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云】观潞王陵与比干庙有感(散文)
在河南省北部有一处规模庞大、形制恢宏、雕工精美的陵墓——潞王陵,墓主人是明代潞简王朱翊镠。话说朱翊镠,在精彩绝伦的明代历史中几乎是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标点符号,但他的哥哥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那就是大名鼎鼎的万历皇帝朱翊钧,所以他才可以拥有如此规格的陵寝。
潞王陵位于新乡市北郊13公里处的凤凰山南麓,时人称其为“头枕凤凰山、脚登老龙潭,左手揣着金灯寺,右手托着峙儿山”,正是传说中的风水宝地。
潞简王墓及其次妃赵氏的墓地,占地230余亩,其整体建筑几乎全部采用青石和白石建造,被当地百姓称为“中原石头城”。潞王墓前首,是一座雕工精致的石坊,上刻“潞藩佳城”楷书。由石坊入内是一个长长的神道,两旁排列石人、石兽15对,或立或蹲或卧,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潞王陵建筑形势同北京十三陵中的定陵相仿,其次妃赵氏墓则采用了皇后的制式,二墓营造布局均大大突破了制度等级森严的明王朝陵寝规定。朱翊镠,这个卷帙浩繁的中国历史中毫不起眼的标点符号,以这种方式向后世述说着他曾经的存在。
的确,因为潞王陵的存在,当地流传有很多关于朱翊镠的传说。其中一个是:附近村子有户人家要为儿子娶媳妇。结婚前一天,杀牛宰羊,烧煮炖炒,把一切都准备得停停当当了。婚礼当天,掀开锅盖一看,肉、菜全没了。谁把东西偷走了呢?于是全家出动,找来找去,找到潞王陵前,大家发现神道西边那个牵马小吏嘴上油乎乎的,还残留着肉末呢。这家人气愤地说:“潞王在世时就没干多少好事,你这个牵马的也跟他学!”一边骂着,一边抡起铁锤就砸。结果,牵马小吏的胸前就留下了一个大窟窿。这是传说,那个窟窿现在也已经用水泥补上了,但已足见潞简王朱翊镠在民间的口碑之差。
据《明史》记载,潞王在藩二十六年虽有大量的俸禄田产享用不完,但他仍旧强占民田。他有十几个妻妾,但他仍强占民女。潞王为非做歹,潞府人也狐假虎威。他们私设公堂,非刑拷禁。当时明朝刑部不断接到举报,潞府恶徒“淫用非法”,至有活钉棺中,曲死,套死,折胫,断脰之刑。这些记述正好正好与民间传说相互印证。
不管是民意,或者是正史,朱翊镠都没有留下多少正面评价。由此看来,当初劳民伤财所建造的这座宏伟的陵寝,并未记载他的丰功伟绩,反倒成其骄奢淫逸的罪证罢了。
如今,潞王陵早已被盗窃一空,陪葬物品不知所踪,墓主人的尸骨也是荡然无存。游客往来间,感慨陵墓的排场之余,多会嘟囔一句:这人活着的时候也没干多少好事啊……言外之意,朱翊镠根本不配享受如此规格的待遇。
从潞王陵出发,向东偏北方向行进不足二十公里,有一座庙,名曰“比干庙”。比干庙因墓而立,庙的后方就是比干墓,这是中国第一座有记载的坟丘式墓葬。
相传,比干是殷纣王的叔叔,是殷商王室重臣,忠君爱国,体恤百姓,敢于直言劝谏,最终被纣王剖心。比干倒地而亡时,天怒地怨,狂风大作,飞沙走石,覆盖了比干的尸体,形成了一个沙丘,那就是天葬的比干墓。
周武王灭商后,率领大臣专门到比干墓封土祭典,谥比干为忠臣,并亲笔题了墓志铭,表达敬仰。至北魏,孝文帝因感念比干忠心而建庙。
比干庙布局规整,建筑巍峨,古朴典雅,比干墓四周古柏林立,苍劲挺拔,墓前竖有一块墓碑,上面刻着“殷比干莫”(莫与墓为通假字)四个大字,相传为孔子挥剑所刻,被世人尊为“天下第一碑”,碑上有乾隆皇帝的背书:宣圣真笔。
除“天下第一碑”外,比干庙还保存有大量碑碣石刻,如北魏孝文帝的《吊殷比干墓文》碑、唐太宗的《赠太师比干诏》碑、清乾隆御书的《过殷太师墓有作》碑等等,风格端庄严谨,笔画挺匀刚健,言辞恭敬有礼,均为时人为悼念比干所立。
因为做人正直纯良、不偏不倚,再加上“财帛无心,有德斯昌”,比干被后世尊为文财神。现如今,每年到比干庙凭吊、祭拜、祈愿的人群络绎不绝。
比干庙位于河南省卫辉市,这里正是潞王朱翊镠就藩的地方。比干墓成于商朝,比干庙始建于北魏,两个时间点均在朱翊镠就藩之前。据史料记载,潞王在卫辉就藩二十六年,期间从未回过京城。二十六年间,对于自己所辖土地上的历史名人墓葬和庙宇,朱翊镠不可能不知道,或许他也曾在某个云淡风轻的日子,带上几个随从,策马扬鞭来到比干庙前,观览或者凭吊,面对那简陋的墓葬和历代的赞誉之词,不知他会作何感想,是感叹生命的短暂,历史的幽深,还是思考如何像比干一样名垂千古?
我们无从知道这位皇亲国戚对于比干其人会作何评价,但是显然他选择了与比干完全不同的为人处事方式,他并不爱民,也无政绩,他贪恋财物,穷侈极奢,生前如此,死后仍是如此。
同样是墓地,一个奢华,一个简朴;一个劳民伤财,一个卷土成丘;一个尸骨无存,一个因墓立庙,这是差距。同样是人,一个私己,一个忠烈;一个骄奢淫逸,一个纯良正直;一个怨声载道,一个万世景仰,这也是差距。
有心栽花花不成,无意插柳柳成荫。人世间很多事情就是这样,愈是刻意追求愈是无法拥有,个人声名的营造也是如此,想要流芳百世,为自己立碑不如修身洁行广布恩德,石碑远不如口碑更有说服力。
从潞王陵到比干庙,穿过历史的重重迷雾,我们可以看见,跨越千年,至今还在闪耀的,是人格力量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