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恋.在路上】苏州评弹(散文)
苏州有个评弹学校,是1962年陈云同志建议创办的。记得前些年我初中毕业后,父母想让我去招考,我不喜欢,我认为毕业后没出息,谁知道,如今我的同学毕业后工作个个都比我好,因为学校里有教修养课的,有语言课的,有形体课的等等,这些虽然看上去没什么大用处,除了会唱几句评弹外,感觉没什么大的优势,而她们的外在美,一下子就吸引了招工单位,将她们放在与别人沟通上或单位的外交上,如鱼得水,旗开得胜。
苏州评弹是一门比较难听懂的地方曲种,女演员手拿琵琶,男演员手执三弦。在台上,他们极有讲究,座位也好,唱腔也罢。我曾仔细看过,一般来说,一场书男女演员各有二把三弦或琵琶,台上各放一把,桌子旁也放一把,轮到谁主唱,便会拿起相应的琵琶或三弦。琵琶大家都能理解,一般是二十三品的,当然也有二十四品。可三弦呢,它是木刻手柄,两面用蛇皮蒙上,柄很长,且无品,有三根弦在顶端,有大三弦和小三弦之分。都说琵琶好学而弦子难弹,若是没有三五年的功夫还真的弹不好。三弦必须与琵琶搭配,否则那单纯的声音并不好听。我是很喜欢琵琶的,却怎么也培养不了对三弦的热爱,当然弹得好的三弦演员并不多。苏州有位五十岁上下的袁小良,他的三弦在如今的苏州无人能比。可惜他目前已经不太爱唱评弹了,经常在电视上露面,混个脸熟。女演员中我比较喜欢盛小云,浓眉大眼,总是扎着一根辫子,如今也剪了短发,她很清纯很善良的样子。曾经在台湾的一次公演中获得:“中国最美的声音”,我特别喜欢听她的长篇《啼笑因缘》,而曾经红极一时的兄妹二人,邢晏春和邢晏芝,曾经搭挡演出长篇弹词《杨乃武与小白菜》,那是我的最爱,如今兄妹俩人已经七十左右,不再登台了。
小时候总是跟着父亲听评弹,它是以说和弹唱为主的一种曲艺,以吴侬软语为主,若是要描述官方人员的语言时,演员们说的话,在我们苏州百姓口中叫“中州音”,是明代官话,带着南京的口音,昆腔中也常常会有。在我们苏州年轻人来说,苏州评弹真的很难听懂,光听说还行,但唱起来若是没有字幕可能只能听懂八成左右。如此这样的鸟语,到了外地或外国,怎么能听懂呢?我想也许可能是听着悠扬的丝弦声和清丽委婉的软侬吴语的那种韵味吧,将我们江南水乡的清韵味渗透到丝弦音韵的骨头里吧!
苏州评弹其实是二种的结合体,一种叫评话,一种叫弹词。有短篇开篇和长篇弹词,我个人喜欢听长篇弹词,一本大书,说完要差不多一个多月的样子,特别是小姐下楼来,下一层可以唱上几天,天天在唱下楼,而多少天过来了,这楼还是没有下完。让人不得不耐心地听,也不得不越听越有滋味。苏州评弹的妙,就妙在那委婉的卖关子上。
以前的评弹是在书场,靠着天天买票来看的,遇上名角还得排队。苏州百姓对评弹的热爱,不亚于如今的追星。
曾几何时,苏州评弹听的人,看的人越来越少,有一次我和好友去听说书,在偌大的书场里,几乎清一色的银发老人,他们的认真劲让人看得心疼,手掌拍得红了,遇上好笑的,笑得人都在发抖,这些爷爷奶奶伯伯大妈们,真的是热血沸腾。我和好友在他们里面是那么的格格不入,真有点羞愧难当的感觉,但影响不了我们听说书的热情。
随着苏州评弹的名人前辈的逝世,苏州如今真正的出名评弹演员,真的叫不上几位。也许还是老一辈人的用功和努力让我记住了他们,像蒋月泉的蒋调“莺莺操琴”和“玉蜻蜓”,至今无人能比,由此他被称为“评弹泰斗”。已经逝世的扬子江先生的《康熙皇帝》是我父亲的最爱,而扬子江先生有诸多的怪脾气,不肯轻易说唱的,无论你是大官或富贵并不一定能请得动他,所以他的说书越来越精贵,只要他出场,只能加座,有时还有站着听的听客,当时形成了一种称为“扬子江现象”,由此他被评弹界称为:“评弹界的鲁迅”。我没有听过,因为时代差异,错过了这“名人名戏”,如今算来,他已经是过了九十岁的人了。
因了苏州评弹的老一辈艺术家们的离世,评弹这种民间艺术也逐渐走向没落;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社会的迅速发展,为交流需要,普通话的普及,语言的融通性增强,说吴侬软语的人越来越少,苏州方言也在逐渐萎缩。苏州是个移民城市,外来人口的大量增加,使苏州的发展大大提速。而语言方面也有了不小的变化,一般出门都是以普通话交流,乃至于苏州的土族们,家庭方言也渐渐缩小,好多孩子都不会说自己的家乡方言,苏州的吴侬软语起了质的变化。
为响应今年两会上,文化部对民间艺术和地方语种的发掘保护,于是有关领导和部门比较重视,在小学校里开设了吴语课程,号召和鼓励孩子们说说家乡话,常常会有一些比赛,让孩子和家长们一同参与。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有了起色,一些老人或家长,会在公众场合跟孩子们说着自己的家乡语言,并不是清一色的普通话了。还有一些外国友人的孩子也学会了吴语,那一声声的嗲嗲的吴侬软语,听来十分地悦耳。如今《苏州电视书场》的播放,也是一种很好的语言学习方式,不管是评说还是弹唱,下面都有了字幕,让大人和孩子都有了学习吴侬软语的好机会。
语言品种的流失,全球每年都会有。特别是少数民族,如今只有耄耋老人才能说出一口纯正的家乡方言了。为什么年轻人不愿意学习呢?是否觉得说了一口的家乡土话,会被人看不起呢?
我们中国是一个大国强国,语言的繁多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我们一定要将语言发扬光大。语言是传承文化的主要载体和传播文化的主要工具,语言与文化唇齿相依,是体现一个时代发展的标志之一。也希望随着地方语言的保护和传承,让苏州评弹这种几近失传的传统曲艺重新走上舞台,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如花问候社长晚上好。
感谢社长关爱,谢谢社长的支持。
谢谢,谢谢,谢谢,问候社长晚上好,祝夏安。

谢谢美女社长的支持和鼓励,谢谢,谢谢,谢谢。
问候美女社长晚上好。祝夏安。
如花很幸运有精品,完全是社长和其他老师的功劳,是风恋给如花带来的运气,谢谢,谢谢,谢谢。
谢谢风恋,祝风恋社团越办越好。
问候美女社长晚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