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五月,一场完美的花见(随笔)
天台山海拔千米,峰峦郁盘,泉瀑飞泻,棋树芬芳,药草遍被,景美物丰。古人云,中峰华顶圆觉道场,端然生莲台,最是禅意。然,沐我心者,乃是华顶主峰夏之主角,云锦杜鹃。
翠微千峰,鹃花带血依云开。
一树千花,花色缤纷。紫红,嫩粉,粉白,鲜红,深红,姹紫嫣红;万花团生,一朵紧着一朵,一团簇着另一团,锦簇花团,团簇成家。她们以势不可挡之力,绵延几百亩,占摄了华顶国家森林公园之冠,也蒸腾了古今拜访者的热血。
凝眸远望,花在云中开,云在花中绕,遥相呼应。轻融融的光,逗留在棋树、花叶与藤蔓之间,栖落在地衣、溪瀑、峰峦、叠嶂之中,匀抹出忽明忽暗的晕圈。那燃烧的花团,那扶疏的绿叶,那如铁的古干,那如钩的虬枝……俯仰间,皆是诗情。吐息时,皆是画意。
较之于遂昌灿若红霞的“火海”,箬寮猴头杜鹃华盖如云的“海底森林”,天台山的树更古,花更盛,面更广,别姿妖娆。文友神秘地说,棋树默开,鹃花竞放,上下2000年!只要屏息,敛气,你就可以呼吸长生不老的生命蜜汁,心动神驰。
隐于繁花丛中,私与花朵密晤,别有一番亲亲可人的情愫。我固执地相信,每一棵杜鹃树,都是怀胎十月的母亲,而每一朵杜鹃花,都是胎生的女儿。在炽情五月的花海里,色姿各异的精灵,蕊靠着蕊,瓣贴着瓣,簇簇生长,共燃花季。于华顶的溪烟岚雾中,受粉,萌生,芳菲,凋零,他们以生命的孕育共享一段亲情,用激情的燃烧演绎一曲不老的神话。
谁解花语,谁就是最美的花仙子!
一众心有意会的诗友,也轻悄悄地贴了上去。
国清寺,安谧静幽。一面老墙,呈示着墨迹斑驳的行书问对录——
寒山问:“世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数场问对,净观“人我是非”,拨引“姻亲善缘”,两大诗僧,不但化身苏州寒山寺主持,还修习“悟地长生理,日月为邻伴”的圆觉,修成乐和合二仙欢喜神。
一场圆觉,一卷禅诗,一生行持,就仙化了一代自流天下的诗僧?
涕唾在面上,随它自干了。以“自然之风”或者一笑而过,化解恩怨情仇?
羞辱扫面,利欲挠心,俗世普众又当如何?谁,可能持守“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的偈语,可能做到安之若泰,不争不斗,且忍,且退,且迎,且隐。
晨钟暮鼓中,那一株灌顶大师手栽的隋梅,安聆问对录,启悟禅机。林木摇曳,隋梅“古而不枯,老而不朽”的风骨,不恰是“草木砖石,也有佛性”的精神写照。月白风轻,她的慧业,不也直接印证了“无情有性”的种性。
国清寺,太白读书堂,王羲之墨池,氤氲着佛宗道源,绰约着时光的面影,自然的禅意。
谁以布道的仪式,一而再地向着浙中东部跋涉,用脚步丈量着祖国山水,走进了天台山的山色泉声?
刘阮仙踪,秘藏着多少心未沧海的爱之传奇?
司马悔桥上,一骑绝尘过,名重一时的司马承桢。何以隐身袅袅梵音,终不复出?
赤石屏列如城。怎奈一座赤城塔,就驯养了南朝梁王妃的倩影?
佛花、佛茶、佛寺、与佛宗、道源互为映证的斯景,斯境,斯情,斯意,由兴而发的感性体验、化为神性格物的行径照明。
一方桃源,催生了文人骚客的诗情画意。
1500年前,博学善文的孙绰,以词旨清新的《天台山赋》记之,偶露求仙思想;1000年前,放旷山水的李白,结庐太白读书堂,伴吟《琼台》;400年前,游圣徐霞客,三访天台,殊言奇胜。
名闻遐迩的天台哦!有了东晋孙绰“赤城霞起而建标,瀑布飞流以界道”钟灵毓秀之赤城霞,有了唐代诗人李白“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的仙源佛窟之美誉,也有了清初诗人张联元“最怜红踟蹰,高映碧芙蓉”的“红踟蹰”之别情……
一股神泉,引渡了一波波佛仙僧道,香火兴旺。陈、隋之际的智顗,开创中国佛教第一宗派天台宗,提出“一念三千”观,以空想、假名、中道三事相即之意,创立空、假、中“三谛圆融”、“止”、“观”并重的修行方法。唐贞元年间,日本高僧最澄奔赴国清寺求法,归国后创建了日本天台宗,遥尊中国天台为佛教祖庭。
三圣殿里,独笔“鹅”字石碑,半真半补,丰神俊逸;三贤殿中,唐代三诗僧(寒山、拾得、丰干),造像逼真……景观,人文,仙风,道骨,便也有了源源不断流的朝圣者。
佛宗道源的岁月哦,在弥山药草的彳亍中返青,在《游天台山日记》的墨迹中葱茏,在中外香客朝圣的香火中缭绕,在古今诗友的平仄里熠熠生辉。
春和景明,又一群文友,印着霞客的足迹,行进在文人骚客的唐诗之路上,赏花树,访飞瀑,观珍禽,听经文……
佛天雨露的天台,一相遇,就明心见性。
我们畅游其间,思无羁,心无尘,宠辱皆忘,潜入一片天清地明的空灵世界。
乏了,择一草甸,席地而坐。渴了,就一茶庐,饮几口山泉,或点一杯云雾茶,慢啜细品,一任思绪漫漶,起心动念,绘制一幅桃源诗宴之画卷。
在完美的花见中,与华顶讲寺旁的一朵杜鹃,掩语佛理,与国清寺前的一树梅,涵香禅机。万物之灵的我们,终身逌然,不知荣辱之在彼,也在我也。
于万千精灵的纷飞中,我窥见了一个自然花季的轮回;我也分明窥见了力争上游的人生,如何生态修行,维和万物,生生不息。
还望香茉莉,多多互动,共同提高。
抱抱乖乖,辛苦啦
落笔中攫取天台山的千岩万壑、重峦复嶂、山川锦绣、古今文化、人文因子,随心所欲地谋篇布局,抒发个体的亲身感受,有官止神行、雕琢感悟之象。
行文的蛛丝马迹中,丝不粗,迹不密,可谓文短意丰。

谢谢,以后行文会注意。
——读雁子随笔《五月,一场完美的花见》有感
凝眸远望,花在云中开,云在花中绕,遥相呼应。
轻融融的光,逗留在棋树、花叶与藤蔓之间,栖落在地衣、溪瀑、峰峦、叠嶂之中,匀抹出忽明忽暗的晕圈。
那燃烧的花团,那扶疏的绿叶,那如铁的古干,那如钩的虬枝......
俯仰间,皆是诗情。
吐息时,皆是画意。
作者五月前往天台山主峰赏景,比喻是与一簇簇花朵,美丽的相见。首先这题目就含有诗意。读下去,又是句句诗意,作者写道:
隐于繁花丛中,私与花朵密晤,别有一番亲亲可人的情愫。
每一棵杜鹃树,都是怀胎十月的母亲;
每一朵杜鹃花,都是胎生的女儿。
在炽情五月的花海里,色姿各异的精灵,蕊靠着蕊,瓣贴着瓣,簇簇生长,共燃花季。
作者,这一趟与花海的相遇,写得如此生动多情。可谓:景绝而情不绝。
人世间知音难觅,人情淡薄,而大自然的一切是如此多情,如此真情,花朵更是大自然的精灵。
于万千精灵的纷飞中,我窥见了一个自然花季的轮回;我也分明窥见了力争上游的人生,如何生态修行,维和万物,生生不息。
这里作者与花朵互为知音,互诉衷肠,这真是一场完美的花见,这真是一场高品质的精神享受。
阅读,欣赏。
向雁子老师学习。
看到你的美文,我不敢再写文章了!
你的文,很有意思。
一言一行、一步一景,流畅细腻的文笔,信手拈来的典故观点,让人敬佩。字里行间,满满都是——禅意
牛牛雁,燕子姐,顿悟了,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