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韵今弹】*煮酒论诗词 李白的告别
从开始读李白就奇怪他怎么那么多的告别诗!
有作为被送的人写的:“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那么的自然,又是那么的情深。“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没有李后主“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伤心,却有对友人相送的恰到好处的感激。
当然也有作为送别的人的身份写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那份情感表达的云里雾里的,你乘坐的船已经远得看不见,只剩下这奔腾不息的长江一直在流(由于舍不得你走,所以尽管你的船已经看不到了,可我却仍旧舍不得离开,看着你离去的方向)。是景语,也是情语,把自己依依不舍的深情含蓄却又很明确地表达了出来。“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款款深情,一直在心的牵挂,日常的景物都成了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
当然也有既没有需要人去送别也没有人来送别的孤独时刻,我们的诗人即便是独自喝酒,也会邀请一些特殊的客人,和它们快乐相伴之后再和他们告别: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邀月对影成就了我们民族文化史上最独特的一幕,即便孤独,也要孤独得让人想不到,这才是李白。
当然还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即便不理解,你也会觉得自己懂;而理解后你就会深深地拜服:千古一诗,无人能及。
后来,看李白年谱才明白了,原来我们的大诗人自从出蜀之后就一直处于四处游荡的状态。大体上来看看:
开元十二年(724年),二十四岁的李白离开故乡开始了他始料不及的征途,成都、峨眉山,然后到渝州(今重庆市)。开元十三年(725年),走出了蜀地。开元十四年(726年),春到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秋,病卧扬州。冬,离扬州北游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至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其间与孟浩然相识。开元十六年(728年)早春,出游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与孟浩然相会于斯。开元十七年(729年),在安陆。开元十九年(731年),李白穷愁潦倒于长安。初夏,离长安,经开封,到宋城(今河南省商丘县)。秋到嵩山。暮秋,滞留洛阳。次年回到安陆家中,算是过了几年安稳的日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白西游,在紫极宫,遇见贺知章,献上自己的《蜀道难》和《乌栖曲》。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不断称赞,玄宗令李白供奉翰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夏天,李白、杜甫、高适一起游览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与杜甫相约在东鲁。次年,想再次游览吴越,《梦游天姥吟留别》就写于这年。公元747年,到越中。天宝九年(750年)才返回东鲁。天宝十一年(752年),李白北上游广平郡邯郸、临洺、清漳等地。次年,从北再次朝南游,到了宣城,而这时的李白已经五十三岁。54岁的春天游金陵,五月至扬州,秋冬,游秋浦、泾县。55岁游皖南,回到宣城。冬,北上梁国。该年12月16日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携宗夫人自梁园经洛阳西上华山。56岁从华山南下宣城,又往越中,过溧阳,至杭州。秋,与宗夫人隐于庐山屏风叠。冬,永王璘水军至寻阳,三次遣使聘请,李白下山入幕。57岁在永王璘水军幕,随军东下。永王兵败,被系浔阳狱。岁末,被判长流夜郎。59岁流放途中至白帝城遇赦。肃州上元二年,61岁的李白在暮春送宗夫人上庐山,东下重游皖南,来往于金陵、宣城间,想投奔李光弼,可在中途患病,只好到当涂依族叔李阳冰。次年,62岁的李白在当涂养病。冬,病重,“枕上授简”,将诗文交李阳冰编集。十一月,赋《临终歌》而卒。
一直在外漂流,一直就结识新朋友,同时当然也就一直在送别老朋友。所以我们的诗仙李白就一次次地写着各种各样的告别或者是送别诗。而在这些诗歌中,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是他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而这诗在《文苑英华》中的题目是《陪侍御叔华登楼歌》。也就是说,关于要告别的主人公,有说是李云的,也有说是李华的,还有人说这两个人就是一个人的,即李华又名李云。不过李白还有一首五言诗题目叫《饯校书叔云》,作于春季,也没有涉及到登楼的事情,尽管和这首诗没有关系,但至少说明这个李云才担任过校书。而李华根据《新唐书•李华传》的记载:“天宝十一载迁监察御史”,那他当时肯定不会是校书郎什么的。不过,现在我们知道李华的文章确实写的不错,他的名篇《吊古战场文》,现在都是选唐文不会放过的;而李云现在很少看到他的文章。好在不管是告别他的族叔李华还是李云或者说本来是一个人,对于理解这首诗其实没什么影响。题目中的“宣州”,在现在的安徽宣城县一带;“谢朓楼”,也叫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并改名为叠嶂楼。李白另有五言诗《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是中学时的课文。现在好多人在网络上都喜欢用“梧桐”这个词来做网名,不知道是不是和这首诗有关?如画的风景却有一份挥之不去的忧伤,是这首诗给我的感觉,这种感觉和秋天一样存在了我的记忆中,每当秋日的时候,总有那么一刻会释放出来,让我记起学校时的秋天。
自古以来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这两首诗大概写于天宝十二年(753年)或者是天宝十三年(754年)秋天。因为,在那两年秋天,李白都曾到过宣城。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现在通行版的句读、标点是这样的: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第一次读时我是很惊奇的,说实话,我的第一感觉是这首诗六句没有必然的联系,难道是不同的诗句被错误地抄写到了一起?仔细看还是一样,没有看出有什么内在的联系。是我没有读懂?好,看看前人们的理解,从网络上查找,很多的赏析,但大同小异,比较好的翻译是这样的:
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
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
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
你的文章就像汉代文学作品一般刚健清新。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
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
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湍急了。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消去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
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退隐江湖)罢了。
看看他们的翻译,还是一样,是单独的六句,相互间没有必然的联系(非要说有什么联系,三、四句似乎有那么一些)。没办法,还是从诗本身来自己看,首先当然是其中的一些典故或者是难理解的词:
“蓬莱文章”,《后汉书》卷二三《窦融列传》附《窦章传》有这样的说法:“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也就是说这里的“蓬莱”是借指东观,而东观是中国东汉宫廷中贮藏档案、典籍和从事校书、著述的处所,而作者送别的李云担任的就是校书。那么,“蓬莱文章”就是用来借指李云的文章。
“建安骨”,建安风骨,指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的诗文创作风格为代表的文学风格。建安,为汉献帝(196-220)的年号。那么这一句的意思就是你的文章具有建安时期作家们的特色。
“小谢”,谢朓(464-499),字玄晖,南朝齐诗人。后人将他和谢灵运并举,称为大谢、小谢。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下这句“中间小谢又清发”,说李白像小谢就行了,“中间”是什么意思呢?是说从“建安风骨”到“李白”之间有一个“小谢”,他写的诗文也还不错,他那清新飘逸的地方,多少还可以和李白同志比拼一下。
“散发”,不束冠,古人一般都要束发,这是基本的礼仪;“散发”也就是说不再遵守人世间的规范。
“弄扁(piān)舟”,指隐逸于江湖之中。扁舟,小船。春秋末年,范蠡(li)辞别越王勾践,“乘扁舟浮于江湖”。
我们先不管送别,也不管什么文学、诗意,我们就当自己在和别人聊天。有人告诉你说:离开我的那些人或者事就像是昨天一样,过去了就过去了,想挽留也挽留不住;让我心神不宁的是今天有这么多烦心的事。你看看这天,真是秋高气爽,南飞的大雁在高空中鸣叫的时候,面对这么好的景物是应该高楼上好好地喝它一场的(对此可以酣高楼)。你会不会马上紧张起来,“这个人的精神是不是有问题?”这是正常反应吧?一样地,李白这首诗要是这么理解,这就是前面我说的六句是相互独立的:第一句和第二句没有任何关系,它们在各说各话。第一句是说现在的烦恼,第二句后半句要是理解成开怀畅饮,那前半句就是秋高气爽,心情不错了。第三句夸别人也夸自己;第四句总结过去。这两句还可以说有些联系。第五句怎么就变得伤心了?前面都在开怀畅饮,难道真是喝多了才伤心,说好的是酒入欢肠,现在怎么一下子变成了酒入愁肠?第六句更加决绝,他娘的,这不能如愿的人世,我们还不如去隐居。是不是有些怪?就算他是李白,也不能这样随心所欲吧?所以,我觉得我们以前的各种理解都有些问题,我们还是从第一句的后半句开始重新理解:今天那么多烦心的事让我心神不宁,这没错;而秋高尽管气爽、大雁南飞引起的却是忧伤,这样的时候,真是古人所谓的秋心是愁的时候,所以当时的心情不是不错,是很糟。那后半句当然不会是到高楼上开怀畅饮,那该怎么理解呢?我们知道,李白写诗时是没有标点符号的,那我们要把“对此可以酣高楼”理解成反问句,这样这句就变成了,面对这样的情况还能到高楼上去开怀畅饮吗?现在,感觉到了第一句的心情和第二句前半句的景色联系了起来。接下来第三句,当然行了,你看看老叔,你的文章有建安时期的特色。而我的诗文也毫不逊色于谢朓(就凭这两者,我们在这北楼上就可以畅饮一番吧?)。唉,我们都怀有远大的理想与抱负,我们都曾想能够到九天揽月。理想曾经是那么的丰满,可现实呢?唉,算了吧,喝酒!可想借喝酒来消除忧愁就如同用刀来割断水流一样是不可能的。像现在这样,不能称心如意的过日子,还不如自由自在地做个隐士算了。现在再来看,很有逻辑性,尽管是李白,确实也没有那么任性。但这诗毕竟是李白写的,它还是有自己的奇特之处的。我们来看看,一共六句,其中的一、二、五、六句用的韵一致,而中间的两句却根本就不合韵。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有一种想法,押韵的四句是李白写的,而中间两句是李白和被送者分别说的。当然,要是确实是这样,那就能够演绎出好几种版本,比较容易想到的是:
(李白)蓬莱文章建安骨
(李云)中间小谢又清发
(李云)俱怀逸兴壮思飞
(李白)欲上青天揽明月
这样,第三句是他们两人互相吹捧,第四句又是共同感慨,说到了过去就不得不面对现在,而现在,本来已经是愁肠了,所以就更加愁,愁到一定程度就想让自己跳出这种人生。而这首诗要这样理解,大体应该这么标点: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看,即便是忧愁,大家都觉得很平常但却无法排解的忧愁,李白也让人感到老子表达出来就比你强。这就是李白,诗仙李白!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然后站起来对着喝酒外的亭外做了一个描述,同时也是感情喷发:长风送雁,高处赠别既是一种风景也是一种伤情。李白回头又回到酒席谈到如今几种诗歌风格:我以为他认可的三种:一种是遁世道学风格的诗(蓬莱文章),想一番作为的创世的诗(建安风骨)以及一些风雅的花间诗(中间小谢),这三种诗歌风格其实也代表三种人出世风格:不问世事的,积极入世的,以及中间游走取乐的,这些人都风靡一时,但是最后又怎么样呢?想起这些“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也许中间李白就真的做了这些动作,他是随身佩剑的,然后做出最后的决定:既然人生在世不称意,还不如明朝散发弄扁舟。就这样,一首告别诗完成了。不仅是送别也是对时势对人生的一种思考。真的,对李白的为人我并不喜欢,但是对其诗敬佩由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