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逆袭的文学才子 ——刘家全(代序言)
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就文学创新形式与主体而言,可以高度概括为:先秦的散文,两汉的乐府,魏晋的辞赋,全唐的律诗,两宋的调词,元代的曲子,明清的小说,民国的自由诗。到这里,文学的式样似乎已经都有了,但历史老人不会停下文学创新与新主体形成的脚步,每一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的主体文学式样。那中国当代的文学主体式样是什么呢?是段子!
一
这是一个生活碎片化万事快餐化,同时也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网络大通联的时代。这个时代,文学的主体式样成了“段子”,也只好是“段子”。当然,这并不是说没有别的式样了,而是说文学以“段子”形式表现出来的占据了海量部分,而且就“段子”本身而言,也算是一种“创新”吧。虽然说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到当代的“段子”,文学精神的品质是一路向下,文学式样的品质也是一路向下,但这的确又是没有办法的,这顺应了历史的大潮,时代的变迁。也就是从高山到低丘,从江河到溪流,从圣殿到闹市,因为世界在平面化,社会在世俗化,人类在肤浅化。不过,这也不是说“段子”必然不好,其实经常上网,也会见到一些既简约又精辟的文学“段子”。但是,就文学的整体质地而言,“段子”的确是顺应碎片化快餐化信息化网络化时代一路向下的文学式样。
面对这样的时代洪流,如果有一位非常年轻的文学作者,却特别专注于中华古典式诗词的创作,而且才思敏捷笔头颇快,创作的诗词数量颇丰,读起来诗味词韵颇浓,那我们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相信许多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是一个逆时代潮流而动的文学追梦者。我愿意借助现今的网络语言,把这样的文学青年叫做“逆袭的文学才子”。其实文学与社会一样,在滚滚向前的同时,也要不时回望——在社会叫保守主义,在文学叫传统主义,它们存在的合理性与基本价值,有生物学的遗传与变异作为无可辩驳的科学依据:滚滚向前是不断变异以求发展,不至于跟不上环境的变化而被淘汰;不时回望是保证遗传纯正以求稳定,不至于无节制地变异成非驴非马而断种绝后。逆袭文学的合理性与基本价值正含在后者里面。
令人高兴的是,这里就有一位“回望者”,一位“逆袭的文学才子”,过去是我们西北大学现代学院的一名青年才俊,现在是我们学校的光荣校友,他的本名叫封宝宝,笔名为“夜泊”。作为几年前小封就学时的当任校长,我早就知道我可爱的学子中,有不少的文学追梦者和古典诗词爱好者,小封就是后者中的一位代表。另外还因小封曾申请调整专业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小封原是以工程管理专业考入大学的,入学后就希望调整到汉语言文学专业,尽管我和学校的老师都因惜才而尽力助他,但终因政策原因未能遂愿,小封大学四年便读着理工学业,追着文学志业,想想看,这是一种怎样的别扭?白天一整日学逻辑严密的工程学,晚上才能仰望星空酝酿文学之幽情。但我们的小封在追求古典诗词文学梦方面,的确有强大的定力,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居然出手不凡,成就斐然。在学业优秀的同时,未毕业就写出了数量可观的古体诗词,打印成册送我一本,我看后感慨连连。因为我也是一个古典诗词爱好者,为在这样的“段子时代”居然能看到这么多新创的古典诗词式样的文学作品,倍感欣慰,当时就有资助出版的动议。
后来,小封毕业了,我想我们的大学所倡导的英雄主义,所进行的半军事化管理对他一定产生了影响,使得他一毕业便参了军。对于参军,小封在这本诗词集里有一首答指导员问入伍缘由的诗:“小子何事入营门,甘洒热血捐躯身,书生报国无所计,我以青春铸军魂。”瞧瞧,他关于参军的动机写得多么到位而又多么富有诗的美境!参军当然是人生的一大锤炼机会,但一般人因为生活环境的重大改变,往往就放弃了自己上大学时形成的业余爱好。令人讶异的是,小封参军几年,爱好古典诗词的热情居然丝毫不减,事实上还有“变本加厉”的趋势,创作了更多的“裹戎装,踏征旅……沙场竞豪情”(我本人写的一首赞扬同学军训的词里的语句)的古典样式的诗词,形成了现在这本颇有分量的诗词集,这就让我感慨万千了。
诗词集成型后,就决定支持出版,但小封一定要我写序,而我粗看了诗词集稿子后,也因深度欣赏而非常愿意写序,首先是诗词十分典雅的文辞让我喜欢,现今这个“段子”时代,就连一些“国学专家”要写出古香古色的诗词,也并不常见。这样的刮目赏识,就决计一定要写一个好的序言,而写出好序言,最基本的是要通读作品。遗憾的是这期间我得了眼疾,不能长时间细看文字,而我又极不愿意写那种未看多少内容只笼统鼓励的书序,这就使得本诗词集因序言迟写而将正式出版也拖延下来。好在小封继续用心创作更多的诗词,耐心地等待。现在,自己的眼疾终于痊愈,又遇上丁酉年春节寒假,总算有了静下心来的长段时间,就可以打开这本诗词集仔细阅读,认真品味。读着品着,这本诗词集的不同凡响处便扑面而来。
二
首先,这本诗词集的取材非常广泛。从时间纵轴上看,从少年开始,有中学篇,大学篇,军旅篇,工作篇;从空间横轴上看,有亲情篇,乡情篇,学友篇,战友篇;从题材的涉猎上看,有山水篇,人事篇,述史篇,世象篇;从作者的主观意象上看,有叙怀篇,赞美篇,愤世篇,感恩篇等等。不过,这样的分类并不是我要说的重点,我所关注的是,作者诗词取材的信手拈来,许多微小的琐碎的事象,都可以成为作者的书写对象,而且,往往还能写出艺术的美感与精神的气象。仅仅这一点,对于初学诗词写作者或者甚至是文学写作者,都有着很大的启发意义。
许多文学爱好者初学写作,总是为找不到题材而犯愁,难免“为赋新词强上楼”,上了楼即便看到了如画风景,也挤不出几句文学语言,更不要说写出诗词作品了。大约是由于小封本人的诗情太浓,诗才太高,所以,他看见任何东西,都可以用诗化语言表达出来,如《题故乡夏日夜景》:“李树花开日,繁叶正当时。风吟深院静,犬吠夜来迟。”又如:“日落重山静,月升幽谷明。山村一犬吠,满川皆应声。”这确实是两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夏日夜晚,许多人就觉得这有什么好写的呢?又怎么能写出诗词作品来呢?但小封的诗才,就能把这么平凡的夜晚写得富有诗情画意,这的确是不容易的。单凭这一点,这本诗集就应该得到广泛传播,让青年文学追梦者看看文学题材是怎么找到的,同样的事象,别人又是怎样用文学的语言写成诗词作品的!
其次,文学写作最基本的要领是要用文学的语言,文学的语言首先要区别于科技的语言、生活的语言、公文的语言等。具体说就是要形象,要生动,要鲜活,要优美,要有意境。尤其是诗词的语言,除过这些外,还要诗化与凝练。许多文学爱好者不注意这一点,写出来的文学作品,要么如科学论文一样生涩难读,要么像行政公文一样干巴教条,要么尽是一些针头线脑类的生活俗语。小封的这部诗词集,绝大部分作品文学的语言用得比较地道,而且非常典雅。如《夜筝》这首:“风吹冷,日暮苍山横,皓月孤自照昏深,鸡鸣犬吠声,已三更。难成梦,坐起弄寒筝,堪笑此等飘零人,纵然籁音真,有谁听?”又如《题江南秋景》这首:“斜阳里,暮烟杨柳依。长空雁断霜寒逼,夜风吹冷晚鸦啼,残月下楼西。”看看,就这么一件晚上听到有人在弹古筝的小事情,或者在江南看见秋天来了的小情景,如果不用文学的语言写出来,怎么会让读者有别样的艺术美感与别样的精神意境呢!
再者,这本诗词集大部分作品文笔非常流畅,可以说,许多作品到了文思飞扬,激情澎湃,一泻千里,难以收笔的程度。这难免让人想起诗仙李白。我这里不是拿小封的整个诗词妄比李白,只是就文思泉涌,收不住笔这一点来看,的确与诗仙有相似之处。不信请看这首《观终南雷雨感事怀人》:“风雷激荡,震地天响,终南烟云迷茫。天降水网,冷雨飞浪,秦岭十万屏障。叹雷烟嚣张,撩少年人轻狂。惜华夏,千年沧桑,谱写几多华章?想当年,乱世荒凉,好个西楚霸王!巨鹿一战,破釜沉舟,美名天下扬。可悲,纵火阿房,可叹,鸿门宴上,轻释刘邦。可怜,穷途末路,自刎乌江。往事已矣!英雄虽去,其重义气,性刚强,却足以效仿。”终南山为秦岭一脉,本校就在巍巍的终南山碧峰脚下,秦岭常有雷雨出山进校,师生们早己见惯不怪了,但作为诗词创作者,看见终南雷雨,就能联想起这么多与秦岭之地域相关的历史典故,而且写出来一发而不可收,同时也不管诗律,不顾词调,只放任诗兴,信马由缰,恣肆汪洋,仅仅这一点,就如同在当代古典诗词创作的荒原上突然见到一棵长满诗化绿叶的小树,也要把他比之为当代的小李白,我想也不算太过誉吧。
三
下来,我要说说小封诗词里的借用和化用,就是小封的这本诗词集里的作品大量地借用化用了古典诗词的词语、短句或整句。不要以为这有什么问题,恰恰相反,如此实在难得,因为,这实际上是一个硬功夫,一是要借用化用一句古人的诗句,不背熟多首诗词怎么能行?二是要借用化用得不留痕迹,与自己所写的诗词完全相融,更不是一件容易事。在这方面,因小封写的是当代的古典式诗词,所以就不举古人的例子了,还是看看当代写古典诗词的大词人怎样借用化用吧,他就是开国领袖毛泽东。毛主席的诗词并不多,却经常借用化用古人的诗句字词进入自己的诗词里。如大家熟知的那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第一句整句借用的是李贺的诗句。李贺原诗句是“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又如“一唱雄鸡天下白”化用的仍是李贺的“雄鸡一声天下白”。还有“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化用的是三国时吴国的民谣,原句是“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后一种化用,因为是大白话,许多人还以为这里面能有什么典故呢?但这正是词人的高妙之处。小封作为一个青年才俊,在这本诗词集里大量借用和化用古典诗词语句,的确是很不简单的。
在此我就多罗列一些(为简略只列小封借用化用的字词句,名家标注作者,非名家加注朝代,余均省去),看看小封是如何借用化用前人诗词语句的,也作为看到这本诗词集的文学爱好者的参考。比如:暮色苍茫(毛泽东);一江春水东流(李煜);独上危楼(李白);纵然籁音真,有谁听(岳飞);我痴谁人怜(曹雪芹);往事成追忆(李商隐);目送夜归人(唐•刘长卿);凝眸寒冷壮思飞(李白);把酒乐滔滔(毛泽东);梦断披衣绕阶行(岳飞);静伫楼台长徘徊(朱熹);山中更闻杜鹃啼(宋•洪炎);未曾开口泪已潸(黄梅戏);潇潇叶落地(杜甫);冷风吹酒醒(柳永);寒夜独行人(王安石);涕泪满衣裳(杜甫);烟水天上来(李白);远山闻啼鸟(孟浩然);暖风吹得桃花俏(南宋•林升);楼头空伫立(孟浩然);看风展红旗(毛泽东);城头旌旗猎(唐•刘长卿);碧草萋萋柳依依(《诗经》);眺水戏渔舟(王维);独上高楼望九州(晏殊);同属沦落人(白居易);我欲乘风腾飞去(苏轼);但恐壮怀悲未央(南朝•谢朓);独凭栏杆长徘徊(欧阳修);心事浩茫雾遮天(鲁迅);灯火阑珊撒星黄(辛弃疾);谁家酒坊正欢宴(王维);人成个,秋千索(宋•唐琬);夜雨初霁(姜夔);山上雷鸣云飞,山下雨急风吹(毛泽东);落木萧萧(杜甫);长空雁断寒霜逼(毛泽东);生死茫茫(苏轼);纵马奔如电(白居易);可怜天下有情人(慈禧);往事堪回首(李煜);门前流水长东(苏轼);一晌凭栏送目(李煜);我以青春铸军魂(鲁迅);今日是何年(苏轼);苍苍鬓发斑(苏轼);楼高莫对远凭栏(欧阳修);江山无限好(李商隐);徒自凭高远望(宋•王澜);惊回首(毛泽东);暗想经年事(苏轼);栏杆空倚(宋•许及之);众人皆醉泊独立(屈原);夜来独自唐坡上(岳飞);暮色苍苍行客茫(毛泽东);风雨乱,须离散,几时重(李煜);风景这边独好(毛泽东);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
这样借用化用的诗词句字词还有许多。对古典诗词读得多的人,就能看出这些句子或字词都有出处。依我所感,出处涉猎的范围极其广泛,从李白杜甫王维李贺李商隐李煜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柳永岳飞陆游曹雪芹这些大家的名作,还有一些不出名的唐至明清诗词作者的字词句,或者是诗词大家的非名作字词句,直到慈禧陈毅叶剑英毛泽东这些政治人物诗词的字词句,都借用或化用到了,正如上面所列,有的是借用或化用了一句诗词的几个字,少数是整句无缝嵌入。对于借用诗词大家的名作字词句这很正常,而诗词大家的非名作或者不出名作者的诗词作,小封也借用化用了不少,这就很令人惊讶了。如上面提到的“苍苍鬓发斑”,我猜小封可能是改借了苏轼那首戏说老友的讽喻诗“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吧,这首诗并不上苏大家的名作榜,一般人很少读到,小封居然也能改而用之,真的很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