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井到底有多老?
自从我记事起就知道全村人日常吃饭、饮用所有的用水都是那口老井里的水,父亲说,它是全村几世几代人的活命井,没有它就没有赵家庄。
老井就在村前的一陂大水塘的北岸,离水塘只隔了一两丈远,水源很旺,从来别说干过,仿佛连水位都没有下降过,于是你不能不佩服当年打井的人选取位置时的睿智——水源如此旺盛肯定与它挨着大塘有关。
那么这口井是谁打的呢?我很好奇,不停地去向人打听,得到的一律是摇头,连年龄最长的太爷也是说:“我从小就没听说过。”——这不能不说是赵家庄一件十分遗憾的事。
赵家庄遗憾的事何止这一件,遗憾的事太多了。全村人都姓赵,都有或近或远的血缘关系,200多口人,但是没有自家的家谱,更没有自家的祠堂。于是“赵家庄人”的“我从哪里来?”的问题就永远成为了问题。我的太爷是“步”字辈,爷爷是“立”字辈,我是“文”字辈,我的下一辈是“玉”字辈,我的孙子辈用什么字就没有人知道了,太爷上面的辈分用什么字也没人知道。赵家庄没有人关心这样的事,因为它与今天吃什么饭关系不大。当我长到想问清这事的年龄的时候,辈分最长、年龄最大的太爷已经去世,其他人没有知道这件事的。他们只会告诉我说,赵家的家谱乱了,当年赵匡胤打仗时背在背上,雨夜与敌人作战,不小心把家谱弄丢了,所以赵家家谱从那以后就乱了。
赵家庄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赵家庄的祖先是谁?这口古井到底是由谁来修的?都彻底地被淹没在历史的烟尘中了。
老井的年轮无法知道了,但它的古老是肯定的,这从井口上的四块方石上就可以约略知道。井口的面是由四块方石组成的,井的东西两边南北向的两块是长方形的,南北两边的两块短些,几乎是正方形,夹在东西边的那两块之间,中间围成了一个正方形的井口。井口石用料都是本地不远处山上的最粗糙的石头,石面光滑的如同涂了蜡,有太阳光照着时闪闪发光,闪得人都睁不开眼睛。按说,如此光滑,在井口打水是非常危险的,但是,石面上坑洼不平,让脚踏上去有滑感但不滑脚,不妨碍乡邻取水。如此的效果不知是当年造井时造井人故意而为之,还是石面本来就没有认真凿平所致?以我的猜测应该是后者,因为赵家庄从来就没有出现过能够想到千秋万代以后的人与事的人。
井口是方的,井体则是圆的。井体是用石块砌成的,年代久远,石块一律都变成了黑褐色。每一块石头都是不规则的,没有边也没有形,看上去是很随意地码放在了一起,石块与石块之间没有任何的粘合剂,完全靠石块自身的某些力相互牵制着。令人奇怪的,如此建造,井居然历经年轮碾压而却依然安然地站立着而没有坍塌?
井的东西北三个方面各长着一棵老桑树,树是谁人栽,没有人知道,至今有多少年了也没有人知道。作为孩子的我们只知道,几个人上去一起抱住树身也没有抱过来;只知道一到春天的时候,爬上去摘桑葚吃,吃得嘴巴一片黑,像是长满了胡茬子,背着小手,迈着八字步,不时捋一下嘴下巴,学老人模样。
老井到底有多老?因为赵家庄从来就没有出现过能够关怀到千秋万代以后的人与事的人,而将成为赵家庄永远的遗憾。
历史常常就是因为缺少这样的人物而无法流传,历史也常常因为有了这样的人物而得以续写。
赵家庄因为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人物,所以赵家庄是没有历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