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灵】听阿凤老太笑谈人生(散文)
今天,我约请一位阿姨来馆聊聊,为采访她婆婆做点记录。她婆婆是一位百岁老人,今年102周岁高寿了。眼前的这位阿姨黑瘦干练,一看就是位勤快人,敦朴的脸庞,饱受沧桑的洗礼,一脸坚强。
这样一位淳朴的妇女,连一杯白开水也不让我倒。坐定,我请她谈谈婆婆的往事,说最好让我直接问她婆婆,婆婆的记性比她还好,村上的事情没有她不知道的。
她知道我没车,去她雄丰村木潭潭家不方便,陆素琴阿姨愿意载我同去她家探访。她的车是每天接送孙女读书的电瓶车,上面搭建一个小棚棚,装有一个花窗帘。帘子一拉,挡风遮雨的,一个很好的小天地。
我跟随她,一路的田野风光看过来,人自然变得舒畅。我想,百岁老人生活于斯,能不长寿安康吗?!小车挺快,不经意间已到乡下。三四只母鸡在散步,藤架上挂着的紫花、黄花煞是好看,屋场上晒着一地玉米、鸭毛等,享受着阳光。百岁老人沈阿凤刚午睡好,陆阿姨从里屋将她婆婆搀扶出来,坐在廊檐下竹椅休憩。
初见老人,第一印象,笑脸灿烂,对生活充满了无限的热爱,连声和我说现在的世道好呀!请她回忆以往旧事,就像和我说故事一样,一点也不含糊,娓娓道来。
那年她21岁,从北厍娘家狭港里出门(出嫁),被夫家用一只大船,敲锣打鼓,讨(娶)到黎里雄丰定居,生活了整整八十年了。这个被她称为叫“小圩上”的一个小村,据说刚来时,才三户人家,现在也只有八九户人家,大多数迁到吴江居住了。
小时候,老太太挺风光的,家里六扇长窗,好几个开间,父亲还是个村干部。命运多舛,好景不长。惜乎她16岁没了妈,19岁故了父。妈妈人称“五婶妈”,父亲“五阿叔”,村人叫他“小鲍鱼”,听来有趣。老太太排行阿七,是幺女。兄妹几个,老大、老二早死,岁月流逝,后来就剩她孤寡一人了。
自从北厍嫁到黎里夫家,沈阿凤重得温暖。公公红胜是个能干人,从金泽贩小鸡来,与他当家人一起摇船到无锡贩卖。可能是积劳成疾,公公48岁死,相隔不到十年,婆婆56岁也病故。
听得有点心酸,我不愿意让老太再揭伤疤。问起她长寿的秘诀,比如饮食习惯。沈老太笑言,她现在喜欢吃红烧肉,还要肥点的。一日三餐,早晨起吃吃零食点心,还特别喜欢喝雪碧。她媳妇让我往里屋瞧,哇,果真是呢。床边叠放着好几排雪碧,看来是常年供应呀。说都是小辈孝敬她的,知道她喜欢喝。中午、晚上吃饭,且要盛得满,吃得饱,不然到晚上自觉心潮,七上八下,堵得慌,那怕吃了安眠药也无法安睡。还真没听说过,饭可以是她的“定心丸”呵,好一个特别、有趣的老太太。
老太太继续絮叨。现在,每家半月轮流服侍她,她很开心。媳妇说,婆婆生活能基本自理,除一只眼睛有白内障看不清楚,有点耳背外,其他多好。婆婆拉着媳妇的手如母女,直夸她,说特别中儿子家的陆素琴媳妇,在她身边,侍奉她最多,她们每天见,屋子正好并排,相依为命。如今,沈老太五世同堂,看看世界挺开心,说是逢上了好时代。
不知老太太有什么爱好?媳妇说,老太太和其他农村妇女一样,喜欢看戏。以前腿脚好的时候,大女儿陪着她到处跑,到各村去看戏。现在,小辈为保护她,就很少出门了,因近年来有五次骨折的经历。自个儿小心点,拄着拐杖能走路。
想着,百岁老人沈阿凤老太,1914年4月出生,经历了抗战时期,走到今天也不容易,是一位上世纪的百岁老人。她至今记得,被她称为东洋人的日本鬼子,到得村里烧杀抢掠,奸淫妇女,无恶不作。村里人一听东洋人来了,一个个胆颤心惊。漂亮姑娘逃到家里,涂煤灰塘黑,怕受侮辱,糟蹋。远远的,还听到东洋人到处狂喊:“鸡子,鸡子”,冲到农家抢鸡吃,真是深恶痛疾。
解放了,人民当家做主,老百姓又过上了好日子。老太太指指前面一幢楼房,说这是她小儿子家的。他每天很辛苦,早出晚归,在办一家不锈钢厂企业。也时常来探望她,嘘寒问暖的。子女们常常陪伴她身边,她很知足。我想长寿的秘诀,我不用再去找答案了,唯深深地祝福她,如秋日的晚霞,一样的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