举办了第一期妇女干部培训班,培训班负责人是卓琳〔任班长〕,刘志兰〔任书记〕,浦安修〔任妇委主任〕。朱德,彭德怀等首长和中央北方局领导多次来作报告和指导工作。在古跡文化方面,有时饗殿在村上头,老爷庙在村口,观音庙在村南处。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石圪垤村容村貌得到了崭新的改变,人民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农业生产得到了快步发展,以绿色农业为载体正在形成,一个富裕乡村将出现在人们的眼前。从石圪垤村走出的优秀学子比比皆是,有厂长,书记,公务员,还有北大教授,军官等等,他们不忘乡愁,互动濒繁,为家乡献一份爱,筹谋大计,让石圪垤的明天锦上添花,更加美丽如画。

共 15940 字 4 页 首页上一页1234
转到
【编者按】村志是地方志的一种,就是以某一个行政村或自然村为记述范围的志书。它以基层行政单位为记述对象,全面盘点乡村地理、历史、经济、风俗、文化、教育、物产、人物等方面的状况,是十分珍贵的历史遗产,有着特殊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具有其他书籍不可替代的功能。每个村庄都是一部历史,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文化和品格,每一个村庄的变迁,都印证着一个时代社会、历史发展的轨迹。在这个乡村快速变化的时代,编修村志,全方位记录乡村状况以及乡村变化,已成为一种挽救村落文明的一大方式。追溯乡村的历史渊源,填补文献空缺,总结乡村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特别是较详细地记录现当代乡村发展变化情况。可以说,乡村志是十分珍贵的历史遗产,有着特殊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具有其他书籍不可替代的功能。编写村志,往往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现在的许多读者更愿意去读那些所谓的心灵鸡汤式,或是充满了故事情节的散文,很少有人有耐心去读这样的史料式的文章。写这篇几千字的文章,要付出的辛苦其实更多,要做调查、走访、翻阅资料等等大量工作。希望江山能鼓励这样的写作,为史老师的精神点赞。【编辑:不屈的棋子】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170515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不屈的棋子        2017-05-11 11:04:09
  感谢来稿,问好史老师!
2 楼        文友:木石语        2017-05-11 20:49:37
  一篇具有地方文献价值的作品,不知花费了作者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奔波和整理!
3 楼        文友:雨春        2017-05-11 20:57:54
  返璞归真的文字深情地再现了一个个小村庄的由来和曾经经历过的那些风风雨雨,以及与之相关的那些人、那些事,让人读后有世事沧桑之感的同时,也增加了许多与那些小村庄相关的历史知识。极具收藏价值的作品,拜读!
走别人踩过的路肯定是一条非原创的路,所以地铁成了现代城市的毕由之路!
4 楼        文友:软浪细沙        2017-05-11 21:03:00
  携带泥土芬芳的作品,充满着真情实感,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家乡那些小村庄的厚爱!
5 楼        文友:冰蓝水晶        2017-05-11 21:07:38
  写好史志不容易,除了要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外,还要具备严谨的态度,该篇作品具有一定的典范作用!
我愿为莲,淡然的行走于水云间,不惧红尘烟雨,不羡繁华三千,看千帆过尽,仍心素如简
6 楼        文友:海之韵        2017-05-11 21:13:02
  虽然是质朴文笔的作品,却又是一篇穿越时空的作品,把一个个小村庄的形象杵立在我们的眼前!
7 楼        文友:史祖诚        2017-05-13 22:36:41
  《村志名》一稿共为20篇,这里为10篇,在编写过程中我72岁的老人骑摩托车爬山越岭行500公里,山路非常难走,有时是推着走,一不小心就会有生命的危险,时间用了一月零八天,可以说我挑战了生命的扱限,完稿后我身体垮了,从感冒到口舌生疮一病就20多天,最近才康复。现在许多村庄正淹没在历史中,在抢救过程中面临困难重重,要记住乡愁,追根溯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与文学相伴,奋斗终身。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