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百味文学 >> 短篇 >> 传奇小说 >> 【百味】阿祥的故事(小说)

精品 【百味】阿祥的故事(小说)


作者:王占黑 布衣,393.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27发表时间:2017-05-29 17:22:05
摘要:一篇反映现代社会人们之间的人情冷暖。


   这年头,寻一间本地人做的早点铺子越来越困难了。
   本地人吃不起苦,六点钟起来吃早茶是情愿的,三点钟揉面粉,烫油锅却万万做不到。得了一间沿街口的店面,开个文印店,杂货店,朝九晚五,吹吹风扇,有什么不好,谁会这样想不开,跑去做一间热气腾腾的点心铺子。何况房租贵,赚头少,低打不过流动摊头,高又不如连锁早餐店,不搞游击的个体户,路子实在不大好走。
   阿祥老夫妻俩偏偏要走,一走就二十年。
   从小区出来,翻过一东一南两爿桥,约莫走上十分钟宽,丁家桥和秀水街的口子上,挂着一个红底白字的招牌:阿羊早奌。底下一块小黑板,几列竖排小字:大饼油条鲜豆浆,菜包肉包豆沙包,糯米烧卖油墩子,另附手写一行,茶叶蛋。店内各式一块,客人好找。
   丁家桥并非一座桥,路名罢了,期间纵横盘绕着天后弄,救火弄和彩虹街。从前住着交关人家。如今能搬的都已搬走,阿祥的黄金年代一去不返,附近光剩下一间邮局,一间天主教堂和一家医院,来来往往勉强撑起生意。阿祥面朝的秀水街倒是素来热闹,除了它同隔壁的团结浴室,周围全是广告文印店。纸的,布的,亮小灯泡的,老远望过去,两边挂满俗气的招牌。只有阿祥是旧的。阿里掉了个口,祥变成了羊,早点的奌是个老法字,红底子褪了色。问他,他讲,破点好,破点人家才信得过我是老店面。
   阿祥这样讲自有他的道理。
  
   二
   一条街上摆早饭摊,好比嘴里镶一粒金牙,做出了名堂,门面再破也不怕人错过。城里那么多同行,活得下去的谁没点名堂,有人做味道,有人做便宜,阿祥做的是三个字,本地人。
   人家讲,本地人做本地生意,老婆小孩,祖宗家当都在,不敢不要面孔,什么地沟油啊,臭猪肉啊,铝油条啊,伊做不出这种伤天害理的事。要真做了,也不怕不能寻上门去。兴许是个自古的偏见,可人们就是吃这套。他们讲,阿祥做的早点,清爽,大家信得过。这个清爽,就是干净、卫生的意思。
   单凭这一点,阿祥手上的生意不声不响做起来了。九五年,夫妻俩集体下岗,一个是钢铁厂轧钢车间的工人,不怕热,正好下油锅。一个是丝织厂立织车间的女工,站惯了,也倒得了三班,能早起。于是两个人穿着从高温车间里带出来的老卡其布做的围裙,吸热,防烫,摆起了样式齐全的早饭摊。
   最初也是游击选手,一部三轮板车,一柄遮阳伞,天蒙蒙亮,环卫工人还没就位,阿祥夫妇已经赶到街口了。相邻们出来倒痰盂,刷马桶,腾不出手,就叫小孩身上提一只塑料篮筐,垫一张纸,走过去排队买几根油条,几只包子。菜的肉的,各式五毛,省得找零,大家自行扔到铁皮饼干筒里。阿祥是出了名的待小孩好,一双细长筷子伸过去,炸碎的面粉渣渣就往小嘴巴里送。阿祥老婆不说话,只顾忙着开蒸笼,关蒸笼,从五点一直做到十点。不到一年,生意稳住,方圆几条马路全是阿祥的市面。恰碰上隔壁浴室改建,空出一个浅浅的开水房,阿祥咬咬牙租下来,办了证,糊了墙,装了木板门面,从此在秀水街上落定了脚。
  
   三
   老话说一个萝卜一个坑,各人各去处,吃早饭和扔垃圾一样,是讲究分类的,不能胡来。店家也看准了这一点,各饲其主,相互规避。譬如小学生喜欢摊鸡蛋饼,多加甜面酱,边走边吃。骑车上班的带一包豆浆和粢饭团,不怕凉,到单位再吃。有人专喜油腻,南瓜饼,油翻酥,上面还要沾满白砂糖。有人重滋味,清真牛肉煎饺配牛杂汤,原汤化原食。做苦工的,比如开长途客车,搬水送货,得打一碗光面浇荷包蛋或十五只大馄饨,填饱肚子才够撑起半天的气力。唯有空消消的白相人,不赶时间,坐下来叫上一客小笼包、鲜肉笋尖烧麦,蘸点醋,配紫菜蛋皮汤,喝喝茶,讲讲话,半天就过去了。当然,很多人都喜欢另加一只茶叶蛋,吃完主食,剥一个吞下去,好像压进最后一只秤砣,身体里气就充足了。
   阿祥茶叶蛋就是秀水街上顶有份量的这只秤砣。靠外煤球炉上面一口汤锅,壁上满是黑黄的茶渍,付了钱的自己揭尼龙袋,夹一只淋着汤水的蛋放进去。轻轻捏一下,蛋壳沿着裂纹碎开,露出鸡血石,闻起来是茶叶香,吃上去又是咸滋滋,混着点八角茴香味。闷闷的一下,吞下去半个蛋黄。再闷一下,整只解决了。人们出门上班,早锻炼回来,还是去医院经过,就算家里吃过早饭,也要扔个五毛,再来一只。在阿祥早点的黄金年代,茶叶蛋扮演了这样一个叫得响的大明星角色。
  
   四
   在阿祥早点的黄金年代,我扮演了一个叫不响的赖账小学生角色。那时住在天后弄,最盼望家里没有隔夜饭,早晨不用喝粥,留一只空肚皮去学校后门买鸡蛋饼吃。如果喝过了粥,只能去阿祥店里讨一只茶叶蛋。奶奶问,粥吃不饱?我说,粥是粥肚皮,蛋有蛋肚皮,不搭界的。奶奶就规定只许买一只,吃多要闷的。有时她没给钱,我老着一张面皮去跟阿祥赊账,大伯伯,明朝叫大人给。拖过几个明朝,就养成了每天路过顺一只的习惯。只要响亮地喊一声,大伯伯!阿祥朝你笑一下,你就可以往汤锅里夹了。阿祥生得干瘪瘦长,人们管这种体格叫做“薄皮棺材”,老远望过去,就是骨头外面包层皮,不长肉的。薄皮棺材伸出一只薄皮手指,油腻腻的,朝你鼻子上刮两下,他讲,慢慢吃!当心看路!
   我有时路上吃,有时藏在书包里,课间吃。冷了,香气还是充满教室。
   终于还是给奶奶发现了,对门相邻嘴碎讲给她听。回来臭骂一顿,家里亏待你吗,出去赖账,不得了了!她叫我算,一共吃过阿祥几个茶叶蛋,我算不清,胡乱说了三十个,她气坏。不晓得后来她还出去多少钱,反正零花钱没收,还跟阿祥讲好,再不许给我吃。
   我馋,走过去说,阿祥大伯伯,给我喝口汤好吗。
   他笑,蛋都这么咸,汤水怎么好喝啦,小戆戆。
   那你汤水里放了什么东西,这么香。
   他讲,小朋友欢喜闻什么香气我就放什么。
   我老实回答他,我顶喜欢汽油味道和香烟味道。
   阿祥笑死,他一有闲功夫就烧根香烟,门口水泥地板的缝缝里全是那只薄皮手指弹下来的烟灰,他讲,大伯伯就是靠这点香烟灰吊吊鲜头,记牢了吗。
   我当即感到自己得了一个惊天大秘密,吓跑了。
   再路过,手里会不知不觉被塞进一个茶叶蛋,一抬头,阿祥朝我挤挤眼。
   后来我有一只专门装香烟灰的铝罐头,放在台灯旁边,里面装了爷爷的,奶奶的,自己的,夜里写累了闻一闻,好像闷进去一只茶叶蛋,浓香,鲜了,饱了。兴许这罐头也盼着去我的黄金年代,扮演一个阿祥的角色。
  
   五
   阿祥待小孩这样好,我不晓得是什么道理。大人们说,阿祥那个岁数,慢一点当爹,动作快一点都能当上祖父了。可是走进走出,见过各式各样的邻居小孩围着早点摊说话,从没听说哪个是他自己的小孩。人们说早饭生意一般不做,就是因为起早摸黑完全顾不上自家事。阿祥夫妻俩风里来雨里去,年头上都一天不落,必定牺牲了管小孩的时间。也有人道听途说阿祥老婆生不出小孩。不过阿祥毕竟不是这片街区的住民,他的事情大家不大清楚。
   后来有人问起,才知道阿祥有个女儿。阿祥说,到外地去啦。
   人们竖起大拇指,有出息啊,去上海读书吗。
   阿祥摇摇头,老老远的。
   哟哟,北京去啦。
   阿祥摆摆手。
   再问更多,阿祥就不说了。
   越是不说,人们越是觉得厉害,心里羡慕。以后排队等油条出锅的时候,大人就会拍拍小孩肩膀讲,要向阿祥大伯伯家的姐姐学习,好好读书,晓得吗。他们对小学生这样说,对中学生也说。好像这个姐姐成了秀水街上一个无形的榜样。
   阿祥不响。阿祥老婆眉目慈蔼,她总是说,别这样讲,留在家里,陪大人身边,也蛮好呀。不过她的话就像她的火柴杆身段一样,轻飘飘的,没分量,讲出来没几个人听,更没人应和。她就笑着低头继续捏手上的面团去。
  
   六
   秀水街上见过榜样的人有多么少,恐怕十根手指头数的过来。再去掉那些痴呆的,过世的,现在恐怕连一只手都不到了。
   那是在两千年的大年初一。我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呢,两千年是奶奶走的头一年,一月底走,两月头上就过年了。相邻见到我家的人,都会惋惜地说一句,誒,可怜,撑过千禧年,撑不过年三十。
   从前年头上不时兴旅游,人们不是去上海走亲戚,就是去乡下走亲戚,少数留在家里的,想得开,就去吃一客小笼包、烧麦,想不开,热点隔年饭的剩菜,极少人会出去买早饭。再说了,做早饭生意的大多是外地人,过年回家去了。他们贴张告示,正月十五以后营业。我家恰逢奶奶做七,哪也没走,大人很忙,一个不太熟的姑妈带我出去买早点。
   我走出去,看到阿祥夫妇照旧开店。
   一块钱一副大饼油条,阿祥又多递给我一张大饼。我讲,不要不要,家里吃过糖粥了。以前奶奶不准我拿茶叶蛋的时候总是这样跟他推脱。姑妈笑我,小神经,大年初一谁家喝粥啊。阿祥还是给我,他讲,来年要考一百分,晓得吗。那时街上人很少,我们走过拐角,我并不知道,迎面走来的是阿祥的女儿。
   海华啊……来了啊……
   阿祥老婆叫她海华。那一声轻轻的,颤颤的,带着点哭腔。海华生的很高很壮,皮肤黑黑的,一个大辫子,同薄皮棺材和火柴杆都不像。她背一只很大的书包,看上去不像刚从家里过来。姑妈扯着我停下来,牢牢盯住海华。小姑娘看样子昨日肯定没吃年夜饭,她讲。
   阿祥老婆要脱围裙走出去,被阿祥拦住。他口气很严肃,海华,你想好了,回来,房子有,钞票有,只要是爸爸姆妈的,明朝全是你的。跟伊走,从此就不是一家人了。
   海华跪在地上哭。不远处站着一个寸头小伙。路过的几个相邻不约停下来看,来来去去几十年,他们有着和姑妈一样敏锐的感觉。
   我不敏锐。直到姑妈回家对人讲几遍,我才反应过来,原来海华不在家,不是到外地念书,而是和刚从“庙里”出来的小青年好上了。庙里出光头,这是监狱的一种隐晦说法。那时候,吃过牢饭的人相当于社会上的废人,没单位收,爹娘也不认的。海华要和他好,等于自毁前程,叫阿祥也面上无光。单凭这一幕,人们无从晓得海华跟寸头是怎么认识,怎么好上的。大家只猜得出,海华跟爹妈闹了很久,这次回来,是要同寸头结婚,想叫阿祥夫妇同意。
   阿祥老婆看起来心软,好过关,唯独阿祥难说话。他几度抄起扫帚要冲出去打寸头,被海华死死拦住。她讲,爸爸先弄死我好了!海华铁了心要嫁,阿祥扔了扫帚,也坚决不松口,他反复讲这一句,你要走,就从此拗断。他侧着身,吐烟圈,弹烟灰,说话时头也不回。僵持起来,阿祥老婆看不下去,跪在地上哭嚎,扯着阿祥身上的卡其布围裙,劝他不要这样讲话,伤感情。
   啥感情,你问问海华,对家里有一点点感情吗。
   这天很冷,阿祥门口生意冷淡,却围起若干路人。秀水街上无人认识海华,他们边看边填充事情的来龙去脉,小声传达自己的见解。姑妈讲,小姑娘胆子这样大,爹娘估计拦不住了。旁边的人讲,阿祥一副狗脾气上来,话讲到这分田地,不大好收回啦。他们观人博弈,心里都在猜谁先软下来。
   过了好久,海华靠膝盖挪过去,爸爸,真的不可以吗。
   阿祥不响。海华放下书包,朝阿祥夫妇磕了几个头。阿祥老婆哇的一声,眼泪鼻涕哗啦啦落下来。海华讲,五岁进来,廿岁出去,谢谢爸爸姆妈拿我领大。我海华这辈子就姓李,爸爸姆妈就当没养过海华,就当我死掉,我心里有爸爸姆妈。
   人们吓了一跳。原来海华不是嫡亲女儿。谁也没想到会来这样一出戏,纷纷看呆了眼。姑妈朝自己大腿狠狠拍了一下,要死,十五年白养啦,就这样送给别人家啦。有人等回过神来,再讲,亏的是领养,真有血缘关系,哪舍得说断就断呢。
   那天的戏看到海华同寸头离去那一幕,边上十来个人就散开了。阿祥闷头烧香烟,阿祥老婆瘫坐在椅子上,谁也没敢前去多话。但他们和姑妈一样,带着合不拢的嘴巴,回去仔细朝四下说了一圈,最终让所有过完年回来的相邻都知道了。
   阿祥的老熟人里,兴许只有奶奶不知道。这样挺好,从前街坊讲闲话的时候,好事坏事,头一个落眼泪的总是她。
  
   七
   自那以后,阿祥的黄金早饭摊就变味了。不是做的不对,而是人们尝出来的味道不一样了。他们不再无所顾忌地排队聊天,小心跳过小孩的话题。他们装作没听过这回事,背地里却持续谈论着。那个春天,秀水街上的榜样成了人们心照不宣的一个禁忌。阿祥的脸常常阴沉沉的,阿祥老婆的脸是白白的,好像看到他们,人们就会联想起他们见过或是没见过的那个海华。海华成了一个幽灵,在秀水街上游来游去。
   这故事后来按各人立场的不同,被演说出了许多版本。总体来讲,它被描述成一场父女之间的拉锯战。海华以哀求形式将父亲一军,却被父亲以威胁形式反将一军,硬碰硬,最终必定两败俱伤。添油加醋多是在细节上面,怪领养来的小孩没孝心的,就说海华之前骗去了家里不少钱。怪阿祥一根筋的,说海华伸手去油锅他也不肯答应。心疼阿祥老婆的,讲她每天关了店就四处打听海华的下落。听闲话的人就追问,海华到底去哪了呢?有人说海华去上海了,也有说去南方做生意了,还有人说寸头把海华骗去内地卖淫了。谁也不晓得哪个真哪个假,毕竟亲眼见过海华的,也不过就那十来号人,记得清长相的又有几个呢?

共 10185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阿祥善良淳朴,老实忠厚,他和老伴在秀水街开的早点铺样式多,味道好又经济实惠,待人又热情宽厚,顾客们都很喜欢他的早点,因此生意一直很红火。因阿祥是外地人,老顾客很关心他的家庭情况,得知她的养女和一个蹲过大牢的小伙子爱恋着,既咂舌又同情。没想到的是十五年后他的女儿没回来,外孙子倒回来了而且告诉阿祥他的女儿患病死了,他只好来投靠姥姥姥爷;这孩子沾染了坏习气,欠了人家很多债,嚷着让七十多岁的阿祥帮他还债,并威胁阿祥不帮还债就跳楼;上了年纪的阿祥,受了一些刺激,一反往日常态,但他还是坚持做着他的早点,但味道大不如前,生意也无人问津,做了二十年的早点生意从此到了尽头,早点虽然无人问津,但阿祥还是每天照样出摊,幻想着自己的风光的时候,只是在寒风中,他只得拿几个热鸡蛋捂一下手,还执着地等着人们来吃他的早点。文章叙述详略得当,语言朴实,言之有序。一篇叙事小说,把阿祥早点铺的兴衰描写的清晰明了,把人们之间的冷淡疏离描写的淋漓尽致,真实的反应了现在社会的人们的真实现状。好文值得推荐给读者欣赏!【编辑:小白兔白又白】【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5312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小白兔白又白        2017-05-29 17:22:59
  问好作者,感谢赐稿百味,祝创作愉快!
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
2 楼        文友:冰山雪雁        2017-05-30 18:28:14
  一篇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内容感人,耐人寻味,好文当赞!问好作者!感谢赐稿百味,期待您的更多精彩!
3 楼        文友:我本单纯        2017-05-31 15:27:16
  看完很愤怒,世上怎么有李海华这种人,但一想也就释然,天下父母心,打断骨头还连着筋,之后又很感慨,人活于世,总有经历不完的心酸,但到最后更多的是难过,因为这般人物都活生生存在身边,你看到他们的苦难,能给予却只有一声无奈的叹息!
4 楼        文友:茶韵静        2017-06-01 09:22:48
  恭喜!恭喜!恭喜美文获得精品!
这里,就是我不愿离去的文字宴……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