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蓝】慈母(散文)
我出生于江西赣州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还不到6岁时,正是新中国历史上一个最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街檐的矮墙边和所有的婆婆、婶婶一起剥麻搓绳子。母亲被分工一项特殊的活,即用一根酱色的棒槌,在一块青石板上,捶打苎麻。苎麻那乳白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苎麻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幼小的心感到一阵紧似一阵。
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仕途道路的起点。我用耳朵、鼻子、眼睛、身体来把握生活,来感受事物。储存在我脑海里的记忆,都是这样的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有形状的立体记忆。这种感受生活和记忆事物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人生的面貌和特质。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忘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
正月里来是新春,除旧迎新最开心。
青草芽芽往上长,月牙尖尖挂天边。
三月里来是清明,梨花白了桃花红。
蜂儿来去忙什么?采蜜穿越百花丛。
……
母亲没读过书,连一个“瞎”字都不认识,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动乱、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好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是我们家最艰难的时刻,我总担心母亲走上绝路。每当我饿得心慌而想哭时,一看到母亲就不敢哭。当我踏进大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我跟爷爷到街上喝青菜粥归来,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似乎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她对我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母亲的话虽然腔调不高,但使我陡然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和对于未来的希望。这是一个母亲对她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活下去,无论多么艰难也要活下去!现在,尽管母亲已届耄耋之年,在我没有在身边的情况下从来没有怨言。妈妈说:“曾经的苦难都挣扎着活下来了,如今我有吃有穿的还有什么怨言?你在外携妻带子喂孙儿的也不容易,你们不招赖我,我就很满足。”
在【江上文学网】我写过《母亲》,叙述了母亲大半生的苦辛与坚韧。在这个母亲节到来之际,心里想的唯有母亲!母亲大人一生锲而不舍,追逐美好生活的那种精神和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在举国上下都在纪念母亲节的时候,想要对母亲说的话依然很多很多。为此,我再一次虔诚地伏在案头,为白发苍苍的老娘写一首她喜欢的歌:
【诗歌】慈母
慈母爱,慈母苦,慈母恩情通今古。
日耕田地夜洗浆,雨雪封门推砻谷。
插秧蒔田泥浆浴,耘田割禾日蒸煮。
席坐田辰哺幼婴,饥肠辘辘挑新谷。
挑来草木做薪柴,椿米做饭夜缝补。
山间田头采草药,精炖细熬治病雏。
祖辈卧病十余载,端屎端尿洗疮褥。
白手起家不畏难,家徒四壁不叫苦。
生产队里拿工分,自家菜园两头乌。
敬老爱幼敬天地,相夫教子不含糊。
三从四德心里明,卑贱自己抬丈夫。
和睦乡邻心无愆,帮衬不分亲与疏。
教子有方儿贤智,雕琢矫正胜严父!
栉风沐雨勤为本,积德行善助寡孤。
岁及耄耋精神铄,耳聪目明仍不负。
人善人敬天扶佑,如同细雨润家族。
念及母亲心有愧,子孙满堂却孤独!
一日三餐自烹蒸,拈菜清扫洗衣服。
一年四季香不断,默默祈祷儿孙福。
母恩似海书不尽,儿孙何以来弥补?
——2017年母亲节作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