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见闻】层层香(征文·散文)
“沽酒客来风亦醉,卖花人去路还香。”端午已去,粽香未远,且以小文追记之。
——题记
我的老家浙江江山,从地理位置上讲是典型的江南,气候湿润,山水清幽。绵延一百多公里的仙霞山脉横亘其间,像一条青龙,高山为头,岩石做骨,盘旋呼啸的长风是龙的呼吸,涧水潺潺是龙的低吟,它纵横驰骋游走于天地之间,时而吞云吐雾,时而临渊击水,蜿蜒盘旋,极尽夭矫之姿。
山林苍翠,像是龙的满身鳞甲,多树木,也多箬竹。密林之中,山谷、浅坡,还有树荫下,石径边,遍生着一丛一丛的箬竹,当春风唤醒百花争着吐出各色花蕊的时候,箬竹也不落后,紧跟着冒出了新芽,新芽未展开之前,像一根青绿的笔杆,藏着许多等待书写的惊喜,等到叶芽展开,又变成了青绿的书简,可以写上满叶的相思寄给远方的恋人。又像一张张青碧的帆,浮泛在无穷无尽的绿波绿浪里,箬竹的身姿,细枝阔叶,娉娉婷婷在山间的雾霭流岚里,风韵和神采,让人想起水中的青荷,一样的青衣绿裙,一样的清芬四溢,大约是那段与百花为邻的经历,新鲜的箬叶总带着挥之不去的淡淡清香,用它包出来的粽子,清秀玲珑,一副小家碧玉样的模样,不吃,光看一眼就足够赏心悦目了。
明朝嘉靖年间,有天朱皇帝突然问一旁陪驾的刑部尚书毛凯:听说你们江山地灵人杰,说来听听,究竟有哪些特别的好东西呢?毛凯不慌不忙地说,江山好东西多着呢,不说别的,竹子就特别大。皇帝大为好奇,牢牢记住了,等到毛凯回家省亲,就对毛凯说,爱卿,既然江山竹子那么特别,那就带一棵来让朕开开眼界吧。
等到回朝复命,皇帝望着双手空空的毛凯问:爱卿,你们江山的竹带来了吗?毛凯在宽大的衣袖中掏呀掏,掏出一张箬竹叶来,恭恭敬敬地呈给皇帝,一本正经地说:圣上,竹子实在太大了,路途遥远难以运输,只好带来了张竹叶给陛下过目了。皇帝一看,心想,好家伙,竹叶都这么大了,那竹子真的是大得无法想象了。
美不美家乡水,万里为‘官的尚书郎虽然毕生清廉,说起家乡来还是夹带了私情的,也不怕犯了欺君之罪居然和万岁爷开起了天大的玩笑,但是江山的粽子还是值得一提的。
箬叶是包粽子的好材料。端午前后,发得早的箬叶就可以采摘了,釆箬叶是有时间限制的,一般是端午前后的两三个月,太嫩了叶子卷边,过了伏天叶子就老掉了,发硬易折断。每到这个时节,女人们纷纷上山采箬叶,一大包一大包的背回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以及箬叶离枝的脆响。“吧嗒”一声,清脆悦耳,釆箬叶是感官和触觉的双重享受,青碧的叶子层层叠叠,我老家的名字就叫做箬坑,可想而知那是满山满谷的箬叶了,这些箬叶被清风翻动的样子,就像千百个绿色的精灵在一起跳舞,你看了满心欢喜,心里陶醉,你只想和她亲密接触,忍不住要一遍遍地去抚摸她,是的,指尖触摸的刹那,你能感觉她的肌肤柔腻,带着微微湿润的水滑,你不能自已的爱意涌动,于是,一张张箬叶成了你怀中的宠物,你没有金屋,却像君王一样幸福的拥有了一群金枝玉叶。
如果把粽叶比作是粽子的裙裾,那么要给她配一条适合的腰带才更落落大方更长精神是不是?这就需要棕树的叶子了,我们这里叫棕披,棕披叶片修长,撕成一缕一缕最适合包粽子不过了,可以这么说,棕披和箬叶,它们就是包粽子的焦赞和孟良,谁也少不了谁。有些地方,粽子是包成三角的,松垮垮地束一根稻草或者棉纱绳,在这点上我很像那个阿q,很不满意城里人将长凳称为条凳,而且煎鱼用葱丝,如此包装总觉得少了点味。有一年在湖州过端午,好客的东家特意买来当地有名的“诸老大”粽子,当我们解着那长长的棉纱绳就一下子不以为然起来,且不论内里,模样就和家乡的差远了,想起家乡的粽子,四角平展,中间慎重的三道棕披,扎得紧,也藏得住味,一道一道的解开,像打开宝藏的重重铁门,香味一点一点的弥漫开来,沁入肺腑之间。让你的胃口瞬间打开,也有了大快朵颐的冲动。
有一年,大约十来岁吧,端午就要来了,陆陆续续的有人家煮粽子了。
我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日日被这各条小巷里弥漫出来的香味苦恼着,那从黄土墙的板门、窗口冒出来的香味,折磨着我的嗅觉,勾出了我的馋虫,我能分辨的出哪家的是肉香,哪家的是酱香,哪家的是掺了板栗或是赤豆的香……
妈妈捎来信说,这个端午不能回来了。妈妈是个土裁缝,常常出去一个村庄一个村庄的给人家缝缝补补,离得远了,妈妈就不回来。可我的端午如何过得安稳呢?
从学校到家有一段路。星期六下午没课,放学后我牵着弟弟一路奔跑,沿途的香味不绝如缕,似要伸出无数只手来攫住我们,我们沿溪而行,路旁稻绿千重,头顶阳光万丈,在溪边乱石的光影里,我们看到了奶奶。
八十岁多的奶奶,膝下垫着一个稻草蒲团,跪在溪边洗粽叶。溪水轻轻缓缓流过奶奶身边,奶奶瘦小的影子被晃荡的溪水流乱了,她一张一张的洗,粽叶的青碧跳跃着阳光,我和弟弟刹住奔马的脚步,在岸上呼喊奶奶,奶奶朝我们招手,喊我们把洗好的粽叶提回家。
要包粽子了!青天,溪水,稻浪,南来的风……,瞬间美好。
奶奶就像那个八十岁出征的佘老太君,指挥着我买肉,和米,油放多少,加多少盐,指挥若定,一切就绪,她老人家披挂上阵。
奶奶的手法独特,两张或者三张箬叶平摊,中间放上糯米,再小心拢来,头尾对折,棕批三道,扎好,虽说上了年纪手上乏力,但手法纯熟,轻巧的像是给小孙子包襁褓,包起来的粽子线条流畅棱角分明。我也学着她的样子包,可是掌心的糯米像是千百条小鱼,争着从四面八方出逃。补救了几次终于放弃了,一抖粽叶放鱼归了大海。奶奶笑了,说:“刚学就是这样的,慢慢来,手要拿稳,米也不要太多。”尝试了几次,终于包好了一个,皱巴巴的样子,混在奶奶的堆里,像个形销骨立的老鼠混迹仔猪群,样子又猥琐又可怜。
“等会去溪滩上砍一点野艾回来,明天用。”奶奶吩咐我,“为什么要野艾?”“明天端午插门上,避邪气。”
这里自然有故事的:
有一年黄巢造反,他骑在马上看到路旁有一个妇人带着两孩子在走,大的抱手上,小的却拉着走,小孩子走不动,一路走一路哭哭啼啼,黄巢打马而上,提着宝剑指着妇人喝到:“你这妇人也真太不讲道理,哪有大的背,小的却拖着走的?”妇人揩揩汗水,一脸悲戚,她并不识得眼前的大英雄就是黄巢,口未开先落下两颗泪,又轻轻叹了口气:“唉,这大的是我小叔子的,小的是我自己的。”黄巢一听更加惊奇,妇人继续说道:“我家小叔子逃难死了,如果我再不多照顾这孩子一点,若是有个三长两短,这一房可就绝后了,而我是还可以再生的。”听闻此言,黄巢心中一柔,对那妇人说:“你速回家,不要再逃难了,端午之日,我军杀至你村,你在门口插艾叶为标志,你家必定安然无恙。”妇人回到村里,连忙把这一消息通知家家户户,端午那天,千门万户都是艾叶,冲天将军仰天长叹,杀心顿灭宝剑落地。
奶奶的总结是:“做人要心好,子孙的福气都是祖上做好事修来的。”的确,奶奶始终对天理心怀敬畏,善良,热心,和和气气的对待每一个人,甚至是素不相识之人。
早年,我家邻近公社,常有一批被列入“地富反坏右”的人被拉来改造,奶奶见他们可怜,不时给他们热热饭,送口茶,补补衣服之类的,我家三代贫农,名声也好,公社管教干部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虽然这些小小的帮忙无助于改换他们的处境,但在那个年代也是心里暖暖的安慰,因此后来,常有人不时的送点蜂蜜,或者过年提个纸包来看奶奶。
奶奶幼时家境尚好,有个堂兄是前清的秀才,尤其喜欢这个常来给他磨墨的堂妹,一些古老的经书上所说的仁和义,做人立身处世的根本法则,通过这位堂兄之口深深烙在奶奶的心上;身历三朝的奶奶久经动荡,阅历颇多,加上她的好记忆,好口板,点滴往事信手拈来,我们听来都是一个娓娓动听的故事。这些故事,有悲苦,有欢欣,战乱的流离,痛失的长子,奶奶像包粽子一样把它们层层包裹,放在时间的锅里慢慢熬,待到汤汁收尽,岁月回甘,讲给我们听时,奶奶平平静静,而我今日回想起来,却如打开久置的香膏,一层一层层都是散不去的芳香……
“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在民间,已很难追溯端午的起源,是因为纪念屈原还是另有原因,已经无人能说清了,倒是插菖艾,佩香包,采集香草给小儿洗个澡以祛百毒的习俗,却和千年之前用采摘香草来比喻加强自身修养,用佩戴香草来比喻保持修行美好的屈原似乎遥相呼应,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且不管他,就在这由层层的艾香,蒲香,煮粽子香相互交织融汇的端午,抛开先贤,也不管鬼神,一家人围坐剥开粽子,在谷物的莹白馨香里一起颂赞,一起感恩这偷我华年又赠我芳香的岁月,这悠长的岁月里,有日月的光辉,山水的情义,人性的温存,季节的丰盈,食物的甘美,以及种种说也说不完的快意恬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