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祥子,为什么不能够成为产业工人
祥子是老舍先生小说《骆驼祥子》中的一个人物,祥子是一个人力车夫,为什么他不能够成为产业工人。结合老舍先生的作品,我们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一、首先看看祥子生活环境与当时中国社会背景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次重要的历史转型。而传统中国社会在这次转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正是自给自足的农村经济的崩溃和勤劳致富的人生观念的破灭。随着农村经济的凋敝,祥子成为进城讨生活的一份子,祥子生活的时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基本在南方,海岸城市,埠口,广大的内陆城市工业基础差,没有多少企业来接纳像祥子这样失地的农民,并且,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文盲大量存在,对于没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农民来讲,进入近代企业需要有一个社会适应过程,因此,身强力壮的青年农民祥子,失去父母和土地后,被迫跑到城里,北京城对祥子来讲,最适应他的工作就是拉车,吃手艺饭,祥子一无是处。于是,他只好在刘四开办的人和车厂当上了人力车夫。好胜、要强的祥子凭着力气拉车挣钱,指望自己能买一辆漂亮的洋车,不再受拴车人的气,做一个“自由的洋车夫”,然而,就这点梦想也被无情地浇灭了。
二、祥子的三起,三落过程中,有没有让他考虑其他的谋生手段
《骆驼祥子》里祥子的三起三落:一起:祥子本来生活在农村,18岁时,不幸失去了父母和几亩薄田,便跑到北平城来赚钱谋生。他既年轻又有力气,不吸烟不赌钱。他认定拉车是最好挣钱的活儿。他咬牙苦干了3年,终于凑足了100块钱,买了一辆新车。他激动得几乎要哭出来。自从有了这辆车,他的生活过得越来越起劲。他幻想着照这样下去,干上两年,就又可以买辆车,一辆,两辆……他也能开车厂了。一落:祥子每天放胆地跑,对于什么时候出车也不大考虑,兵荒马乱的时候,他照样出去拉车。有一天,仅仅只是为了多赚一点儿钱,他竟然冒险把车拉到了清华,结果在抄便道的途中,连车带人被十来个兵捉了过去,给大兵们干活,连车都给兵营收了。他自食其力的理想第一次破灭了。
二起:祥子把30元钱交给刘四爷保管,希望攒满后再买车。祥子没有轻易忘记自己的车被抢的事。他恨不得马上就能买上一辆新车。为此,他不惜和别人抢生意。二落:祭灶那天晚上,铺户与人家开始祭灶。大约9点,祥子拉着曹先生由西城回家,一个侦探骑自行车尾随他们。曹先生吩咐祥子把车拉到他好朋友左先生家,又叫祥子坐汽车回家把太太少爷送出来。祥子刚到曹宅,便被孙侦探抓住,孙侦探是当初抓祥子的乱兵排长,他骗走了祥子所有的钱,使祥子买车的希望又一次成了泡影。
三起:虎妞和祥子在一个大杂院里租房子成了亲。祥子坚决要出去拉车。虎妞拗不过他,只得同意。如今的“人和车厂”已变为“仁和车厂”。刘四爷把一部分车卖出去,剩下的全倒给了一家车主,自己享福去了。虎妞给祥子100元钱,买下了同院二强子的一辆车。祥子又有车了。三落:怀孕的虎妞不爱活动、爱吃零食,导致胎儿过大,结果难产死去。为了给虎妞办丧事,祥子被逼迫卖掉了车,祥子的努力全白做了。
祥子第一次丢车之后,他选择的是攒钱再买车,继续干老本行。买车的希望破灭之后,他选择还是靠自己的努力买车,难道祥子就没有考虑其他谋生渠道?
纵观20世纪以来的农民进城趋势,可以发现,大规模的农民进城,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不同的阶段,进城的原因、构成方式,以及进城后的境遇,也各自不同。20世纪前半期的进城农民,主要由那些因战乱、天灾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挤压所造成的破产者构成,他们以种种分散的方式,自发地进入城市,但城市经济的不发达,并没有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就业空间,这些人除去一部分为现代工商业吸纳外,大多数只能生活在城市边缘,既不能被成功转化为现代意义上的产业工人,更难成为一个真正的、生活安定的市民。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混乱,政治的无序,也使他们的生活得不到任何的保障和救助。
祥子曾经幻想自己能够开车行。祥子本来生活在农村,18岁的时候,不幸失去了父母和几亩薄田,便跑到北平城里来做工了。生活迫使他当了人力车夫,他既年轻又有力气,不吸烟,不赌钱,咬牙苦干了3年,终于凑足了100块钱,用96块钱买了一辆新车。这使他几乎激动得哭出来。自从有了这辆车,他的生活过得越来越起劲。他幻想着照这样下去,干上两年,就又可以买辆车,一辆,两辆……他也可以开车厂子了。城市经济的不发达,战乱让他幻想成为城市工商业者的希望破灭:
祥子每天放胆地跑,对于什么时候出车也不大考虑,兵荒马乱的时候,他照样出去拉车。有一天,为了多赚一点儿钱,他冒险把车拉到清华,但是,在抄便道的途中,连车带人被十来个兵捉了去。他自食其力的理想第一次破灭了。
后来,祥子与虎妞结婚,虎妞想让祥子继承父亲刘四的人和车行,可是祥子没有当老板的命,如今的“人和车厂”已变为“仁和车厂”。刘四爷把一部分车卖出去,剩下的全倒给了一家车主,自己享福去了。
这个过程告诉我们:祥子有望成为成为城市工商业主,可是,无情的事实,却让他这样的老实农民勤劳致富的人生观念的破灭,命运却把他抛向了城市无业游民的队伍。
祥子其实不过是一个刚刚进入城市的农民。如果我们只是宽泛地将市民理解为生活在城里的人,祥子当然也是一个市民。可是,他身上存在太多的农民意识,在作品的开头和大部分篇幅中,祥子身上还保留着许多农民的特点,他的所作所为,无论在性格上还是德行上,都还保持着那种由乡土生活所培养起的一切。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只是简单地称他为农民,因为在整部作品中,祥子的生活和心理,都处于一种转变的过程中,为了更准确地指明这种特点,或许我们最好还是称他为“进城农民”。
在北平这样一座大都市里,仍然没有他真正的位置。他生活在城市的边缘,没有家,车夫是一个流动性很强的职业,其收入和生活来源都没有真正的保障。就连他唯一的财富——健康的身体和那一份要强的德行,也在一点点地丧失。此时的他,什么事都可以干,什么事也都可以不干,对于生活他既无凭借又无理想,像鲁迅笔下的阿Q一样,显然已成为一个典型的城市游民。
三、祥子不具备产业工人的素质
不懂政治,他把阶级的矛盾对抗,简单地当作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斗争,他有着美好的理想,想成为一个自由车夫,并为此执著的追求,然而,他不具有产业工人的组织性和团结性,因此,一开始就注定是失败的,个人奋斗谋生的方式,是不能把一个阶级的劳动者联合起来的,相反会引起彼此之间的竞争,而有竞争就会有隔阂。
祥子第一次丢车后,为了快一点再买上一辆车,他厚着脸皮和别人抢生意,丝毫不怕别人家的咒骂就是证明,祥子孤身一人,没人帮助,一次次的失望,一次次的打击,把他的激情淹没了,他找不到原因,找不到出路,只能把原因归于虚无缥缈的命。他单靠个人想取得胜利,争到做“人”的权利,是绝对不可能的,小说通过一个老车夫老马之口,耐人寻味地指出:“干苦活的打算一个人混好比登天还难。一个人有什么蹦儿?看见过蚂蚁吗?独自个儿也蹦得怪远的,可是叫小孩逮住,用线儿拴上,连飞也飞不起来。赶到成了群、成了阵,哼,一下就把整顷的庄稼吃光,谁也没滋儿治它他!”在这里,老舍正是给同祥子一样的悲剧人生的劳动人们指了一条路,暗示了应该怎样去探索一条劳动人民解放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