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江南西游记】重要的,重复三遍?(随笔)

精品 【江南西游记】重要的,重复三遍?(随笔)


作者:风之丐 秀才,1890.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928发表时间:2017-06-13 10:07:14
摘要:漫谈《西游记》中孙悟空和唐僧的三次分离

孙悟空在五行山下压了五百年后,碰到了去东土寻找取经人而路过的观世音菩萨。他向观世音菩萨承认了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是错的,愿意改过自新。这样,观世音菩萨接受了他,并劝他保护取经人去西天取经以便让自己修成正果。孙悟空同意了,苦苦等待取经人的到来。唐僧终于来了,他向唐僧说明了情况。被唐僧救出后,很守信地拜唐僧为师,并决定保护唐僧到西天取经。而在取经的过程中,作者先后安排了三次孙悟空和唐僧分开的情节。这三次分开各有各的原因,也各有各的妙处。简单概括说来:孙悟空第一次是主动离开;第二次是被动离开;而第三次很难用这种方式来概括,只能说是作者需要他离开。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三次分开在小说中是怎么发生以及它们要达到的效果是什么。
   第一次分开发生在第十四回。那时的唐僧刚刚把孙悟空从五行山下解救出来。孙悟空确实也说到做到,真心拜唐僧为师,正式成为了一个和尚。不过,那时的紧箍还没有戴到头上。这时的孙悟空由于在五行山下压了五百年,所以以前的那种我行我素多少有些收敛。但他毕竟曾经是一个魔王,他的心性中的野性仍旧存在。这样,在碰到野兽时他会打杀,在碰到挡他路的强盗时,他当然也不会有什么菩提心。所以,在那六个分别代表“眼耳鼻舌身意(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的“贼”出现后,他很高兴地把他们全部消灭。而一直受到佛教教化的唐僧当然不能理解这种行为,更何况这些行为是他的徒弟,也就是一个被他救出苦海的下属做的,自以为尊长的唐僧自然毫不客气地数落起了孙悟空。而一向自我惯了的美猴王从来就没有忍受过别人的数落,当然也就不会忍受这时唐僧的数落,他的反应就是想都没想离开唐僧。本来他想回到花果山,可不自觉拐进了东海龙宫。这时的他离开是赌气而不是真的想离开,所以当龙王问他是不是想“重整洞府”时,他回答说:“我也有此心性,只是又做了和尚了。”也就是说,这时的他已经在内心认定自己是一个和尚了。这样才在龙王让他看了有关张良的“圯桥三进履”的图并讲了那个故事后,他沉吟半晌,说道:“老孙还去保他就是了。”他一回去就好奇地穿上了观世音菩萨特意为他准备的衣服,结果也就很自然地自己戴上了紧箍(现实中我们的各种约束都是自己定下的,别人能加给的很少)。而当他明白这个唠唠叨叨的和尚可以通过紧箍随意控制自己时,他天性中的自由就重新开始反抗。几次反抗失败后,他也就逐渐约束了自己的心性,也表示已经从内心深处彻底地承认了自己的新身份——唐僧的徒弟,这才正式保护着唐僧开始了艰难的取经路。
   他的第二次离开是完全被动的。这次的离开是《西游记》里非常精彩的故事之一,这故事本身确实也有好多需要我们思考的内容。
   这次离开的故事由于动画片《三打白骨精》而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传遍大江南北。孙悟空是火眼金睛,所以任何妖魔鬼怪,在他认真地审视之下都会现出原形。可其它的师徒三人却不过是肉眼凡胎,他们没有这个能力。同时作为二师兄的猪八戒,已经开始对孙悟空啥事都做决定有所不满,内心深处应该也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我出的力比孙悟空多,路上一直在挑担子,碰到妖精还要和孙悟空一起去打。尽管我的能力可能比孙悟空弱,可贡献一点都不比他少,甚至比他大,凭什么所有的功劳全都归了孙悟空。更何况,那孙猴子还一次次地作弄我。所以他就找一切能够寻找的机会,想取代孙悟空。采用的方式就是利用唐僧这个团队领导的肉眼凡胎以及他死死坚持着的佛教教义(最要命就是这肉眼凡胎,也就是说没有什么能力时还要死守教条。在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事发生,结果团队里最有能力的人被除掉,团队本身从此一蹶不振),采用的手段是挑拨离间。书中在第三次孙悟空彻底打死白骨夫人后,这么写道:
   唐僧正要念咒,行者急到马前,叫道:“师父,莫念!莫念!你且来看看他的模样。”却是一堆粉骷髅在那里。唐僧大惊道:“悟空,这个人才死了,怎么就化作一堆骷髅?”行者道:“他是个潜灵作怪的僵尸,在此迷人败本,被我打杀,他就现了本相。他那脊梁上有一行字,叫做白骨夫人。”唐僧闻说,倒也信了,怎禁那八戒旁边唆嘴道:“师父,他的手重棍凶,把人打死,只怕你念那话儿,故意变化这个模样,掩你的眼目哩!”
   这样,他的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彻底断送了孙悟空留下来的机会。从这可以看出,我们一直认为的蠢笨的二师兄其实一点都不蠢,他善于抓住机会也会很好地利用机会。
   作为读者,无论我们是读书还是看电影,由于我们事先都知道这三个人都是白骨夫人变化而来,所以我们都觉得这里猪八戒的行为很恶劣而唐僧的做法很可恶。可我们想过没有同样是取经人团队的成员、被孙悟空称为“好人”的沙和尚,在整个过程中的表现。在这次事件中,他什么话也没说。难道他也是一个坏蛋?我们常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指的就是当你处在事件中,而你又不可能像读文章或者写文章(传统的作者是上帝般的存在)一样,什么都清楚时,你会怎么想?首先,我们说孙悟空有没有让别人看不清楚本质的能力?答案自然是当然有;其次,他为了逃避惩罚会不会这样做?答案也是可能会。所以,老实巴交的沙和尚也在怀疑,这样他就没有说话。至于我们觉得偏听偏信、可恶之极的唐僧呢?听听他接下来说的话中至为关键的那句吧:“出家人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非常优美的汉语表达,可以作为佳句背诵。而这么优美的一句话表达的意思就是即便是在潜意识中都应该存个善念,这样就会在所有的行动里体现出这种善念来,这才能做一个出家人。而孙悟空当时的做法却明显地与他的这个观念相冲突,所以“老和尚”这才决绝地做出了和他断绝师徒关系的行为。而这时的孙悟空其实已经是死心塌地的想保唐僧去西天取经了,所以忠而见弃,他是很伤心的。书中写的也很抒情:
   你看他忍气别了师父,纵筋斗云,径回花果山水帘洞去了。独自个凄凄惨惨,忽闻得水声聒耳,大圣在那半空里看时,原来是东洋大海潮发的声响。一见了,又想起唐僧,止不住腮边泪坠,停云住步,良久方去。
   当然了,这次的离开从现代意义上来说,是孙悟空觉得自己可以决定整个团队的命运,而唐僧和猪八戒甚至沙和尚都不赞同,特别是猪八戒甚至觉得他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他做的一切自己也可以做甚至可能做得更好。这种想法当然是很普遍的一种大众心态:当我们没有亲自做过一件事时,我们都会觉得正在做那件事的人做得怎么那么差劲,实在都让你看不下去,要是自己去做一定会比他强多少倍。这种心态文雅一些说就是:事非经过不知难;粗俗一些说就是:站着说话不嫌腰疼。而从唐僧的角度来看,取经确实重要,但取经的过程中坚持怎么样一个原则却更重要。他可不是一个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把自己坚持的道德底线都不要的人。
   这个故事中,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几乎所有的读者包括我自己,在读这回故事时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相信孙悟空的“火眼金睛”,相信尽管自己看到的是一对老夫妻和一个如花似玉的闺女,可这三个人一定就是“妖精”变的。原因很简单,那双“火眼金睛”看到的是妖精。这种把自己对事情的判断完全缴给别人的做法,对吗?这种把希望寄托在个别“英雄人物超强能力”的大众心理,是不是在我们当中明着或者暗着在流行?至少,在读《西游记》时,我们是有这种心理的。而这种心理该不该抛弃,怎么抛弃,应该是正在走向新时代的我们好好思考的一个课题?诗人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里的唐僧、猪八戒他们不就是用自己的眼睛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吗?我们怎么反而会讨厌他们?原因当然也很简单,书中的那三个人确实是妖精变的。
   孙悟空的第三次被逐,我的感觉其实是最不应该的。要是小说中的人与事也要符合一定的逻辑,那按照应该有的逻辑,在唐僧、孙悟空、猪八戒他们之间的关系发展到书中的那个阶段,这孙悟空第三次的被赶走是不应该发生的。而它却发生了,那就只有一个原因,接下来有一个故事,必须要孙悟空含恨离开才能发生。这个故事就是真假美猴王。那么这次的被逐,就不是故事中人物相互关系发展的需要,而是作者为了把后面的故事讲出来,不得不设计这么一个情节。下面我们来看看这最后一次的离开。
   这事发生在第五十六回。是说孙悟空把唐僧从琵琶洞救出后,由于开玩笑,孙悟空让白龙马跑了起来。结果唐僧骑马跑到了前面(读到这个情节,我是比较奇怪能腾云驾雾的三个徒弟怎么还不如马快),结果遇到了强盗,“老和尚”好说歹说,强盗们就是一个没钱什么也不用说的架势。“老和尚”没办法,为了保命只好说他有钱,但钱在后面徒弟的包里。结果当然是没有杀他,而是把他吊到了树上。孙悟空赶到,知道了原因,就说钱确实在自己身上,放了唐僧后,他才给他们。强盗就放了唐僧。等唐僧离开后,孙悟空开始和强盗们开各种玩笑,然后打死了两个,剩下的吓得四散而逃。当然接下来就是猪八戒的挑唆,不过,这次“老和尚”是生气了,可也不是太生气(毕竟他当时已经离开,没有亲眼看到;尽管他也让八戒赶过去告诫悟空不要杀人)。可接下来孙悟空的表现就很奇怪,在第二天再次碰到逃走的那个强盗(这些强盗的表现其实也很奇怪,明明知道自己根本不可能在孙悟空那里占到任何便宜,可他们却锲而不舍地来送死)后,他不但没有吝惜热情招待过他们的借宿主人而放过他的儿子,还特意把他的头割下来,带到唐僧跟前让“老和尚”看。这行为很明显就是我一定要找一个借口让你生气并赶走我,你不赶走我都不行,所以唐僧只好赶走了他。关于这一段情节,书中是这么写的:
   行者问那不死带伤的贼人道:“那个是那杨老儿的儿子?”那贼哼哼的告道:“爷爷,那穿黄的是!”行者上前,夺过刀来,把个穿黄的割下头来,血淋淋提在手中,收了铁棒,拽开云步,赶到唐僧马前,提着头道:“师父,这是杨老儿的逆子,被老孙取将首级来也。”三藏见了,大惊失色,慌得跌下马来,骂道:“这泼猢狲唬杀我也!快拿过!快拿过!”八戒上前,将人头一脚踢下路旁,使钉钯筑些土盖了。
   说实话,我不觉得这里孙悟空的行为具有合理性:以前的孙悟空从来也没有这么做过(把死人的头割下来让师父看),更何况当时的他已经知道“老和尚”的底线是什么,却偏偏在这里做这种动作。在经过了前面的那些事后,这一回里猪八戒的言行也不具有合理性:这时的他已经知道孙悟空尽管时不时找他的麻烦,可大师兄能做的自己根本不可能做到,没有这个孙猴子取经根本就不可能。这里唯一合理的地方就是在孙悟空的这些行为发生后,唐僧很决绝地赶走他。
   前两次孙悟空离开唐僧,我相信所有的读者都能原谅,甚至替他抱不平;而第三次他的被赶走,理由是很充足的,在我看来是应该的,完全是他自作自受。但作为孙悟空,我相信他一定会奇怪自己怎么会在那时做那样的事。我甚至觉得,要是孙悟空、猪八戒他们能和读者交流,他们一定都会表达自己的不理解,而觉得让他们做那些事、说那些话自身也是很委屈的。按正常逻辑,他们是绝不会按那种方式去做事的。那么,原因就只有一个了:作者为了让后面的故事发生,必须得把孙悟空赶走。
   我们传统的美学强调自然天成,而这第三次赶走的情节安排人为痕迹太浓,结果弄巧成拙。当然,《西游记》是根据已有的故事加工而成的,通观全书,作者确实也做了一些全局的统筹和安排,比如把各种故事按不同的性质交叉进去,这样读起来就有张有弛。甚至就如孙悟空的这次“被赶走”,其实也是为了引出一个很精彩的故事(真假美猴王),而这个故事要是孙悟空在就不可能发生。而这个故事无论如何也不能安排在孙悟空第一次离开后,而第二次被赶走后的故事本身也很精彩,舍弃它当然也不可能,所以才出现了这一次的“弄巧成拙”。当然,有时我会想,能不能让这个故事继续发生,可不一定非要把孙悟空赶走?
   以前看过一则罗丹的逸事,说那个断臂的维纳斯,原来是有完美的胳膊,完美到所有看到的人都说胳膊好,都去忙着看胳膊。结果这个罗丹很坚决地砍掉了那完美的胳膊。理由也很简单:他要表现的是维纳斯而不是她的胳膊。作为一件艺术品,或许局部和整体一直会有矛盾,怎么安排局部以便它能更好地表现整体,应该是所有艺术家们都思考过的问题。我们古代的三部从说唱话本改编过来的长篇中,《水浒》由于一个人一个人写,看不出有什么不好,也说明整体感本身也不强。《西游记》有像孙悟空第三次被逐以及故事情节重复(话本么,都是说书人在一个特定的场合讲这个故事,又在另一个场合讲那个故事,但在哪讲都只是讲一个而不是全本,所以听起来就不会觉得重复;而把它们组合成一个整体却不做大幅的修改就有了这个问题)等等的败笔。而《三国演义》从整体上看是彻底地失败:组成它的那些短篇文章故事性很强,也非常精彩,各种人物刻画都可以说到了极致。可把它们整合成一个整体,并且这个整体的结果要和历史本身相一致,那些精彩的人物刻画就不再能让人信服,而是感觉被骗了。
  

共 517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在中国四大名著中,《西游记》是一部老少皆宜阅读的作品。少年人在其中读到了“趣”,老年人在其中读到了某些感悟。一本好书,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者这篇文详细解析了孙悟空认唐僧为师的起因,以及在后来一路同行中三次离开师父的原因。作者既从文章本身的角度去阐述,同时也融进了自己的理解。布局工整,语言朴实,条理清晰,中心明确。倾情推荐共赏。【编辑:杨花】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170617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杨花        2017-06-13 10:11:12
  文章详细解析了孙悟空认唐僧为师的起因,以及在后来一路同行中三次离开师父的原因。作者既从文章本身的角度去阐述,同时也融进了自己的理解。
杨花
2 楼        文友:杨花        2017-06-13 10:11:45
  感谢赐稿江南烟雨,期待更多佳作。编按如有不当之处,还请海涵。
杨花
回复2 楼        文友:风之丐        2017-06-14 14:24:43
  谢谢点评,辛苦!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