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走在三峡
杜甫千古名篇《登高》中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孟夏之日,我只看到了无边森林郁葱葱,看到了“不尽长江滚滚来”,好奇的是李白也写了“两岸猿声啼不住”,郦道元写了“猿鸣三声泪沾裳”,我独没有听见一声猿叫,莫不是今非昔比?在龙进溪的峡谷里。我看到了一群群的猴子,有些在树丛里揪着树枝荡秋千,有的追逐嬉戏,大胆的还坐在溪边的栏杆上,吃着人们送给的食物,人和野生动物的少有的和谐相处,使世外桃源的名实相符。
最有趣的土家族迎娶嫁女的民俗表演,让山川增色,大地生辉。路途之中,就听小导游介绍,土家族的幺妹,从小就学习的技能就是哭,尤其是姑娘出嫁时,必须哭的天昏地暗,哭的痛彻心扉,哭的死去活来,这样的幺妹嫁到男方,婆家才喜欢,也才能够支撑门庭。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风俗,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喜好。缘由为何不甚清楚,但就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习俗,必须的不折不扣的执行。
吊脚楼前,溪水潺潺,屋后青山摇翠,绿树成荫。二楼的一位红衣幺妹长达成人,正在思春……表演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开始,先是土家族的类似“族长”的男士,介绍了嫁女的规则。打扮时髦的媒婆花枝招展的走出来,摇着蒲扇,惦着长烟袋。看来自古以来,为了成就男女之好事,媒婆这个职业还挺吃香,吃了男方喝女方,拉纤做媒成人之美。
青春靓丽的土家幺妹,在二楼仔细打量楼下的小伙子,东指指西看看,引起人群的嗷嗷乱叫,男的都在期望绣球到手,欢喜成婚。而像我们这些老男人们,自觉的离得远远的,以防被误中绣球。抢到绣球的小伙子,被引到楼上,换上新郎的服装。一会儿迎娶开始,唢呐嘀嘀,大红的轿子,蒙着红盖头的新娘,笑容可掬的新郎,一片热闹,一片欢喜,年轻的见识了婚礼过程,年老的重新过一把瘾,找回失去的青春,其乐融融。
入洞房,新婚男女在朦胧的灯光下,有一个接吻的动作,充满了浪漫和温馨。
龙进溪,让人走回到土家人的生活当中,如梦如幻,如诗如画!
五
李白诗中写到:“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大概写的就是这个地方,江水一到南津关,就一改桀骜不驯的样子,变得温顺起来。这里是进入峡江的要塞。
石牌我是知道的。前段时间看一个电视剧,名字忘了,是在石牌这个地方,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惨烈战斗。
时至今日,当我仰望这一块立于长江边上高大、独立的石牌时,我还是被震撼了,是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是被石牌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巍然屹立、不屈不挠精神所感动。
据《东湖县志》载:江南有巨石横六七十丈,如牌筏,故名石令牌,石牌地名即由此而来。石令牌高32米,顶部宽12米,底部宽13米,厚约4米,重达4300余吨,雄伟壮观,气势非凡。
石牌和日军占领的宜昌城,只有区区30公里的距离,但这30公里,却是日军不可逾越的天堑,是日军走向衰败的开始。这里地势险要,依山傍水,无论是长江天险,还是西陵峡口的险峻山脉,都成了日军的梦魇。中国的十五万军队和日本的十万军队,在狭长的战线上进行了殊死搏斗,如果一旦攻破这里,重庆陪都就会无险可守。国军斯役,打出了军威国威,打出了中华民族的气度。这次战役称为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对中国抗日战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役之后,日军江河之下。
胡琏将军战前表示“成功无把握,成仁有决心。”他在战前也写了两封信,分别给他的妻子和父亲,信中语“军人以死报国,原属本分”“人生百年,终有一死”“然成功成仁之外,并无他途”。
这一点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誓为变法流血的谭嗣同相似,和林觉民起义前夕写给妻子和父亲的做法相似。正是他们舍生取义、义薄云天的豪情,才竖起了像石牌那样中国的伟岸。
日不落帝国在西(夕)陵峡(下)这个地方遭遇惨败,是否也预示着夕阳西下呢?
世界上的瑰丽奇观,往往在于险远,更在于上苍有一种冥冥的力量。我所在的河南南阳,有一个地方叫西峡口,国民党军队和妄图打通湖北到西安的通道日寇,进行了一场激烈战斗。我抗日军民最终赢得胜利,那是日军在中国的最后一役,直到日本宣布投降后2天还在战斗。(见拙作《风雨马鞍桥》)日本的太阳旗,到了西峡(夕下)岂有不落之理。
向抗日的老兵致敬,向把热血献给中国抗日战争的烈士们默哀!
滚滚长江,巍巍三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周瑜诸葛亮火烧赤壁,是英雄豪杰;胡琏等抗日官兵,也是英雄豪杰。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六
巴王寨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城堡,完全是用石头和木材建起来的,依山傍水,前面是滔滔的江水,依靠险峻的大山,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要。
巴王寨的寨墙多是大石块和石条堆砌起来,依照地势,里面建有不同建筑,更有原始的油坊等关乎民生的作坊,茶马古道商业街,独具匠心的还建有水塘,睡莲正在上面漂浮,可见古人也知道水是园林的魂,虽然面对着偌大的一池江水。这里吃喝玩乐的东西都具备,俨然是一座“麻雀虽下五脏俱全”的城市,古朴庄严,有着原汁原味的原生态之美。
当我走进巴王寨时,一组反映巴人生活的舞蹈表演正在进行,穿着兽皮的服装自然是男的狂野,女的柔媚,音乐是高亢响亮,时而低沉舒缓,时而轻柔缠绵,分别表现狩猎、劳动、聚会和爱情相会的场景,游客看的如醉如痴,我也立在后面的石凳上,目不转睛,生怕漏掉了什么。
在巴王寨有两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充分展现了巴风楚韵的久远魅力。
先说女书,沿着广场上去,就是女书苑。四面的墙壁上,挂满了女书的作品,看上去,都是菱形的线条,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女书,象蚂蚁腿,蚊子脚,我感觉更像年轻女子的身材婀娜多姿,风情无限。
文字是一个民族心灵的秘史。文字可分为表音、表义和表音义,人类文字起源于象形文字和腓尼基文字,中国古代的甲骨文就是象形文字。
女书据说起源于唐朝,在湖南江永县一代,1931年才有文字记载,是人类历史上唯一的女性文字,罕见的记号音节文字。由于仅限于妇女中流传,多是通过老传少、母传女、或有亲密的姊妹教习,通过口授、唱堂会等方式,女子死后她的女书作品往往作为陪葬品,埋入了坟墓,所以目前民间遗存很少。
独具慧眼的三峡人家把独一无二的女书引入景区,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扩大了女书影响,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古老奇特的艺术。
关于女书一段艺术表演,以一位姥姥自述的口吻大致解说了女书的产生、流传过程和背景,但和表演似乎风马牛不相及,有些含混晦涩,让人一头雾水。也许和女书特定的情感相似。
在中国男权主义盛行的上千年里,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影响,女子一般不可能读书识字,但阻隔不了女性的蕙质兰心,乖巧的女子缝制的衣物、被服,往往绣上“喜”“福”来表达美好的愿望。
我们老家有一位妇女,按辈分应该叫大娘的,据说斗大的字一个不识,但会写会画彩绘的鸟书,栩栩如生,生动逼真。许多家里买去,挂在堂屋神龛之上,满屋生辉。这不知道算不算女书的一种。
当然,我更愿相信,女书是女性反抗社会的真实再现。
在茶马古道行走,一种“嘈嘈切切错杂弹”丝弦之声飘然而来,循声而去,四位艺人,正在演唱“长阳南曲”,幽雅的琴弦声、飘扬的歌声,有一种不可言说的美。长阳南曲亦称“丝弦”,是鄂西地方小曲中较古老的曲种之一,约有二百多年历史。由于对戏曲的无知,更不能了解长阳南曲的一二,感觉很像南阳地区流行的鼓儿哼,或者三弦书,鼓儿哼是有说又唱,三弦书主要以唱为主,多是一人完成。长阳南曲,却是四人,有独唱、对唱和合唱,表现形式更加完美。
更加仔细的闭目欣赏,确实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美,沙哑瓷实的声音,带着一股远古的沧桑,合着一江夏水,飘散飞扬,仿佛有一种愁绪在心中蔓延开来……
即将结束旅程的时候,天降大雨,使长江变得更加空濛苍茫,在茫茫的雨雾中,离开了美丽的三峡。行文结束,我想起了宋之仪的一首词,大家耳熟能详的“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我觉得对三峡来讲,我们是共饮长江水,如果三峡算是长江尾的话,我居住的是汉江——白河——沙河头,日日思君今终见,共了相思意。
写于2017年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