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 . 天地事】莫合烟,一份神仙的醉态(征文.散文)
我自己也经历过,有一次不知被什么虫子叮咬了,手背奇痒难忍,一直肿着像俄罗斯女人烤的大面包,被我挖扣得皮肤裂开,吃了卫生员的药、敷了一层黄乎乎臭味难闻的中药也无济于事,折磨得我嗷嗷乱咬,像我们家长大后要被杀死的白猪。也不知听了谁的主意,硬是用我爸爸吸剩下的烟屁股治好了,到现在也没有什么后遗症。至于连队里的人被蛇咬了、被蜘蛛刺了,或是被什么植物沾上后出现的病症,也往往要用莫合烟的水汁、用烟叶敷裹,也能慢慢地治了,弄得连队的卫生员也开始研究和试用这些土方子。
民间的事有民间的办法,遇到一些奇奇怪怪的病,有时只用廉价的莫合烟就能一剂到位,立即见效。
6
后来,有人从外地出差,带回来一些莫合烟,关系好的、一个班里种地的、能说得上话的几户人家一分,各得其所,其乐融融,彼此间打架吵架的也少了,连队里的文明建设和思想工作也好做了。连长在汇报成绩时向上级领导反映,也可能是各个连队反映的多了,团里领导就开始重视起来,安排搞供销的部门进一些货。这些烟有装在麻袋里散放着按公斤售买的,也有用小塑料袋子包装贴上标签的,摆在每个连队的门市部里公开销售,偷偷种烟加工烟的人自然就少了。
莫合烟这种商品吸得多了,自然就有人出面开始品评价好坏了。从南疆进的烟显得有些干燥,但是味道挺足,也有些劲头不大,没有吸食后能产生出的香味。倒是来自北疆博乐、伊犁和塔城产的莫合烟因为色泽颗粒好,价格也很便宜,五毛钱便能买一帽子,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我中学时就有一个挺牛皮的男同学,成绩不怎样,却很有人缘。因为,他妈妈是连队门市部的负责人。在那个货物紧缺的时代里,能当上个售货员除了人有本事以外,还是一个最受人尊重的职业。我们常常找各种借口到他家里做作业,没事可做时也要凑在一起和他玩,其实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能跟着他到门市部里趁人不注意时,顺手多抓几把正规的莫合烟吸。以前教我吸烟的天津知青,常常老远就给我打招呼,显得和蔼可亲的样子,其实就是想分享一些我的战果。
我爸爸不知从那里找来的一个木匣子,做工很精致。整个匣子外表都刷上了红色的油漆,正面上手工写着“为人民服务”的标语,这个珍宝一样的东西,就是用来盛放莫合烟的,有抽拉式的盖子,里面有二个隔板,大的地方用来放莫合烟,小的就放一摞子裁好的纸条子。每到有人来家做客、凑堆打麻将或无事谝话时,我爸爸就热情地摆出来,拉开盖子亮出宝贝供大家七手八脚热闹无比的享用。
其实,每一个男人的裤兜里,不是自家女人做工不一的布袋子,就是有一个硬梆梆的盒子。这些被掏出来的盒子,有扁方形的,有正条形的,有抽拉式的,有掀盖式的,往往代表这个男人的能力和本事,就像现在一看掏出来的手机、一看腕上的手表牌子,或是看男人开什么样车子一样,立即断定这个男人所处的基本社会地位。
几年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等我在外地上了学连长时,发现门市部里只摆着价格不高的纸烟,而受人欢迎的莫合烟几乎看不到了,偶尔有一些,也像受通缉的犯罪分子一样,被人为地放在店铺的角落里。倒是一些新兴办的个体商店还有它们的足迹,卷一根尝尝,烟的质量没有多少大的变化,价格却比以前高了很多。就是这样,也比纸烟要低得多,仍然受到了一些老烟鬼和种地亏损的男人吸食。
不知什么时候起,一度流行公开在市场上销售的莫合烟,居然找不到了。这让很多的人感到不解和生气。据管理部门解释,这是国家统一清理整顿的结果,因为莫合烟的生产设备、降低焦油等都达不到规定的标准,对人身体会造成很大的害处,因此,烟草专卖部门要求从2004年9月1日起,禁止生产、运输和销售莫合烟,并要求在年底关闭所有莫合烟厂,从2005年7月1日起,莫合烟在新疆全面退出了零售市场。
我有一个做政府工作的朋友,他做过一年的信访工作,其中就遇到过这种事情,所以,我们聊起来时,一提起莫合烟,他就态度干脆而且兴奋地告诉他做接待时的情形。开始禁止的那几年,很多人都有抱怨之言,甚至有很多群众联名向上级领导反映,基本是收入水平低的乡村一级人员,主题就要求政府不要禁止莫合烟,允许保留一部分市场。有组织人员上访的,有写信上访的,写信上访反映的信上,密密麻麻填满了用各种文字写上的签名。也许,这种上访有了一定效果,至今有些地方仍旧有莫合烟的市场,在一些小县城出售民族用品的地方、乌鲁木齐的二道桥等地还能找到莫合烟的踪迹,只是这种生意不敢摆大摊子、不能公开销售了。况且,随着老人们的离世,城市里的中年人基本不吸,年轻人更是以吸正规厂家出品的纸烟为主,很少再有人吸这种做工粗糙的土烟。即使吸了,也只是玩一玩,当成一种时尚和怀旧而已。
莫合烟,像一种被我们收藏的陈年玩具,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生活,成了一种对于乡村和怀念历史的记忆。
也许,只有喜欢沉浸在烟雾弥漫中,幻想一份成仙得道的中老年人,才会重温记起曾经有过的那份土烟的味道,才会在从小熟悉和肺腔习惯的感觉里,悠悠地卷上一支,在缭绕着怀旧的过程里略带淡淡的醉意,氤氲地成就年轻时代未忘的一番温情。
二〇一七年四月六日初于乌鲁木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