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差不多”实质差太多
为保障在南京举行的“江苏发展大会”期间的空气环境质量,全省各级环保部门积极行动起来,督促燃煤电厂减产,要求化工企业限产,检查工地扬尘防护设施,忙得不亦乐乎。这种“临时抱佛脚”的监管方式,只能解一时之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摒弃粗放的生产方式、简单的管理方式,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道路。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现代文明。原始文明的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靠狩猎采集为生,延续一万多年,几乎未对地球环境产生任何影响。在农业文明,人类采用种植、养殖生产方式,与自然圆润交融,持续了六千多年,虽然建成了城市、村庄,但对自然环境扰动很小;工业文明的特征是用机器代替人力,生产力空前释放,短短三百多年时间,极大地改变了地球面貌,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人类进入大数据时代,物质流、信息流更加通畅,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更大。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工业文明仅有三十多年,造成国人的思维意识大多还停留在农业文明阶段。农业文明的一大特点就是靠天吃饭,收成好坏主要取决于天时,与生产技术关系不大,具体表现在生产方式粗放上。比如育秧,江南一带一般在农历节气芒种前后,但并不要求一定要在芒种这一天进行,更不会要求一定在子时或者卯时下种。这恐怕就是造成国人做事奉行“差不多”的习惯思维的文化基因所在。
西方工业文明从瓦特发明蒸汽机始,逐步形成了物耗核算、工艺创新的生产模式和管理模式。比如生产一台车床,耗用钢材可以精确到以公斤计,齿轮的公差更是以毫米、微米计。他们的设备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产品的优质性能上,而我们生产同样品种的设备,一台样机可能在性能不输给他们,但我们难以成批次生产同样合格的产品,关键是我们不能成批生产出性能一致的合格的材料来。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引进了西方先进的制造工艺,还是不能制造出优质的产品。
最近笔者去本地一化工园区调研工作,曾与一位致力于通过工艺改造而降低污染的企业家交流。该公司采用国际最先进的工艺技术,产品质量也赢得用户的广泛赞誉,但能耗、物耗就是降不下来。众所周知,超额的物耗,最终都会以各种污染形式,对环境造成伤害。这位企业家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国产设备技术含量低,造成各种跑冒滴漏现象。他以一种截止阀为例,国产截止阀仅六十五元一只,使用寿命不到半年,而同样品种的德国造的产品要十多万元一只,使用寿命不低于二十年。他说,从成本核算上,当然使用国产截止阀核算,因为他对自己的企业能不能持续二十年,信心不足。在化工设备上投入不足,造成物耗偏高;偏高的物耗必定增加污染的治理成本,致使企业利润空间被挤压,最后造成恶性循环。面对日益严格的环境监管形势,这位企业家很困惑,究竟路在何方?
“差不多”的习惯思维不仅表现在组织生产上,还表现在社会管理上。以这次江苏开展的“263”专项行动为例,省委省政府文件明明要求“减少落后化工产能”,到了下面就变成了关闭化工企业。这完全是一种粗放式的管理思维。我们应该对已有化工企业开展全面摸底调查,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如果某个企业有三只产品,其中一种产品属于落后化工产能,关闭这只产品的生产线是理所当然的,其余两只产品应该允许,甚至要鼓励它继续生产,决不能做“倒水,连孩子一起倒掉”的蠢事!再比如上级文件要求“治理畜禽养殖污染”,到了基层就异化成了“关闭畜禽养殖场”。这种简单的行政管理方式,势必造成以后猪肉价格上扬,影响民生。我们应该着力推进“种养结合”的畜牧生产方式,以种植业消化养殖业的代谢产物,真正树立节约资源的环境观,毕竟没有处理不了的污染,只有放错了的资源。
邓小平同志多次告诫我们,要警惕右,但更要防止“左”。几乎所有“左”的主张都是以“出发点好”的面貌出现,但不分析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最后给党的事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差不多”的行政管理思维看似右,实质是“左”。粗放式管理的出发点再好,因为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最终只会对我们的环保事业造成负面影响。
目前,不管是成功的企业家,还是广大的劳动者,甚至有些社会管理者,国人的思维还停留在农业文明阶段。在组织生产的各个环节,在社会管理的很多方面,随处可见各式各样“差不多”的思维。殊不知,正是这种无处不在的“差不多”,造成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太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