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谈四大名著
一、四大名著的来源
现在我们所说的四大名著,其来源应该是明末清初的“四大奇书”,李渔曾为《三国志演义》作序道:“冯梦龙亦有四大奇书之目,曰《三国》也、《水浒》也、《西游》与《金瓶梅》也。”也就是说在冯梦龙时,已经有了四大奇书的提法。它的出现应该是当时书商们的广告用语吧?而随着五四运动时,胡适《文学改良刍议》的发表,《金瓶梅》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红楼梦》正式加入了“我国一流小说”的行列。但这个名称正式出现,却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事,人民文学出版社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应广大读者的要求,在《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的基础上,推出了以“四大名著”命名的套装本,里面的小说就是:《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和《红楼梦》。
但现在有人写文章,很坚决地说:“毛主席曾说过‘生子当如仲谋,交友如鲁达,信心如唐僧,读书就读四大名著。’”按我们现在已有的资料,毛主席要是真说过“读书就读四大名著”,那说明只要是他生前说的,那就算是一九七六年九月份,也一定比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提法早,也就是说,这个名称的发明权应该归属于他老人家才对。但看过好多资料,却从没有一本里出现过这一段话。照我看来,前面的三句话,肯定毛主席说过,但它们肯定是分开在不同的场合下说的。而“读书就读四大名著”应该是假传圣旨,毛主席曾经说过读三本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而四大名著的说法,应该是没有提过的。
二、四大名著的点评
这四本书都曾被无数的人点评,但名气最大,也最早并且被广泛认可的分别是:李卓吾评点《西游记》、金圣叹点评《水浒》、毛宗岗父子点评《三国演义》和脂砚斋点评《红楼梦》。其实,李卓吾也评点过《水浒》,可能是他的评点太过简洁,好多地方只有一两个字,和金圣叹系统性的点评没法比,所以,影响相对就小一些吧?
李卓吾点评的《西游记》好多地方确实字也很少,比如有一段点评孙悟空时,他一连十几个地方的点评都是一个字“猴”。这种点评更多地是给自己留一个提示,他由于读的次数多或者知识水平很高(社会阅历丰富)。理解可能比较深,所以,自己再看就明白当时是怎么一个想法。而对这部书没有深刻了解,却又想看看专家点评的意见的读者来说,这种点评有和没有区别其实不大。而相对于李卓吾的“简洁”,毛宗岗父子点评的《三国演义》又太细致了,我都觉得他们父子的点评内容比《三国演义》本身还要多。说实话,这四人中,毛氏父子的水平是最低的,他们的见识实在不敢恭维,连最基本的历史人物和话本人物之间的区别都分不清楚,再加上“尊刘贬曹”到了病态的偏执思想,所以在读的好多时候,我都觉得这家伙就是一个典型的骗子,像宋儒一样睁着眼睛说瞎话的代表。只是在个别地方,关于表现手法、文字表现等形式方面,他们也有一些独特的发掘。最有艺术性点评的是金圣叹,其实,他不只是点评,他是“腰斩”了《水浒》。还不仅仅是“腰斩”,保留下来的部分,他还经过了自己的改写,然后才点评。关于用这种方式来对待他人的作品,当然各有各的看法,哪种意见对,这个很难说。但读他改写过的《水浒》,确实能感受到一种艺术的力量。有时,我甚至觉得多对照着读几遍他改写过的《水浒》和传统的《水浒》(这个现在其实很难说清吧,估计所谓的“传统”中,好多都已经和改写过的一致了),对提高我们自己的表达方式有一定的帮助。最独特的点评当然就是脂砚斋关于《红楼梦》的点评了。我们知道,一般的点评都是关于原作,说一些自己的见解;比较极端的就是金圣叹的改写(其实腰斩本身也算一种改写)。而脂砚斋却可以让作者改写,这用我们现在的观点就是亲自参与了创作,好像他(她)是在和作者一起在写。所以,他的点评更多地具有提醒的作用,而这些点评也就成了后来一批续写《红楼梦》的人,安排《红楼梦》里人物命运的依据。关于他(她)的身世有各种说法,有说是作者兄弟的,也有说是父辈或者侄辈的,还有说是亲戚中的一个姐妹的(史湘云的原型),不管是谁吧,他的点评本身也有一种独立的力量。
三、四大名著的影响
我觉得把这四本书放在一起称为“四大名著”,其实对《红楼梦》是不公平的。我们知道,其它三本书几乎都是作者根据说书人的素材加工而成的,这从这三部书本身的一些情节就可以看出:像《西游记》里孙悟空收服猪八戒时,假装成他的娘子的情节和《水浒》里鲁智深假扮新娘打小霸王的内容;《三国演义》一请诸葛亮时刘备通报名称,和《西游记》中孙悟空请灵吉菩萨时的通名细节等等,都可以看出说书人的痕迹。而《红楼梦》却完全是作者自己的创作。这当然可以分成两个方面:好的方面是其它三本书要流传就很快,因为有群众基础,并且作者改写起来也不费劲;坏的方面呢?一张白纸才能绘最美最好的画;别人要是先画了些东西在上面,就算你是高手,你总得处理自己画的部分和以前存在部分的关系。不过,现在既然放到了一起,我们也不妨一起来看看它们各自对后来小说的影响。
1、《水浒》
《水浒》的叙事方式,是我们国家传统的方式(尤其是金圣叹腰斩后的),是《史记》记传体的方式,所以,有些人评论会说“林十回”“武十回”什么的。不同的地方只在于每个人物写到一定程度后,由他来引进第二个人物。最后,所有关键的人物都出现后,大家再在一起,可大家都到了一起后,似乎那些鲜活的人都死去了。这应该是金圣叹“腰斩”的原因吧?毕竟,金圣叹这人同样是一个才子,具有才子的特性:合我性就留,不合我性就走;他是合我见解就留下,不合我见解就删除。在《水浒》之后,好多小说都采用了这种叙事方式,并且也确实产生了好多的名作,如《儒林外史》《镜花缘》《官场现形记》等等等等。《镜花缘》和《官场现形记》虽然是由一个和几个人到处行走,结果一个个人物出场、表演然后暂时或者永久消失,其实质也还是和《水浒》一样,那个把他人贯穿起来的人物,不过是一个道具。
2、《西游记》
郑振铎曾说,这个组织(《西游记》八十一难的故事情节)像是个蚯蚓似的,每节都能独立,砍去其一节一环,仍可以生存。他的意思是《西游记》尽管也有长篇小说的形式,可实质上不过是短篇小说的集合。这个意见是值得商榷的,《红楼梦》里刘姥姥进大观园也可以单独成篇,难道就据此说《红楼梦》也是短篇集合?我觉得《西游记》是作者对流行的话本改造最大的一部(和《三国演义》《水浒》比较)。而在它流行以后,这种类型的小说也出现不少,但真正能说有什么好处的几乎就没有,像什么《东游记》《北游记》之类的,实在只有资料的作用,借此了解一下当时人心目中的神仙观念什么的。稍微有些艺术性的算是《封神演义》了。
3、《三国演义》
这类书非常多,多到你都不愿意提它们。都是根据历史,把自己看到的一些东西堆砌起来,分出了先后,写成了书的样子,唯一的好处,就是让人看起来没有那么费劲。稍微好一些的是冯梦龙和蔡东藩编写的,像什么《东周列国志》《隋唐演义》之类的。这些书现在也有出版社出版,但实在由于作者的见识太低(他们根本不懂什么叫历史规律,也搞不清楚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甚至连朝代更替是什么原因估计也没有弄明白),所以他们写出来的东西,就成了乱七八糟的“历史事件”(这里的历史事件好多是他们觉得曾经发生过的,而不一定是真的发生过的)的堆砌。这些书即便是从最宽松的角度来说,也没有一本可以称得上是小说的。当然了,平心而论,《三国演义》实在也不能算是多好的历史长篇小说。比如,我们把它和《水浒》做个比较,从表面上看,它是按一个整体来写的(从“合”写到“分”再写到“合”,所有的人物在一起起作用),而《水浒》是一个个人物先后写的;《水浒》感觉是一个个短篇小说连到了一起。而从实质上看,《三国演义》更像是一个个短篇小说连到了一起,并且这个连接还缺乏必然性。像书中的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煮酒论英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三顾茅庐、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赤壁、抓放曹、单刀赴会、走麦城、白帝城托孤、空城计等等等等,这些篇章要都单独成篇,每篇都仅仅是短篇小说的话,它们会非常精彩!可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放在一起,成为了我们所谓的长篇小说后呢?关羽被幻化成武圣、诸葛亮被塑造成智囊、刘备当然是正确的代名词、张飞“那还了得”、赵云常胜将军。可就是这班“牛人”组成的集团却难求一胜,一直在失败、逃跑、再失败、再逃跑……你能说他们实力弱吗?官渡之战,曹操的实力不强;赤壁之战,孙权(算了,就算是孙刘联盟吧)的实力也不强;而和刘备集团有直接关系的猇亭之战,陆逊的实力同样不强啊,可他们怎么就能赢,而具有这么多牛人的集团,无论是处于优势还是出于劣势,怎么就总是在失败?你总不能说我“武圣”是由于每次打败,我都能让自己活下来,我“智囊”是由于每次打败,我都能让我的主人逃得掉吧?由于作品本身缺乏内在逻辑性,再加上作者(或者说书人)有意地想表达什么(如诸葛亮的智谋),结果往往弄巧成拙,即便是一些局部,没任何阅历时,你觉得看起来很过瘾;可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就会让你觉得可笑。像长坂坡张飞吓逃曹操的情节,过瘾吧,如同现在一些抗日神剧里的“英雄”们的行为,可只要你能思考,就知道编造者是多么的愚蠢!靠幻想活着是积弱的宋儒们留给我们的最恶劣也最普及的毒药,是我们思想中戒除不掉的鸦片。总体来说,《三国演义》作为一个整体,它的艺术价值不高。老师都这样,摹写它的当然就更不用说了。
4、《红楼梦》
现代意义上的长篇小说,几乎都是按它的方式在写。
看到过一些人写文章说《红楼梦》的叙事方式来自于《金瓶梅》。尽管,我在私底下也会说,贾宝玉小的时候是贾宝玉,长大以后要是家庭不发生变故,他会变成西门庆。可要把《金瓶梅》和《红楼梦》列在一起,说它们的艺术价值同样重要,或者就算是《金瓶梅》启发了《红楼梦》,在我看来都是给了《红楼梦》以极大的侮辱。
年轻时,由于好奇,也由于越是禁止的就越想看的原因,看了香港出版的《金瓶梅评话》,后来也看了台湾版的《金瓶梅》。仔细地读完之后,我的感觉是这书除了稀奇古怪的性交细节描写外,实在一无是处。它的作者有好多人以为是什么名家,在我看来,他就是一个穷困潦倒的老教书匠或者像“孔乙己”那样的一个人物,并且这个人的精神由于长期的压抑(性方面以及科举考试方面)出了问题。他应该没有性经验,当然也没有正常的家庭生活,所以,写的都是他自己的性幻想。要是论艺术成就,它连《野叟曝言》都不如。所以,“五四”学者们将它从“四大奇书”中剔除还是有道理的。而它之所以那么有名,原因大概和现在一些网红也比较流行一样吧?因为,他们为了得到他们想要的,什么都能做。简单地说就是他们没有了做人的底线,而这刚好迎合了一些人心底最隐秘处的某种欲望。
《红楼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本完全现代意义上的小说。非要说它有什么遗憾,那这个遗憾就是后面的好多篇幅由于遗失,而被强行按上了一条死狗一样的尾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