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古韵今弹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古韵今弹】老北京的风车(随笔)

精品 【古韵今弹】老北京的风车(随笔)


作者:老生常谈 童生,644.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352发表时间:2017-05-26 15:50:23

风车,老北京人称其为吉祥轮,是一种由来已久的民间玩具,直到今天,在北京各大庙会上,风车跟糖葫芦、空竹还是最具北京特色的商品。
   在南宋画家李嵩笔下的《货郎图》中,就有一只小风车,安插在货郎帽子的后面,这个小风车的构造极为简洁:由三根细棍交叉成六角形,每根小棍的顶端各粘一面长方形小旗,中心设轴,轴与柄相联,造型轻巧简单。这幅画告诉我们,至少在南宋,风车已经是常见的玩具了。
   在北京,至少从明代开始,风车已普遍流行于春节期间的各大庙会上,并在清代达到鼎盛。
   风车用秸秆、纸条、泥等制作而成的。以秸秆作支架,纸条作圆形车轮,下面用泥和纸做鼓,当风吹动轮子时,便能发出响声。
   据说,风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有人说风车是姜子牙发明,最初是用来镇妖降魔的。
   传说很早以前,天上有一只十头鸟,它是王母娘娘出行时的侍卫,因偷吃了天宫里的万岁米,触犯了天规,王母娘娘责令砍下一只头并罚下界,让其戴罪立功,为天下百姓效劳。但是,只剩下九个头的鸟来到人间之后,仍为非作歹,到处害人。由于被砍头的伤口不愈合,总流血,血滴到哪里,哪里有瘟疫发生。此事惊动了周文王,便责令姜子牙除掉此妖,拯救百姓。姜太公屈指一算,只有用乾坤杆和八卦风轮方能奏效。于是他立刻请来工匠制作起来。乾坤杆高三丈六尺五寸,八卦风轮内有十二根黄色棱,风车上还贴上四道符,风一吹风轮就开始转动。天天不停,每时每刻都在驱魔降妖,有了风车,姜太公很快就捉住了九头鸟,为人间除了一害,从此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后来这事传到民间,百姓们纷纷仿效,以祈求平安。但“乾坤”、“八卦”这类字眼只许皇上使用,所以就将乾坤杆改叫天地杆,并在杆上加上芝麻秸,挂上了红灯;把八卦风轮改叫风车,并在上面加了泥鼓,风轮上贴了红、黄、绿的三色纸条,风一吹,发出清脆的响声,更增加了喜庆和吉祥的色彩。
   北京的风车还有一个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哈德门外,有个姓曹的剃头师傅,为人忠厚老实,非常孝敬他的父母,只是剃头收入不多,日子过得挺紧吧。
   又一年冬天,京城流行瘟疫,很多人病死了,曹师傅的父母和孩子也被传染了,请医买药花尽了家中的积蓄,可药吃了不少,却一点没渐好,反而越来越重。
   一进正月,曹师傅家里就断了顿儿,连稀粥都喝不上了,曹师傅没法子,只好挑着剃头挑子出门,奔了白云观。他想过年的时候白云观庙会上人多,兴许会有人剃头。到了白云观,果然人山人海,好不容易找了个地方,摆好了摊子,可是从早上到过晌午,楞没有一个人理他——原来老北京人有“正月里剃头死舅舅”的说法,大正月的,根本没人剃头。曹师傅正在犯难时,从白云观里晃晃悠悠地走来一个浑身酒气的老头儿,老头走到曹师傅身边,伸手把曹师傅剃头时用的矮凳拎到墙根,坐在上边靠着墙呼呼睡着了,而且鼾声震天。
   曹师傅一看心想:“这下更完了,连凳子都让他占去了,别人更没法剃头了”。可曹师傅看着老人睡得挺香,又不忍心叫醒他,就在一旁蹲下来等,一直等到天都黑了,连庙会都散了,这老人愣是连身子都没动一下。正月里天正冷,曹师傅心善,怕老人冻坏了,就从挑子里端出烧水用的炭盆来,往里添了把炭,把火吹旺,放在老人身边,为他驱驱寒气。
   一直等到半夜,老人才醒,伸了一个懒腰,对曹师傅说:“这几天我耳朵发背,麻烦你给我掏掏。”早先,老北京剃头匠都会给顾客掏耳朵、捶背和放睡,有的会接骨。可曹师傅却犯了难,掏耳朵不难,可天都黑了老半天,又没个亮儿,怎能掏耳朵?那老人又说:“没事儿,没带亮儿不要紧,我耳朵里有亮儿,掏出的东西收好,送给你。”说完面南坐好,让曹师傅从右耳掏起,说也奇怪,那老人的耳朵里真放出光来。曹师傅忙取出耳挖一勺一勺地掏起来,把掏出的东西放在镜子上。掏着掏着,老曹的眼前一亮,看见了天上的星星,原来老人的两耳朵竟是通着的……
   那老人说:“好了,这回什么都能听清了。我听见你那有病的爹娘和孩子正在家中念叨你呢。这么晚了,还不回家,是我误了你的正事,我做件东西送你,保你一家老小平安无事。”说着从洗头盆中倒出点水,就地和了点泥,搓成几个小泥圈,放在炭火盆旁。又从一家墙边找来一根高粱杆,在手中搭成了个架子。劈了几条席篾,做成几个小圆圈。老人又从身边的香袋中取出几张五色彩纸。几张糊在几个泥圈上,做成了几个泥鼓,另外几张贴在席篾做的圈上,做成几个五彩的小轮。那老人把泥鼓和彩纸轮用竹签插在架子上,并折了几根小短棍安在泥鼓上。只见老人迎风一展,几个五彩纸轮飞速旋转,带动小短棍,使劲敲打泥鼓,发出一阵阵清脆悦耳的声音,传得老远老远的。
   老人将这物件交给曹师傅,手指镜子说:“多行善事。”曹师傅一看,镜子上的耳垢变成了一小块金子,回头再找这老头,早已踪迹皆无。曹师傅急忙收好挑子,手举老人给的那物件往家赶,一路上风吹轮动,鼓声不断。说也奇怪,不知是鼓声吓走了瘟神,还是彩轮迎来吉祥,自从曹师傅把那物拿回家中,一家老小的病都很快好了,后来日子越来越美满。
   事情传出后,人们都说曹师傅在白云观庙会上遇见了神仙,神仙传给他的一件神物----此物一转动,能“驱瘟神,避恶鬼,送富贵,迎吉祥”,于是大伙叫这个物件“吉祥轮”。大家还纷纷仿制,希望这吉祥轮也能给自己带来福气,再后来,人们看他像车轮,风吹就转,就管这物件叫“风车”了。
   从此以后,每到逢年过节,人们都会请个风车回家,希望能保佑合家老少“四季平安,吉祥如意”。
   老北京人还说风车是财神爷的仪仗,风车作为在财神爷前为其开道之用。所以风车并不能单纯地看作儿童玩具,在老北京,春节买风车还有迎吉纳祥的重要意义,普通住家和商业店铺对它都非常重视。以前,每到正月初二,京城百姓和商家都会到广安门外五显财神庙接财神,同样重要的就是买风车了,据说这天买只风车可以保证一年大吉大利、生意兴隆。
   为了图个吉利,在这一天买风车,从来没有人还价,不但如此,大家也不说“买风车”,而说“请风车”。现在春节期间,不少老北京在各大庙会买风车,还习惯说“请”而不说买。
   过去每个请财神的人都要把风车举在前面,坐在轿车、人力车上,风一吹,风车“嘎啦嘎啦”作响,据说这样就可以把财神爷引到家。飞舞的彩轮,清脆的鼓声既为财神爷开路又为百姓送福,难怪那么多人喜欢它。
   风车是存在一定季节性的,因为农民冬天农闲时才有时间做风车(后来成立的风车制作者也遵循这一习惯),春节庙会才有的卖,就如春天卖风筝,八月十五卖兔儿爷,北京人有不少讲究,不能乱来。
   北京风车还分成几派,有南城三块板地区(今建国门外忠实里一带)和北城转角楼一带为代表的南北两大派别,我们通州的梁氏风车到现在也已传至第四代,号称“风车大王”的梁俊老人还多次带着他的风车走出国门。
  

共 274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很多民俗民风甚至带着民间传说的物件都渐渐被淡忘了。作者搜集风车产生的两种传说提起,传递着风车产生的背景以及意义:一是天界的恶神给人类带来的恶患,却叫人类的聪明战胜;二是善良的神仙给苦难的人类带来福音,但是主要还是人类的善良作为根本。总之,风车的产生和寓意都是消除苦难带来福报,这些美好的祝愿就以风车这个载体在民间流传,一直到现在。这篇文章存在的必要是让人们渐渐遗忘的风俗重新记录在案,传承,归一。推荐。【编辑:叶舞风】【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5281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舞风        2017-05-26 15:57:34
  一种民俗文化的整理和传承。
力求心灵饱满,三寸醉眼、满屋书臭。 回首半生历程,一腔热血、两袖清风。
2 楼        文友:叶舞风        2017-05-26 15:58:35
  “正月里剃头死舅舅”我第一次听,以前只知道正月不剃头,现在渐渐也忘了,原来是这个原因。
力求心灵饱满,三寸醉眼、满屋书臭。 回首半生历程,一腔热血、两袖清风。
3 楼        文友:叶舞风        2017-05-26 15:59:14
  我喜欢第二个故事,显得温馨,第一个是血腥的。
力求心灵饱满,三寸醉眼、满屋书臭。 回首半生历程,一腔热血、两袖清风。
4 楼        文友:水之梦        2017-05-26 16:54:30
  自小爱听古今,在夏天的晚风里几个熊孩子围着纳凉的老爷爷、老奶奶,听得忘了回家。现在看常谈老师的民间传说,感觉又回到了过去。
在美面前,万物平等。
5 楼        文友:老生常谈        2017-05-26 19:18:03
  “放睡”是剃头匠的“绝活”,在剃头刮脸过程中,有的上了年纪的老人犯困,理发师傅就将客人揽到怀里靠在腿上为其揉按,这一手儿在当时理发业应该是人人具备的。它其实是一套从头到腰的推拿、按摩术,讲究双手并用,捏、掐、捶、攥一起,做得好,令人如梦神仙。
万心抛付孤心冷, 折腰久矣谢无能。 我有伤心人不见, 夜夜龙泉壁上鸣。 -----集清人句
6 楼        文友:老生常谈        2017-05-26 19:19:48
  ”哈德门”即崇文门,因元代哈达王府建在崇文门内。
万心抛付孤心冷, 折腰久矣谢无能。 我有伤心人不见, 夜夜龙泉壁上鸣。 -----集清人句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