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渔舟】印象悠然(散文)
于悠然处听热烈,于平淡处见神奇,即使面对夕阳,我也要寻找到一千种红。
——题记
一
如果你是一泓海,
你就寻找一轮明月;
如果你是一轮明月,
你就寻找一泓海。
如果你是一束光,
你就寻找一湖水;
如果你是一湖水,
你就寻找一束光。
这是2013年10月,笔者初读悠然的文字,在其腾讯QQ空间日志《上海,那一湖光》写的一段读后感。
很喜欢悠然的这篇文章,一事一理,蕴涵哲理,回味无穷,拓展范围很广,由此,我把自己的网名:一海明月也拓展了一下,在文字的意境中品味生活的美好!
余秋雨先生在他的《文化苦旅》之《西湖梦》一文中,曾説,西湖的文章实在做得太多了,做的人中又多历代高手,再做下去连自己也觉得愚蠢。
作为一名游客来説,西湖的文章难做,我认为上海的文章更难做。2009年10月,笔者也曾参加华东六市一游。写了南京,写了杭州,写了乌镇,写了苏州,写了无锡,而唯独没有写上海,不是不想写,是上海太热闹了,上海太繁华了,而上海有名的景点多而杂,的确难写啊。
笔者很佩服悠然写文的视觉,她不写繁华的南京路、不写中外文明的上海外滩,不写东方明珠塔,而抓住人们司空见惯的一束光来写:上海的夜,主角是光。开门见山,点名主题。
现在哪个城市,夜晚没有光啊,难道还要千里迢迢跑到上海来看光?显然不是。悠然説,那是一湖美到极致的光,这束光,其实是一湖水,上面铺满了光。进一步点明主题,很自然地陈述心中美好的发现:黑夜的湖水是光最美丽的背影,它用沉稳的黑色沉淀白天的透明,用内敛支撑光的明艳,用宽大的胸襟包容光的顽皮。
我站在桥上,看夜色里的湖水和曼妙的光影,像极了一对默默的恋人,相互映衬,心照不宣。
当灯光遇到湖水,生命更加精彩;当湖水遇到灯光,生命更有价值。我遇见你,你把我的光影映照更辉煌,我发展你内心深处的美,最适合的彼此,也许是磨合后的懂得,都必然是双方的升华。
由互不相干的一束光、一湖水,巧妙的搭配构成美妙的自然景观,从而联想到,假如我们人类的生活中,恋人的搭配,夫妻的搭配,都能像这束光和这一湖水这样搭配那多好啊!
借景抒情,一下子让立意升华,而且意境合理优美。
初读悠然的文章,就让我有为她写一篇评论文的冲动。毫无疑问,这是文字的魅力。
二
如果仅仅凭一篇日志就让我写文评述作者的文字风格,无论任何人看上去都有讨好之嫌疑,尤其是初次接触的文友。
由于笔者在广东那方水土工作生活了15年,其中深圳、珠海各7年,所以对那方水土有一份莫名的牵挂和关注。朋友的文章只要有写到深圳、珠海的人和事,我都有一种先睹为快的心情,我想,这也是人之常情。第一次亲近悠然的空间,就与珠海有关。那年,悠然到珠海旅游,参观了珠海渔女雕像和漫长的情侣路,于是,写了一篇日志,题目是:《珠海,一步一念》。这是我与悠然相识后,读悠然的第一篇日志。
笔者在珠海工作生活的地方离渔女和情侣路都很近,甚至是饭后散步的主要场所。也许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吧,在珠海7年,竟然没有一篇日志描写这三处景观。然而,当我看完悠然的这篇日志,不得不为悠然特有的视觉而叹服。
当悠然坐在珠海渔女身边时,她这样写:
我仿佛也变成了一个渔女,摆着唯美的姿态,朝着每一寸幸福的时光欢愉地呼吸,消融着尘世种种情绪,脸上坦露着只属于快乐的表情。独自逍遥,独自沉醉。
当悠然的脚被礁石擦伤时,她这样写:
无聊时,我问礁石,你为何那么粗糙,那么不懂体贴人,把我咬得那么痛?
礁石说,不是我想咬你,是你自己把脚伸进我的嘴里,你为何要自取其伤呢?
我说,因为我其实很喜欢你,想亲近你。
礁石说,现在你受伤了,还喜欢我吗?
我说,既然你不是有意伤我的,我又怎能怪你呢,当然是依然喜欢了。
礁石说,喜欢我就把我带走吧,我愿意被你打磨,成为不伤你的平滑体。
我说,不,你不属于我,海水最适合你,只有水才有足够的柔韧可以在你身上任意亲近、任意流转,不会受伤。我不想改变你的天然形态,方且圆滑的你未必可爱。
雷声忽然响起,阳光戛然隐没,雨飘下来了,越来越大……我和礁石的对话也戛然而止。
一场阳光一场雨,一次探索一次伤。
受伤的脚没有恨。
当悠然坐在车里环绕情侣路走时,她这样写:
路是围着海的路,以海为中心,路与海,就像不离不弃的情侣。走这样的路,让人感觉爱情广阔坦荡,恒久不变,容得下所有浪漫情节和风雨雷电。
路是平坦的,没有大的弯曲。不用担心什么时候被障碍物绊倒,也不用担心在某个转弯处丢了爱人,你只管用你喜欢的速度走。
不管此刻身体多么渴望去靠近、去体验这条路,但我没有勇气打破环境,没有奋不顾身地为一己之意而走。因此情侣路成了我的遗憾,成了我的伏笔。
我知道,我一定还会来这个城市,但是不知道会不会真正地走一次这条路。下次来,是否天气好,是否身边没有那么多扰乱浪漫的人?
我打心里爱上了这条路。
我是风多好,能时刻将你环绕。
情和理,在随意的叙述中,竟不知不觉的镶崁其中。悠然叙述的三处景观,于我来说,就像自家的菜园一样熟悉,然而熟悉的风景,确实敌不过一见钟情!写得太好了,尤其是与礁石对话那一段文字。
与悠然的第一次接触,我匆匆写下了这一段文字。时间是,2013年10月26日。
三
让我想为悠然的文字写一篇赏析文的直接动力,是她的《同一块草地上》,这是我在悠然空间着墨最多的一次留评。全文如下:
一本杂志,里面有一篇文章让我爱不释手,那我肯定购买;要求篇篇精彩,是奢侈;一篇日志,有一节感人或动情处,我认为这就是好文章。悠然友的这篇日志《同一块草地上》,除了题目略显平淡外,文内可谓处处闪光,哲理叠出,真的好。
一个人的成功,往往决定细节;一篇文章的感人之处也决定于细节的刻画;以小见大,并彰显大智慧,这是文章的精品之处。细品悠然此篇日志真可谓精品闪耀!
文章第一小结,文字像作者的名字一样悠然轻松,脚步轻轻,思想轻轻。人,唯有在十分轻松的心态下,思想的火花,才能频频闪现,我是这样认为的。
万物皆有生命,是生命就有“思想”。作者完全把自己融入到整个大自然中去了,其实人,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员,把自己的姿态身段放低,真正融入大自然中,这个世界才会和谐。你看,间或的冒出的几朵野花,很想把自己埋在草丛里,从此与草不分你我。懂得夹紧尾巴不招不摇,要嫁就嫁这样有修养的牛。此处,作者借物借景抒发自己的喜好和情感,可谓恰到好处,也十分自然,一点也不矫揉造作。
看见一头牛一边吃草一边撒尿,谁説厕所里不能吃东西!牛不管,在牛的国度里,才会理解牛。这里的语言看似有一点点不雅,但是,他却提出了一个深刻的含义,那就是深化了“理解“二字,也拓展了理解的含义,这才是真正的理解万岁。我终于明白那条牛为什么不理解我了,我原来没有把自己当牛看。这是文中的中心思想,一下子把这篇漫不经心的小记,提高到了哲学的高度!
我写这段留评的时间是:2013年10月28日,晚上十点。
四
有些人表现骄傲、冷漠,把心收藏。不是看不起别人,不是自私,不是无情,恰恰是因为脆弱,怕受伤。而脆弱的心,需要一个坚硬的壳来保护。像核桃一样,如果盲目去敲打,就会碎。
这是悠然的另一篇文章《核桃花开》一段文字。
看完悠然的这篇日志,我只写了一句话:我看见,心与心之间流淌着幸福!
留评时间是:2013年10月29日。
悠然的文字,所描述的对象,大多是我们司空见惯的对象:灯光、湖水、草地、核桃、残荷、牛、礁石等等,然而,她能从这一件件看似平常的事物中深挖出不一般的内涵,给人以启迪。于悠然处听热烈,于平淡处见神奇,即使面对夕阳,我也要寻找到一千种红;这是一个智者和普通人的区别,这也是不简单的智慧,我个人认为。
读完悠然的三篇文章,我兑现了自己的诺言,为悠然的文章写了一篇友情随笔,题目是《初读悠然》。在文章的结尾,我写了这样一段话:我已经看到了一束哲理之光,虽然还不强烈,但我相信这束光的力量,将会温暖许多人,启迪许多人!
五
一个男人与朋友相处的快乐,即使在婚后,也不应该剥削掉他的。谁説一个丈夫跟妻子一人在一起才可以快乐!——三毛在《哭泣的骆驼》一文中如是説。
到深圳去看悠然,这是我在友情随笔《初读悠然》刊出后的一个单项承诺。从初读悠然,到2016年03月09日上午,见到生活中的悠然,我把这次见面用文字表示叫做《再读悠然》,屈指算来有858天,空间的日子过得真快,人间的日子,其实更快。
说实话,我真正的友情随笔,就是从《初读悠然》开始的,想不到本篇日志的刊出得到了悠然和她空间的朋友支持鼓励和认可。从此也让我从60后的朋友圈进入悠然70后的朋友圈,让我结识了悠然空间团队更多年轻的朋友,顿感自己也年轻了10岁。
我想,这就是空间写文的魅力和收获吧。
《初读悠然》与《再读悠然》以及今天这篇《印象悠然》,同属一个悠然,她的全称是:情韵悠然。是的,就是今日在渔舟唱晚文学社团任副社长、社团编辑的情韵悠然。
深圳聚会相见,我竟然发现悠然的真名与我母亲的真名:玉兰。竟然是那么亲近。梅兰竹菊四君子,竟然含盖两君子,如果我的母亲与悠然生活在同一个时代,那她们一定是亲姐妹啊,这又加深了我喜欢悠然的另一层意义。这是我个人的臆想。
四年前《初读悠然》中的悠然,是画中的悠然,是隔屏相望的悠然,是文字里面的悠然。而生活中的悠然,是真实的悠然,是感性美的悠然。两种悠然,是感性美和理性美的完美结合。这美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在意料之中,是我相信文如其人,人好,文字才好,这是我的偏见。意料之外,是我发现生活中悠然,其实比文字更精彩,比影像更生动。
心美,一切皆美。文字之外,悠然还经营着一家“大卡司奶茶”。也就是说,生活中的悠然,还是一家茶店的老板。同样的工艺,同样的配方,但在环境布局装饰方面,悠然都表现出了自己的美学观点:就像她的名字一样,情和韵交相辉映。悠然说:“如果说做生意只为挣钱,显然不适合我。对于钱,一直没有太高的追求,一个人能吃多少呢?能穿多少呢?能住多少呢?生之意念,除了基本的物质需求,还有更多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东西。这生意,除了挣钱,还要挣来善、爱、诗意和快乐。从此,我没有理由不喜欢这样的生活了。我正在现实的土壤上经营我的精神家园和生命本真。”听她娓娓道来经营“大卡司奶茶”的理念。可见她不仅有天生的“文”情,而且“商情”也是那样的优秀。
“大卡司”是一个外来的音译词,通常我们称一部电影的制作班底为“卡司”,如果这个班底是由好莱坞的著名导演、国际影星、高科技人才组成,这个顶级的制作班底便称为“大卡司”。1990年,在台湾的西门町,品牌创始人罗先生,以好莱坞大片海报为店内装饰特色,开办了一家大卡司泡沫红茶店。当时,大学生等时尚人士常常三五成群的相约到“大卡司”,边聊大片,边享受好喝的饮品。久而久之,喜欢聚集在“大卡司”的时尚一族,对大卡司的特色产品产生了共鸣:都觉得这家店每次推出的饮品杯杯都好喝,杯杯都有特色,感觉就像看好莱坞大片一样经典。于是,大家习惯称那家茶店铺为“大卡司”。
“大卡司”是顶级时尚的标志,年轻的悠然是时尚的,也是美的,由她经营这样一家“大卡司奶茶店”真是人尽其用,恰到好处。
《初读悠然》刊出后,我发现悠然生活工作在深圳龙岗。因为那时候,我兼任着志诚建设总公司深圳分公司的经理兼分公司法人,每年要去龙岗进行企业营业执照年检。因此,我随意一说,有机会一定去龙岗看悠然。悠然也立即做出了回应,说:“明月老师来龙岗,我请老师吃马家斑鱼。”
后来,由于志诚总公司业务调整,很快撤出了珠海、深圳。当年,我也从珠海调回江西。但是,到龙岗去看悠然,一直在心中牵挂,这是实情。因此,2016年3月5日,在空间看到悠然漫步在深圳大鹏的海贝湾图像时,我随时跟进了一条点评,对话如下:
一海明月:问好悠然,这是深圳那个地方的海滩啊?盐田港,还是大小梅沙,好像都不是。
情韵悠然:明月老师好,这里是大鹏的海贝湾,比小梅沙安静多了!
一海明月:悠然好!下周有时间,和深圳的朋友,到你的茶室喝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