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用真情创造奇迹(报告文学) ——记朱村女支部书记赵丽琴
一
站在七十二道沟壑里,赵丽琴和朱村人无疑像个“侏儒”!
那高耸凛然的黄土丘陵,嘲笑着世世代代的朱村人,那深井般的沟谷流淌着朱村人世世代代的泪水。遇到干旱庄稼常常颗粒难收,遇到涝灾水土大量流失,黄土泥沒过半腿无法出村。夏天,太阳晒在塬上能听到干裂的声音啪叭作响,冬天干冷的寒风穿肤刺骨。地域对朱村人的生存除去威胁不占丝毫优势,男人们为养家糊口只得外出打工,女人无所事事,棸堆儿打牌摸糊糊。孩子上学难,村人吃水难,外迁人口越来越多。因为缺水,朱村人从来沒有种过菜,吃饭也简单,只有醋调和浇面就能凑合一顿,大量的土地逐渐废弃。站在这荒凉的丘塬上,仿佛能听到古往今来几进几出、背井离乡的《信天游》:“哥哥你走西口,妹妹我泪长流……”
战胜它、征服它,谈何容易?
沒有人对改变朱村有多大信心。然而,在公元二千零五年,朱村人要把朱村交给一个女人去管理,也许沒寄予多大的希望,只不过是有人的村落就该有个体制,有村落就该有个领导而已。七尺男儿都拿朱村无可奈何,一个女人能够维持原状,且能处理一些常规问题,表示这个自然村的存在即可。几千年男权至上,女人在社会上仍然只是个配角,众多女性也屈服于文化的定位,自甘沦为男人的附属、社会的点缀。可是,赵丽琴要证明自己,既然700多口人的下巴搁在她的肩膀上,她就得让他们过得像个人!这是丽琴的意志。然而意志不是浪漫的诗意,而是一砖一瓦的建筑。
丽琴的意志实现了,几乎是一个奇迹。零五年走马上任,零六年找到脱贫致富的出路,三年建成了千亩温室园区,人均收入6200百元,且有效益年年递增的趋势,朱村人结束了外出打工的历史,开始对脚下这块土地重新认识。
丽琴创造的奇迹,引人肃然起敬!
一个身高不足一米六的农村妇女,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人,由于在塬上不停地奔跑穿梭,她的肤色与黄土地的颜色趋于一致。她的心底淳厚朴实,言谈举止透着一种干练的作风,同时她拥有天下母亲的善良与柔情。她在交谈中总是流泪,总有无法言传的辛酸,让笔者由衷地想到,如此爱哭的女人怎能撑得起一片蓝天呢?是的,她是柔情万般的女人,无论怎样的声誉大震,都无法失去她天然的善良,因为她的一切善意都来自于内心,每一次流泪都是情动于衷。
二
有人说,苦难可能造就两种人,一种是意志品格相当坚强,对世界充满乐观的人,一种是软弱无能,对世界彻底绝望的人。
赵丽琴属于前者。
赵丽琴出生在左权县一个小村庄,三岁丧母,人生的不幸毫不留情地降临在她头上。姐姐一手把她拉大,可是姐姐出嫁时丽琴如同断脐一样的疼痛,姐姐舍不下妹妹,妹妹离不开姐姐,一场难舍的悲情从此拉开帷幕,这个无法释怀的难题充斥了这个不圆满的家庭,感情的锯齿拉扯着姐妹俩的心,在难舍难离中,最后决定全家和姐姐一起“出嫁”。
当踏上朱村的土径,满目是高高低低的沟壑,已知与左权也沒两样,对于丽琴来说最大的安慰就是可以和姐姐如影相随。全家移居朱村一直居住姐夫家的三间房子,可几年后三间房子竟不是姐夫家的而是姐夫本家亲戚的,人家要收回房子,一家人当下无处可住。父亲脸上挂不住,不敢出门,更不敢出村,遇见左权老乡更是无地自容。左权老乡都以为父亲跟上女儿去榆次发富了,可最终连房子也不是自己的,已经懂事的丽琴体会到贫穷的无奈与窘迫。丽琴每当讲到这个细节就两眼发红,她说她不忍看父亲愁眉苦脸望着黄土地总是沉默无语的样子,她觉得父亲的无言是心在流泪。她长大后一定让父亲过上好日子!也许在那一刻,丽琴脱贫的意志就开始处于萌芽状态,但此时的她想到的只是如何使自家脱贫,不让别人小看,让父亲舒心。
都说丽琴很厉害,上学时初露锋芒,和男孩子起了争执绝不让步,在陌生的环境中,潜意识中筑起了一种防范意识,沒娘使她自卑,贫穷更使她矮人一头,由于自卑又使她更加自尊,而自尊又让她必须自强。只要是自已想做的事,她就一定能做到并且做到最好。她在家里是个“王”,连如兄如父的姐夫也惧她三分,在村里争强好胜更不示弱,在人们心目中有了能干的印象。由于家庭贫困,初中毕业后再无升学的机会。她在地里劳动,外出经商,看到塬外人的生存景象,由衷地为朱村人感到凄凉。朱村的姑娘都想嫁到塬外,到外面的世界去找精彩,可丽琴是个孝女,她深知父亲5岁丧父,拉扯弟妹长大成人不易,中年丧妻,拉扯儿女更不易,她不允许父亲受人欺,更不许父亲老来受孤苦,就是穷死苦死也要和父亲姐姐守在一起,因此她决心不出村,后来与她的同学张凤民结了婚。
令丽琴深感欣慰的是,她的一切担忧与防范都是多余的,朱村人生性善良淳厚,不欺生,对他们这个外迁户从不另眼相看。这里沒有矿藏,沒有外来资源,吃水难、行路难、挣钱难,只有在黄土薄田里养命,春种秋收都需要亙相帮助。经济状况沒有特别的好,百分之七十的男人在外打工,四处奔波,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丽琴感激这块土地,虽然贫瘠养了她的命,她感激这里的父老乡亲胸怀的宽广,沒有欺负过她这个外来户,更没有歧视过她是个沒娘孩。苦难让她不屈,苦难让她坚强!
她先后当过榆次区人大代表、朱村妇女主任。2005年33岁的丽琴当选为朱村党支部书记,其缘于一个“真”字。
三
有一个中学生在日记上这样写到:“当虚假与谎言出场时,真诚与真实就会匆匆下岗。”
孩子很有力量,孩子的眼睛直愣愣无遮无拦,孩子的眼睛往往可以击穿世界的隐秘。
笔者以为:世界无法禁止谎言与虚伪,但更无法扼杀真诚与真言。朱村的发展的起始就是因为赵丽琴的一席真诚与真实。
她说,要当干部就要说真话。
一次人大帮扶组前来探望人大代表赵丽琴,听说朱村达到了小康生活。
赵丽琴很是吃惊,谁说朱村达到小康水平了,我们连水都吃不上,路也沒一条好路,村里沒有任何资源,靠天养命,无处生财,怎么可能成了小康?全村人只靠村南的一眼水井活命,从早晨5点起床挑水,一担水来回走四里地,朱村人四季吃不上一根菜,要想吃菜到塬下去买,好劳力全在外面打工,也无法解决一年所用……
丽琴没有谎报军情,沒有浮夸,没有隐蔽老百姓的疾苦。邀功请赏是嗜权者的专利,她当干部不是为了谋权,也不是为了体面,而是为了改变现状,带领朱村人闯出一条治富的路。沒有想到的是丽琴把真实情况连根带把倒出来,并沒有坏了事,反而起了来访者的关注,呼吁各方支助。丽琴更有了信心,她走马上任的第一件事是水源建设,第二件是公路建设,第三件事就是发动群众建设大棚菜,走产业化发展,让农民脚踏实地靠土地活命,让土地生财。
丽琴的决心没有落空,第一年有5户建棚,获利3万,当年还了贷款,为朱村的未来点了一把火,第二年竟有50户人家要求建棚,然而新的矛盾出现了,土地下放到各家各户,地积分散,七零八落,既不好管理,也不成规模,东家不让西家,西家又责难东家。在这个时候丽琴召集“两会”,发动干部党员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最后集中了一个办法:“土地流转”。以老党员的名誉出面租回分散在各家各户的土地,集体建棚集体租出,租金由户与户之间直接承交,中间不打折扣。矛盾很快解决了,群众建棚的热情持续上升,三年递增菜棚150户,外出打工的人纷纷返乡种菜,不再过那种颠沛流离的生活。朱村的菜棚连成一片,已成了规模,引起了各级领导的关注,各种媒体纷纷报道。
柔弱的丽琴胜利地笑了,这期间她跑贷款求支援,土地流转问题,到家家户户耐心商量协调,解决矛盾困难,一切忙碌疲劳都化作了心里的甘甜。
如今的朱村不再是荒坡秃岭,满山遍野是星罗棋布的园区。朱村人在凛然的土丘沟壑面前筑起了自己精神的高度。她带领朱村人征服了“七十二道沟沟堆”,让它无条件地低下了高不可攀的头颅。
这是朱村的一道风景,是丽琴与朱村人共同书写的一部杰作!
四
沉黙多年的朱村出名了,市委领导来了,看了朱村的成绩,听了赵丽琴的汇报,激动地说:“一个农村支部书记,用自己的无私奉献,在短时间内作出了如此巨大的成绩,真是不简单!朱村改变面貌靠的是不畏艰险、吃苦耐劳、团结互助、勇于创新的精神!”晋中市委做出了向朱村女支书赵丽琴学习的决定,号召全市共产党员在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学习朱村精神,学习赵丽琴的事迹。
省委领导来了,认为朱村的路子是走对了,不仅富裕了全村百姓,而且解决了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相当于给农民就近建了一个“工厂”,这是缓解城市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
赵丽琴一下在全县出名了,可是丽琴没有出名的准备,采访的、观摩的,一批又一批的来访者需要她一一应酬,她的时间有些捉襟见肘,家务顾不上管了,双目失明的公爹受冷落了,孩子吃不上应时饭了,外出读书的儿子回到家中有意见了:“你能不能给我们做一顿人吃的饭?”
丽琴突然怔住了!是的,很久没有好好做顿饭了,不是挂面就是方便面,她确实顾不上好好做一顿饭。可是,第二天有客人来访,她还没有换洗的衣服,晚上洗出来赶明也不知能不能赶上穿,出于礼貌,沒有像样的衣服,总该穿得干净一点。
儿子不满地说:“光管你出名了,当干部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丽琴愤怒了,情急之中说了过头话。
儿子和她打了四天别扭,不和她说半句话。
丽琴流泪了,一边忙碌一边哭着。
丽琴打小没娘受了苦,她也想让自己的儿女过舒服,可是她的角色无法做一个完美的母亲。对儿子怎能有怨气,求得理解又是何其难。
“干部就是服务员”,这是丽琴的深切感受,也是丽琴对自己的定位。服务员是具体工作者,是公众仆人,沒有闲暇的时候,比狗睡得晚,比鸡起得早。
当初为村里各家各户跑贷款,忙得脚不沾地,她的身影像织布机上的梭子,在小径上穿来过往。贷款项目困难重重,朱村没有任何资源,建大棚首先需要水,可朱村连人畜吃水都尚且困谁,建起大棚,园区大量用水何处来?沒有水源菜怎能长成,菜指望不上,如何还贷?信用社的李主任说:“这样的贷户打死也不敢贷,何况不是一家一户的事,100多万呀!”
这件事谁都认为是天方夜谭,这样的借贷不是十次八次就可以解决的。也许遇上别人早就气馁了,可是建棚工程已经开始,丽琴沒有给自己留下退路。这个关口必须攻下,于是她一趟趟地穿梭在塬上塬下,她百般邀请李主任到朱村观看。如果说李主任是—棵大树,丽琴就是一只撼树的蚂蚁,虽然匹夫撼树谈何易,但这棵大树终于是被这个匹夫一口一口啃动了。一天,李主任驱车来到朱村,看到眼前的场景,惊叹不已,整个塬上黄尘满天,村民们在工地上几乎看不清眉眼。在烈日酷暑下,汗水搅着泥水涂成了一桩桩黄土丘。一双双恳切的目光望着他,使他再无推托之理,再铁的法规都无法使他理智。朱村被称为“七十二个沟沟堆”,地与地之间落差大,动用推土机推平,浩大的工程场面确是罕见。村民们那种强烈的求生欲望,驱策了李主任的同情心,他当下拍板要回去亲自给区信用社替朱村人联系贷款,向区政府汇报,就是豁出去受处分也要帮助朱村促成这个园区!
丽琴感动得忍不住流下了感激的泪水,就是给李主任当下叩十个头她都愿意。
贷款跑下了,全村55份贷款单需要填写,用谁都得开资,为节省开资,丽琴和村委主任的妻子义务担任了这项工作。很多户主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到签字时,不会写字的户主她手把着手让他们一一签。
五
在村委写字楼里,共产党员的称号,在朱村干部中无不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曾经“为人民服务”在很多干部心里已成天边的太阳,是一种理想的概念,而丽琴和她的一行人,没感到手中有权力,只感肩上有担子,他们以自己的行动塑造起了“人民公仆”这个真实的形象。
她虽然是一个瘦小的女子,但她却拥有男子也不及的胸怀和抱负。她是一个孝女,她多么希望自己的父亲看到富裕的希望,可是父亲去了,她无法让父亲在有生之年享受到幸福,她把“孝敬”这个高贵而朴实的情愫全部给予了众多的父老乡亲。
她的成功不是靠罗织关系,而是真情所至;不是靠投机,而是靠实干;不是靠虚假,而是靠真诚!
面对相貌平凡却创造了奇迹的她,笔者不由地想起《花木兰》的一句唱词:谁说女子不如男?
丽琴为新时期的女性塑造了形象,树立了典范!
如果说母亲生了孩子,也只是产生了一个生命,如果给了她思想与灵魂,即可称之为伟大的母亲!
是的,土地就是人类的母亲,赵丽琴和她的一行人为这块土地赋予了思想与灵魂,用真情书写着养命的赞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