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恋·在路上】母亲的微信(散文)
随着电子信息的迅速发展,微信走进了“寻常百姓”的生活中。难怪会有人说现代社会是“全民皆(用)微(信)”的时代,上至七八十岁的老翁老妪,下到学龄儿童玩微信者多矣。我也记不清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玩起了微信,而且微信的好友和各式各样的群也越来越多,微信的功能也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再扩大,什么微商,集赞点赞,生活缴费,朋友圈的各种晒,抢红包……
一天,我闲暇无事看微信,发现有个昵称叫“稳稳的幸福”的请求添加我为好友。心想没准是学生家长或各地的文友吧,于是就通过了好友验证的请求加为好友。随后我发了一条信息:“您好!请告诉您是哪位?以便我备注。”结果很长时间也没有回复我。我就查看这个人的资料,但这个人的微信既没有头像,又没有开通朋友圈,所以我琢磨也许这个人要么是没有时间上微信,要么就是对微信还不能熟练操作,也就没有再理会。
过了几天,我又是上微信,看到上次加我的人给了我语音留言。我点开听到“我是妈妈!”,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人到中年的我竟兴奋得不得了。母亲在解放前家庭条件不好,更主要的是旧社会的农村,因为思想封闭几乎没有女孩子念私塾,所以没有机会读书。解放后母亲进过村里的“扫盲班”,算是粗识了一些文字,凭借着一股子认真勤奋的劲头,居然能读能写。但母亲当时学的是老式的拼音,不会用现代汉字拼音,更无法打字聊微信,因此只好让我的外甥教给她发语音。而我更是庆幸自己在没有收到母亲回复的时候立即删除她的微信。为了让母亲微信的昵称排在通讯录的第一位,我在备注时在母亲的微信昵称前加了个字母“A”。我随即也给母亲发了一条语音:“妈妈,您老也会玩微信啦!您老就是个与时俱进的老太太。”并同时发了个赞的表情。
母亲从2014年夏天以来,就基本卧床不能自由行动了。为了让母亲方便在微信里看到我们小辈们聊天的内容,还可以了解点新鲜事物,使不能下床走动的老人家不感到寂寞,我就张罗着建了个亲属群,把我一家人和姐姐一家人,以及母亲的侄子侄女外男外女们都拉进群里,大概有十七八个人,可以说是济济一堂,热热闹闹的。母亲常在晚饭后和家人谈论群里发的一些国内外大事小情的新闻,乃至人间万象人生百态的故事,母亲虽然说不出什么高深的见解,但总是乐于了解。母亲还对养生保健和美食美味的内容特别关注,偶尔会给已经都是中年人的姐姐和我留语音,告诉我们,中年了要做适当的运动,遇事不着急上火,不较劲,凡事都尽量退一步,注意保持良好心情和睡眠。母亲和我一起住的时候,也常常念叨一些从微信里学到养生保健的常识给我听,什么“迈开你的腿,管住你的嘴”。还结合自己八十来年的生活经验,念叨一些老古语,什么“晚饭少一口,活到九十九”,“鱼生火,肉生痰,咸菜疙瘩保平安”……
随着时间的推移,母亲觉得在微信里只会语音聊天还是不太方便,于是让我把一些常用汉字标注好拼音,给她参考使用。于是我整理出大约有500来个标注了拼音的常用汉字,用几张A4纸打出来。母亲就把它放在身边,随时背上几个,还像小学生一样,每天都写作业,在本子上照着例子边写边背,坚持一段时间后,也竟能用拼音打字聊天了。群里的亲属们都夸老太太厉害!母亲发帖说:“我这是‘活到老,学到老’!记得毛主席他老人家曾经说过,‘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不管是学习啥技术还是知识,只要是你肯下工夫,就会有收获的。”母亲的这种老语录,虽然没有多少新意,但也常会提示我们后辈们为人处事的道理。
每到周末或节假日,大家大都有时间了,就在微信上畅聊,大事小情、家长里短什么都有:法国新总统是谁,谁家孩子考上名牌大学了,谁谁去旅游了,谁得了个胖孙子……还常发一些在各地旅游的照片。有时还会在群里发红包,抢红包。起初母亲从不参与抢红包,说群里都是子孙后辈,自己看着就行。我说,抢到了红包会有一种成就感,同时也可以联络感情,里面有时候甚至只有一分钱,但那份儿情是无法用金钱买到的,于是在我鼓动下母亲也开始参与了抢红包活动。在母亲生日那天,老太太还发出很多红包让大家来抢,微信里祝福声此起彼伏,其乐融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