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时端午
百度云: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作为中国汉族四大传统节日之一,除了春节之外,最喜欢过的就属端午节了,端午节的印象大于中秋节,这得益于端午节的文化祭祀、各种美食和特色活动,中秋节似乎就剩吃月饼和赏月了,在我儿时的印象中,父亲每年过中秋都会从单位拎来一大包各种口味的月饼以及肉制品。
儿时的节日是最好过的,也是最难忘怀的。逢年过节,小孩子最最期盼的是好吃的、好穿的。90年代初的中国西部地区还处于中国经济蛮荒期,存在部分人吃不饱肚子的现象。好在我有一双疼爱我们的父母和众多友善的亲戚朋友,可以让我的童年比邻家小孩更幸福,在喂饱肚子的情况下,还有各种玩具、各色衣服和鞋子。端午节的日子,大人们会做各色好吃的,比如有用大麦和酒粬做的甜食,方言:“甜哌子”、烙的花馍馍(烙的圆饼子表面画上各种彩色图案)、粽子、蜂蜜汁等等,印象深刻的是母亲给我们做的水煮荷包蛋、韭菜炒鸡蛋片、碎肉小炒、甜哌子和花馍馍。邻居们和其他亲戚也会互赠各色美食,各有特色、各有千秋。除了美食,还有端午活动,端午节一大早起床和兄弟们去折柳树枝条,爬上高高的大柳树去攀折柳条是男人们必须做的一件事,小时候我属于比较听话类的,跟在大孩子们身后专门负责捡柳条,捡好一早早抱回家将柳条枝分别插在上房门、大门等的沿额上,以表示祈福的意思,柳条会一直挂在门沿上很久时间,随着时间枯萎、干折掉落。说到祈福祭祀,每到节日,村里会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会长”,有时候会推荐几名会长主持各方面祭祀活动。他们会打扫庙宇、神位,悬挂横幅、贴对联,准备祭祀品。每年的祭祀活动会让小孩子欢天喜地,跟在大人身后追来赶去,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不约而同出行。那时候最高档的祭祀品是杀一只大公鸡,清洗的干干净净,全鸡蒸煮熟之后通过高手做成活鸡模样供给庙里的大神,然后摆放上各种水果、面点和其他贡品。贡品在人们的心中至高无上,祭祀活动结束后能吃到一块贡品是最好不过的了,小孩子为了贡品可以彻夜等待贡品分配,工作人员会在庙里铺上稻草,让守夜的人可以席地而坐、甚至困的时候可以就地而睡。祭祀品之余,家乡流传至今的习俗,印象深刻的就算“垒高山”,“看大火”。每年的端午节前夜会在固定的场所堆起木材稻草山(一般是在祭祀地),每家每户或多或少都贡献一点柴火,等到端午节天蒙蒙亮的时候放一把大火将其烧掉,人们可以一大早爬起床去观火,火光冲天,烧的噼里啪啦,每个人的脸被火光烤的似猴子屁股一样通红通红的,依然笑容灿烂,孩子们叽叽喳喳,各种吵闹声不断。这种活动意义是什么,到目前我也不能确定,推测可能是在午时开端之际,以祈求上天赐福,小日子红红火火吧。
家乡端午节还有其他各种活动,在我的印象中只是浅显的回忆书写,只为端午佳节之际作以对儿时记忆的回顾,不足以代表全部。
儿时的端午,家乡的端午,让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游子魂牵梦绕,端午佳节之际,让我对你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