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韵今弹】传统相声里的端午
快到端午,今儿咱就说说相声里的端午。
传统相声《五行诗》有一篇写粽子的诗,看不出是词还是曲,写得看似香艳,倒还说得出口,而且句句双关,像个谜语——
生在江南地面,流落塞北幽州。实指望金盏配玉瓯,不料想拿我胡驺。内有红娘相伴,外有锦被蒙头。宽衣解带任君游,好俊一身白肉!
我喜欢裘英俊的解释——你听呀!生在江南地界。江米,南方的;流落塞北幽州。北方人也吃粽子呀。你吃不吃?实指望金盏配玉瓯。本来以为拿它酿酒了。不料想,拿我胡诌。包了粽子了。内有红娘为伴。有枣呀!红枣!外有锦被蒙头。苇叶包着。宽衣解带任君游。吃粽子你不得给它包开么?好俊一身白肉。那个米是白的——英俊应为当代文哏第一。
看似俚俗,其实巧妙,比茶馆相声和二人转中的“荤段子”文明了不少,宿舍里说的刷牙、眼镜之类的谜语,虽然也巧妙,但也只能在私人空间说说,难登大雅之堂。
马三立的《开粥厂》,又叫《三节会》,打头就是端午节(三节是“五月节”、“八月节”和“春节”),马老虽然好像一直在天津,其实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他姥爷恩旭是旗人,说的自然是北京的习俗。
五月节马老的粥厂除了送必须有三十个枣的大号粽子,马老还给半斤红樱桃,半斤白樱桃,半斤黑白桑椹,五十叭哒杏。二十黄白粽子,二十芙蓉粽子,一篓子香菜,一篓子花椒,十朵玫瑰花。两把菖蒲、两把艾子,一两朱砂,一两雄黄,三丈神符,两张文武判儿,十块五福饽饽,三挂葫芦,还有五斤白面,一斤烧酒,一罐米醋,五斤黄花鱼,臭了还管换。
著名的黄土马家自然是出手阔绰,相比之下,郭德纲说的于谦家就显得小家子气了。
马家的代表作《大保镖》也是按粽子找的包袱子(还有说丸子版的比如曹云金),少马爷和大黄说得最好,郭德纲和于谦也说过,其中提到了一个地名虎岭儿,按捧哏的说法那地方大概有个百十来户人家,净是卖粽子的。具体地点是京西北宣平坡的下坎儿,有个虎岭儿,这个段子了还提到过宣平坡和下坎——“押镖车出彰仪门,下吊桥,走养济院,三义庙,五显财神庙,小井,大井,肥城,卢沟桥,长辛店,良乡,小十三,大十三,洪恩寺,窦店,琉璃河,宣平坡,下坎儿到涿州……”其实宣平坡和虎岭都是错的,应该是涿州的东仙坡和胡良村,宣平坡实际就是东仙坡,虎岭其实是胡良村。此处临拒马河,过去产苇叶,又出产小枣,所以端午节乡人多卖苇叶和粽子者,至于于谦说枣里有虫子虾仁馅的粽子,那就不可信了。
至于师傅姓江名米,字小枣儿,徒弟一个叫白糖的,一个叫叫馅儿的,还有拿粽子当暗器,都是拿粽子找的包袱。
传统相声里面文化含量不低,比那些网上段子拼凑的东西强多了,可以听听,吃粽子时要是想起来,笑喷了可别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