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美国逛“亚赛尔”
初到美国,一切是那样的新鲜,女儿利用节假日期间,开车拉着我们不是逛超市就是游览市容,或者到附近的旅游地去玩。可是由于我们不会说英语,又不会开车,时间不长就寂寞的想回国。一个周末的晚上女儿对我们说:“明天早晨我们去逛‘亚塞尔’保证你们喜欢。”我说:“什么是‘亚塞尔’?”女儿说:“就是家庭旧物市场!”原来“亚塞尔”就是英语yardsale的译音,译成中文就是庭院出售。在美国家庭生活中使用过的旧物品或闲置的物品,好多人也舍不得白白扔掉,而是在自己家的门前或汽车库内摆摊出售,时间大多是在每星期六的上午。这就自发形成了一个家庭旧物市场。女儿说:“逛‘亚塞尔’的人很多,明天我们要早起,七点以前出发!”
次日正好是星期六,早晨不到七点,女儿开车拉着我和老伴就上路了。因为是公休日马路上的汽车少多了,但仍有一些汽车在匆匆驶过。女儿指着这些汽车说:“好多是逛‘亚塞尔’的。”老伴沉不住气的说:“哪里有‘亚塞尔’?”女儿说:“‘亚塞尔’都在居民区里。注意马路的十字路口,那里有路标按路标所指的路去找。”果不其然我们的车还未到十字路口老远就看到电线杆上贴着一张粉纸,上面还写着英文。女儿说:“那就是路标。”车开到十字路口停下一看果然是路标,上面写着:yardsale下面注明地址,画着箭头指明开车的方向。我们按路标直奔这家而去。
在路标的指引下,我们终于找到了这家。在这家门口附近已停着一辆辆汽车,人来人往,已有不少人在这里选购物品。这是一幢单体别墅,汽车库里和门前摆满了要出售的物品,小到餐具,工艺品,大到家电,家具,服装等。虽然大都是使用过的旧物品,但都很干净,上面贴着标价。主人面带微笑的接待着每一个顾客。有的在向主人划价,也有的走马观花看一眼就走了。这里的物品虽然是使用过的,但有的并不旧,而且价钱很便宜。我们虽然事先没有打算买什么东西,最后还是看中了一个水晶的玻璃盘子,仅花了两美圆买到手。离开这一家,出了居民区我们的汽车又开上了马路,我们在汽车内全神贯注地搜索着路标,有时一个路口发现几个路标,我们便有选择地奔一个家庭开去。有的路标不是写在纸上,而是直接写在废纸盒子上,再放在路口边,但都很醒目。由于女儿对这里的道路比较熟悉,所以一上午我们竟逛了五,六家。看看时间不早了,我们才回家。虽然买的东西不多,但很开心。老伴说:“这比逛商场超市好,下星期六咱还去!”从此,每逢星期六如果没什么事情,我们就去逛“亚塞尔”。
由于我们经常去逛“亚塞尔”,也就使我们对美国的家庭旧物市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比如一般“亚塞尔”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自发的出售自己闲置或使用过的物品,但有时也见到由社区组织的,在同一时间多个家庭同时出售旧物品。路标写的大而且醒目。找到这条街道可以看到好多家的门前摆摊售卖的情形,你可以看完这家后走不了多远就到了另一家,也有的把几家的旧物集中在一起,找块空地集中展卖。这样方便了购物人,使其少走好多路。经了解这种有组织的“亚塞尔”原来是在搞“义卖”,卖的钱捐给慈善机构。另外刚逛“亚塞尔”时总以为这些卖旧物的都是穷人,换些钱好贴补生活。其实也不都是这样。在美国使用的物品淘汰频率较高,更新换代较快,确实有的家庭就把替换下来的这些东西当作垃圾扔掉了,有的有七,八成新,甚至新的闲置物品都扔了,但最近几年,由于经济不景气,这种大手大脚的习气有所收敛。表现在“亚塞尔”的逐渐增多,不仅穷人在摆“亚塞尔”,而且富人也进入“亚塞尔”的行列。我们曾到过这个城市的富人区逛“亚塞尔”。在那些豪宅门前同样有旧物品的出售,只不过所卖的东西有的档次高些罢了。在美国一些穷人在摆“亚塞尔”,同时这些人也在逛“亚塞尔”买一些便宜的生活日用品。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在美国生活的黑人及墨西哥人选购旧服装及日用品,甚至开着轻型小卡车到处寻找满意的旧家具。另外也有些人逛“亚塞尔”不是为了生活,而是为了“淘金”,在这浩瀚的家庭旧物品中也不乏有珍贵的文物混在其中,这就为那些收藏者提供了条件,往往花很少的钱买到极其宝贵的物品。另外由于“亚塞尔”是民间自发形成的所以可以不上税,这就使一些人利用卖旧物的同时,售卖用来经营的新商品。经常可以看到,摆放整齐的新的工艺品,而且价格也较贵所以成交甚少。看来“亚塞尔”要健康的发展,也需要规范和管理。但不管怎样,美国的这种家庭旧物市场,对于家庭物资的更新换代,拾遗补缺,互通有无,延长旧物使用寿命,确实起了不少作用。如果我们国家多一些类似美国的“亚塞尔”,我想老百姓是欢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