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心灵】登罗子山(散文)

编辑推荐 【心灵】登罗子山(散文)


作者:燃烧的火把 秀才,1725.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240发表时间:2017-06-14 22:06:49
摘要:罗子山为一地方名山。先是道教,后为佛教,近代则为红色圣地。登名山而怀今古,抒情怀而发幽思。

罗子山,大小山峰90座,主峰1378、7米,辖辰溪、溆浦、中方三县。伫立主峰之巅,登高振臂一呼,风声嚯嚯,苍山泱泱,旷野铺绿,田园生辉,是故情满胸腔,更着心旷神怡。
   罗子山之名,源于隋唐之际的道长罗公远的儿子,他曾经隐居此山,潜心修道而名。民间流传,罗本一得道高人,悟道罗翁山。罗翁山又名罗公山,即洪江市的八面山。八面山与罗子山同属雪峰山系,相距百余公里。姑妄猜测,罗道长非平庸之辈,不太像“一朝闻道夕可死”的为悟道而悟道之人。八面山与罗子山,都是雪峰山系中的“天之骄子”,老子所据之山名罗公山,儿子所据之山名罗子山,此中寓意,值得把玩品味。尔后,历几番物换星移,世道变迁,似乎也印证了两山钟灵毓秀,蕴含天机。
   世上事总是山不转水在转,水不转云在转。八面山与推翻大明王朝的李自成隐踪、老死之谜转到一起去了。当地百姓乃至一些专家学者认定,八面山就是李自成的隐踪与葬身地,那里不仅有许多历史遗存,如点将台,演兵场、战场旧址等,民间也有不少有关李自成的奇闻轶事。虽然不成共识,也不获公认,但借助李自成的灵魂,八面山赢得了身价,只要李自成死于何处一天没有揭晓,八面山的神秘感就一天也就不会消失。
   相对于八面山,儿子的罗子山更是不同凡响,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中华民族争为了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前赴后继、流血牺牲的近代岁月里,罗子山是湘西共产党人从事革命斗争的主要依托,巍巍乎山之雄姿,悠悠然山之灵气,哺育了米庆舜、米月娥等革命先烈。辰溪陈策等共产党人创建、领导的“湘西纵队”,也诞生在罗子山下,战斗在罗子山下。“湘西剿匪”在辰溪打过三仗,“罗子山之战”为三仗之一。罗子山,红色摇篮,革命根据地。尽管罗子山远离井岗山,湘西远离江西,罗子山的瑶乡远离陕北的窑洞,但井岗山的星火,江西、延安的光芒,却一直照耀这块土地。罗子山下的各族儿女,走着与井岗山相同的路,举着与江西、延安相同的旗,走出了罗子山的风采,举起了罗子山的传奇。
   罗氏父子选择在八面山与罗子山上修行悟道,既源于出家人的本能,更源于道学“无为而治”的本义,但父子俩终归因山之名而得以长存于世。“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罗氏父子既是仁者,也是智者,因为除了山的崇高,还有河的绵长,千里沅江就在八面山与罗子山脚下奔腾不息,流淌经年。
   年轻的罗道长把视之无形、听之无声、觅之无踪,却又无时无处不在的“道”带到了罗子山上,标志着罗子山从自然状态走上了开化的进程,即进入文明。从这一天开始,罗子山以另一种姿态屹立于天地之间,屹立于辰溪、溆浦、中方三县的交汇点上,阅尽三县古往今来,纵览千年世事沉浮。
   “道”是信仰,更是文化。但早在魏晋时期,江南已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了,山山水水,佛光普照。而到了大唐王朝,李渊父子仍然奉“道”为国教,因为道教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名李聃,李氏父子不能数典忘祖。但是,李唐王朝政治开明,既尊道也容佛。罗氏父子系道家信徒。想当初,罗子山主峰顶上道徒出没,道观肃然,虽然今天已为佛所居,并且是经政府批准的合法佛教重地,罗峰寺每年都会遵照佛教仪规,举行盛大的朝山拜佛,2011年还被政府授予先进宗教场所。但这一切,改变不了是“道”首先登上罗子山的历史事实。道的淡出与佛的昌兴,符合佛与道的生存传播规律。
   佛传入中国,就开始了中国化的进程,与儒、道握手言欢。年轻的罗道长带上罗子山的是道教文化,他去后却来了佛教,而且还后来者居上,道观成了寺庙,这恰恰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学核心价值理论——“无为而治”相吻合。就佛、道而言,佛提倡普渡众生,面向天下之人;道主张“无为而治”,面向少数精英。佛的受众面比道更加广泛,换成今天的话,那就是说佛更有群众性、普世性。但道也罢了,佛也罢了,当初的罗氏道长也好,后来的佛门弟子也好,他们都是把罗子山由蛮荒引向开化,引向文明的,这就足以让罗子山下的三县儿女满怀敬意,包括无神论的我,自然也在其中。
   佛、道都属于宗教。宗教是文化,是信仰。宗教从哲学高度为人立规定矩,教化人,这是宗教的魅力所在,也是宗教能够成为人的信仰的关键所在。文化与信仰,从来就是崇高的,圣洁的,人只能仰视,不能俯视。山以人为峰,海以天作岸。人以什么为峰?人以文化信仰为峰。年轻道长上罗子山上悟道,佛门弟子罗子山上参禅,宗教文化弥漫开来,直到今天,依然满山氤氲。罗子山,文化之山,信仰之山!
   名山不一定是大山高山。名山与海拔、体积没有必然联系。喜玛拉雅山高得无山可及,但名气远不如黄山、泰山、太行山,更不如江西的井岗山、延安的宝塔山。名山是由名人造就的,是由重大事件造就的,名人与事件构成山的故事,山的品位,给山铸就灵魂,名山之名,由此而来。罗子山之名,既源于罗道长隐山悟道和佛门弟子打坐参禅,更源于人世风云际会。当这些都上升为文化时,名山也就随之诞生了。
   上个世纪前半期,一个英雄辈出、中原逐鹿的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先有“雪峰部队”“湘西纵队”先后诞生、战斗在罗子山下,后有“湘西剿匪”在罗子山下摧枯拉朽,这两件事是罗子山最为流光溢彩的篇章。尤其是“湘西纵队”的诞生与壮大,把罗子山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由地理概念的大山高山,转变为历史丰碑,向上是它不改的姿态,鲜红是它不变的颜色。大湘西,当年各种各样的地方武装难计其数,或举长茅,挥大刀,或操长枪,架短炮,占一山而称大王,踞一地而号霸主,既有打富济贫、替天行道的,也有杀人越货、偷鸡摸狗、凌辱百姓的。惟有罗子山孕育了一支红色武装,为湘西的解放与剿匪的胜利,写下了辉煌一页。罗子山,革命的山,红色的山,英雄的山!
   第一次走近罗子山。越溪涧,跨沟壑,攀野藤,扯树枝,手脚并用,登上罗峰之巅。峰顶的地面上,古人埋了一块像罗盘的小石碑,人踩在上面,实打实的一脚踏三县,双目观三邑。从隋唐之际年轻的罗道长上山悟道开始,到我这只脚踏在这块石碑上,岁月轮回了一千多年,人世历了无数度这变迁,而不变的永远是青山。罗子山,不老的山。
   山下,酷热的夏天还在纠缠不休,而山上已是秋雨霏霏,秋风潇瑟。被雨打湿的风,紧一阵慢一阵地吹,透着一丝深秋的寒意。站在罗峰寺的大门外,目睹班驳的高墙和香炉里的一缕青烟,远眺山下的田园乡村和平静的罗子山水库,还有那条养育了罗子山、养育了大湘西的千里沅江,既在一望之中,也在一望之外;既一步之遥,又远不可及。红尘世俗与佛门净土,人间烟火与仙风道骨,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却不在同一种意境里。
   “直上白云第几重,纷纷晓露(?)孤松。自知不是神仙侣,空坐罗公九十峰。”清初,辰溪才子米元倜登罗子山作七绝,流露出一丝人生况味。老先生可能怀才不遇,故有“自知不是神仙吕,空坐罗公九十峰”的抑郁情怀。老先生是否迂了点。宋人林和靖居西湖孤山,梅妻鹤子,“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不是也留下了千古美谈吗。今人更加豁达,直言“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
   罗子山,永远的山。

共 284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登罗子山》一篇集抒情与叙事与一体的游记散文。作者运用流畅的文笔首先给我们带来的不是风景,而是罗子山的地理位置和它的名称来历。接着作者又用稳健的笔触叙述了罗子山虽然不高却有着雄浑的历史的渊源,已经它的文化变迁,更倾情泼墨了它那浸染红色革命的底蕴,在文章的结尾作者才用抒情的笔调,言简意赅的介绍了罗子山的景色和特有的风韵。游记散文能够充满如此之情、如此广博的知识,堪称佳作,推荐共赏!【雨春】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雨春        2017-06-14 22:07:56
  问候火把:创作愉快!
走别人踩过的路肯定是一条非原创的路,所以地铁成了现代城市的毕由之路!
2 楼        文友:雨春        2017-06-14 22:10:54
  笔墨遒劲、行文流畅、充满情感的作品,彰显着作者非凡的笔力和老道的创作手法!
走别人踩过的路肯定是一条非原创的路,所以地铁成了现代城市的毕由之路!
3 楼        文友:雨春        2017-06-14 22:11:58
  感谢赐稿心灵之约,期待更多精彩再现!
走别人踩过的路肯定是一条非原创的路,所以地铁成了现代城市的毕由之路!
4 楼        文友:木石语        2017-06-14 22:16:13
  一篇携带罗子山千年风韵的游记散文,笔墨干净利落,充满情感,值得品茗的佳作!
回复4 楼        文友:燃烧的火把        2017-06-18 14:36:57
  谢谢木石兄的赞觉。向你学习。
5 楼        文友:冰蓝水晶        2017-06-14 22:24:04
  精彩的文笔,让我们身临其境的同时也来了一次免单游,哈哈,谢谢分享!
我愿为莲,淡然的行走于水云间,不惧红尘烟雨,不羡繁华三千,看千帆过尽,仍心素如简
回复5 楼        文友:燃烧的火把        2017-06-18 14:37:54
  谢谢你。共免。
6 楼        文友:文字煮茶        2017-06-14 22:27:49
  不愧是心灵之约的老笔杆子,文笔妙曼,行文流畅,更彰显了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拜读!
回复6 楼        文友:燃烧的火把        2017-06-18 14:38:41
  谢谢你。共免。
7 楼        文友:余数        2017-06-14 22:30:57
  宝刀不老的作品!叩见老友!
回复7 楼        文友:燃烧的火把        2017-06-18 14:39:36
  友情如故。谢谢你。
8 楼        文友:风在飞扬        2017-06-14 22:34:02
  曾经多次去过罗子山,却没有得到如此神韵的底蕴,汗颜!谢谢作者的分享!
回复8 楼        文友:燃烧的火把        2017-06-18 14:40:31
  嗬,原来还是老乡呀!谢谢你。共免。
9 楼        文友:海之韵        2017-06-14 22:37:00
  刚刚忙完就见佳作,拜读!
回复9 楼        文友:燃烧的火把        2017-06-18 14:41:54
  谢谢。
10 楼        文友:湖畔书生        2017-06-14 22:40:04
  笔墨苍劲、作风老道的作品,不得不驻足流连!
回复10 楼        文友:燃烧的火把        2017-06-18 14:42:18
  谢谢你。
共 14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