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恨血千年土中碧

编辑推荐 恨血千年土中碧


作者:云飞泉跃 布衣,492.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120发表时间:2017-06-17 08:16:05

一直没把《师说》中“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中的苌弘与杂剧《窦娥冤》中“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中的苌弘当作一个人。一个精通乐理的乐师,一个无辜臣子,似乎是各不相干的。
   把他们联系起来,是从“化碧”的疑问开始的。初读教材里“苌弘化碧”典故时,有几种说法似乎不合常理。比如一种说法,讲到苌弘死的时候,有人慕名收集他的血液藏在家里,三年后这些干血块全都化为碧玉。难道古人还有收集血液的嗜好?会不会太血腥、太变态了呢?另一种说法,又说苌弘死了三年,有人掘坟,发现只有一块玉,有的说还有一块心形石,所以碧血丹心一词就从这儿来的。人都死了,干嘛还要掘墓?于是带着疑问,试图梳理这些莫名其妙的叙述间的关系。
   因为带着猎奇的心态,一开始就没打算读他的生平,而是先搜索各方对于苌弘之死的描述。
   苌弘之死,又有两种说法。一种自杀,一种他杀(或追杀)。自杀又分两种,一种说受人挑拨,本应赐死,后来朝臣求情,放逐时,迫于被追杀,自刎了却残生。一种说,没想到一片忠心被误解,到达蜀地后不久,便自杀了。不过死的方式倒很类似,都是“刳肠”,就是开膛破肚。若是他杀,似乎这种方式可能;若是自杀,岂不是变成了日本武士式的“剖腹”了吗?真是一问未解,一问又生。而找着找着,那个乐师和臣子的形象竟合二为一了。
   作为乐师,他与孔子的生平有交集。苌弘对音乐、诗歌、舞蹈等极为精通,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孔子周游列国,来到周国,问了老子关于礼制与乐理的问题,老子推荐他向苌弘请教韶乐和武乐的异同,于是有了后世关于韶乐尽善尽美的专业评论。孔子与苌弘的会面,史称“访弘问乐”。苌弘博学而且悉心施教,使得他们师生情谊成为千古流芳的佳话。孔子“六艺”理论中的“乐以发和”思想即源于苌弘的乐学理论。也因此在苌弘的故乡四川内江市资中县中供奉的孔子像与别处的坐像不同,是“躬身而立”的,而那个形象早在中学课本里就有,但从来也没想到会有这么个原因在里面。
   作为古代资深乐人,他的惨死必然引起人们深深的惋惜,“《广陵散》于今绝矣”的呼喊,便是这种命运的重蹈。就生命长度而言,他也算得高寿了,死的那年近九十岁,老朽之身还未能善终,看来他的生平一定要读一读了。
   苌弘在历史上有两种形象:一种是被枉杀的忠臣形象,一种说他滥施怪术,惹恼了诸侯,死得活该的倒运形象。
   持前种说法的源于《庄子•外物》,也是最早提及苌弘的文字:“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苌弘和伍子胥一样无辜被杀。《庄子•胠箧》“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沉入江中)”,列举的四位也都是贤而遭杀。胣,意思就是剖腹。关汉卿显然采用了这种说法。《左传》《国语》里则记载了他被杀的原因:公元前492年,晋国发生了“六卿之乱”,范氏和中行氏被其他四氏所灭。范氏原是晋国执政的正卿,又和周王室的卿士刘文公有姻亲关系,刘文公是苌弘的上司,因此,在晋国内乱时,周王室明显地站在范氏和中行氏一边。这两氏一灭,必然问罪周王室,苌弘其实充当了汉代晁错那样的角色,被“清君侧”了,也就是替罪羊。当然也有惟妙惟肖讲他怎样被离间,说晋国正卿赵鞅很不爽,派大夫叔向设计离间周敬王和苌弘的关系,手段很简单,频繁地向苌弘请教,直至深夜。从苌弘对孔子施教三月,就可以看出他有好为人师的脾性,韩愈也有这脾性。除引起周敬王和刘文公怀疑外,又故意落下封假书信,于是成功地离间了君臣。这种手段在历史上生活中都屡见不鲜。
   在《史记》《汉书》里则是另一种说法。《史记》把他作为天文学家加以记载,他的主要职责是观测天象、推演历法、占卜凶吉,对周王室的出行起居、祭祀战事等进行预测,对自然变化、天象变化进行预报和解释。他的理想是扶持振兴周王室,就在辅佐君主的时候常常借吉凶的征兆,揭露诸侯的胜败或阴谋。比如昭公十一年,周景王问,今年诸侯吉凶如何?苌弘回答:“蔡凶。”后来蔡侯果然被楚王设计杀掉。那么就有人认为苌弘没事弄弄神异,讨好周王,恼了国人,让周人杀之,流血成石(或碧石),尸体却不见了。从后果看,像极了一个有道道士,最后尸解而去,贬义竟还消解了几分。《汉书》里臣子提到苌弘时,是作为反面例子告诫君王的:要以苌弘为鉴呀,不要弄那些鬼神方怪之术。连苌弘帮助周王建城以巩固统治之举,统统是没事找事儿,劳民伤财的。对他持批判态度的多是诸侯官员。卫国的彪傒来到周,听说刘文公与苌弘打算为周王居处筑建城墙,为此求助于晋国当时的政务主官魏献子,魏答应并预备邀集诸侯共同营筑。彪傒就对单穆公说,这三个人都不得好死。周幽王以来王室遭到破坏,他们要来补救,老天一定会惩罚他们的。这些说法多持贬义。
   那么苌弘到底是什么人呢?有一条,他辅佐周王室长达57年,对于日渐式微的周王室一直忠心无悔。《左传》载,周景王时,太子过早离世,景王没册立新君就死了,人们拥立的长子子猛被景王曾喜爱的王子朝杀死,王子朝自立为王,人们就拥立子丐,就是后来的周敬王。双方曾有长达三年的拉锯战,苌弘从观察百姓的选择中站到了周敬王一边。他的抉择在某种程度上掌握了王朝走向,稳定了人心,并影响了诸侯的认同。因此后来他的死,让蜀中百姓感其忠贞,于是用匣子将他的血封存,埋入龙洞岩穴之中。三年之后,百姓再去祭奠他时,发现洞穴碧光四射,于是将匣子从龙洞中挖出来,发现苌弘的血已经变成了一块心脏大小晶莹剔透的碧玉。可见当时百姓对他充满敬意的怜惜,才附会传说在他身上。
   那么如果是自杀,何以也要剖腹?根据《庄子•外物》:“苌弘遭僭,被放归蜀,自恨忠而遭僭,遂割肠而死,蜀人感之,以匮盛其血,三年化为碧玉,乃精诚之至也。”苌弘激愤之下的行为,显然为了剖心以表清白。这种行为在西周、春秋时时常发生。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弘演更是上演了惊心动魄的剖腹,为了将已死的卫侯仅存的一片肝纳入己身,以身作棺安葬了国君,以尽臣子之道。聂政之死,“自屠出肠,遂以死”。
   死之后藏血,三年后掘墓,仍让人费解。不过下面两种说法结合起来,或许会有所释疑。一种说法,他自杀后血流不止,故藏其血。另一种说法,他被杀的时候,追杀者剖肚挂肠,后来葬山洞石棺,三年后,王悔,令迎回重葬,打开石棺,只见碧玉和红心石。
   苌弘的形象,经传说的衍义,已经固化为了赤胆忠心、碧血丹心、千古奇冤、甘洒热血、忠而见疑等内容。唐代柳宗元被贬后曾作《吊苌弘赋》说:“大夫死忠兮,君子所与。呜呼哀哉,敬吊忠甫。”表达了对他深沉的怀念和敬悼。李贺《秋来》:“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言其恨千年也难消。元代郑元佑的《侨吴集•卷三•汝阳张御史死节歌》:“孤忠即足明月心,三年犹须化碧血。”表达对苌弘的敬佩之情。秋瑾《对酒》:“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表明坚信正义之血,光照日月。
   百姓感苌弘忠心爱国,不甘其就此磨灭,用化碧的故事来表达怀念,一如屈子之死后种种。诸多士子对苌弘忠心爱国形象的惺惺相惜,则通过诗词曲的吟唱一代一代不断地得到强化。由此发现,对历史人物的爱憎,凝聚历史人物价值的取舍态度,常常会通过非常规的方式以极强的生命力得以延续。最终苌弘形象借助窦娥形象得到进一步传播,或者说窦娥形象也使苌弘价值再次得到了提升。

共 296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该文的行文方式值得我们学习。作者以推测质疑的方式,揭示一个故事,提出一个疑问,演绎一部分内容,一步步展示作者的研究结果,带着读者一步步往下读,最后提出作者对前面问题的看法。这种结构方式在杂文中,同样起到了很好的悬念方式的作用。这篇文章的解读,也让读者对苌弘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文章结尾,是有哲理性的,一个影响了社会的人,总是会以各种方式“永垂不朽”,这不管本人愿意与否,民意是不可违的。【编辑:春雨阳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7-06-17 09:34:58
  我对苌弘的最深印象,是来自于我所在的资阳市,在《资阳日报》上,有一个文学副刊栏目叫苌弘,资阳首府所在地,也专门修建了苌弘广场。但是,对苌弘的真正了解,还是读了老师这篇文章。谢谢老师,辛苦了。
语文教师
2 楼        文友:云飞泉跃        2017-06-17 22:42:20
  感谢诚挚的评论,非常用心。我的确希望自己每次有些不同的写法。看到你的评论,会给我很多激励。谢谢春雨。
如不可执,如将有闻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