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丁香】进非遗—闲聊茶道、巧制香囊(随笔)

编辑推荐 【丁香】进非遗—闲聊茶道、巧制香囊(随笔)


作者:夏晓雪 布衣,163.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806发表时间:2017-06-20 16:12:56

【丁香】进非遗—闲聊茶道、巧制香囊(随笔) 传说,陆羽是茶之神,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并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他对茶叶有着浓厚的兴趣,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中“荼”便是茶。距今有三千多年的茶叶,开始饮用者—茶圣唐朝陆羽撰写的《陆羽的茶经》中有详写茶叶生产加工饮用的记载。书中提到“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益的一种和美仪式。
   自古以来,“茶事”一词很少用来表达“吃茶”的含义,它大多是用来表示茶的种植、采摘、制作、销售等茶业方面的事情;只有“茶会”这个词才是专门用来表达吃茶含义的词,但需特别注意的是,汉语的“茶会”也只有吃茶的含义,并没有特意将吃茶礼仪与饮食礼仪合并而行之意。
   请客人喝茶,是要将茶杯放在托盘上端出,并用双手奉上。茶杯应放在客人右手的前方。在边谈边饮时,要及时给客人添水。客人则需善“品”,小口啜饮,满口生香,而不作牛饮。
   温壶,先将开水冲入空壶,使壶体温热,然后将水倒入“茶船”一种紫砂茶盘。装茶,用茶匙向空壶中装入茶叶,通常装大半壶。
   6.10日那天,走进上海群众艺术馆的正门,眼睛就被铺地盖地的茶文化深深吸引了,各色民族服装,一室茶香,我痴痴地望着舞台上方候歌老师精彩的茶道表演,那举手投足中的优雅,一寸天地间可窥见的茶文化,在候歌老师的演绎中,更是把茶静心、静神的东方文化发挥的淋淋尽致。
   当一首《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的音乐缓缓响起,当一群江南女子携一缕茶香,徐徐向我们行来,温婉的笑容,配上连绵的雨丝,仿佛都要溶进那一罐罐的茶叶中。
   “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这是宋徽宗赵佶感悟。
   茶起源于中国,鼎盛于日本: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首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遍种茶叶,并著作了「饮茶养生记」,极力宣扬饮茶益寿延年,推动了「抹茶」的普及。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类聚名物考》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
   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在各历史阶段也有不同的表现,各种茶也不尽相同,百花齐放,但都体现了“清、敬、怡、真”的茶道精神,虽说当今的社会,物欲横流,纸醉金迷,当外来的咖啡、奶茶、各类饮料充斥我们的生活,当小口啜饮的茶,我们用来大口解渴时,我们是不是可以放缓我们的脚步,带我们的孩子,走近茶香,让我们的心,让孩子的心,在茶的世界里轻轻洗涤!
   连绵的夏雨,叮叮咚咚下了整整一宿,一早起来,便见绿树红花,欲发的鲜艳了。周六的非遗活动照旧在一片雨色中如期进行。
   香包,古称香囊,亦称佩帏、容臭。其制作和佩戴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江离、辟芷、秋兰均为香草。纫,乃连缀之意。佩即佩帏,把装满香草的佩帏带在身上。屈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已有的饰物。
   汉代《礼记》有云:“男女未冠笄者……衿缨皆陪容臭”。容臭即香包,说明汉代未成年的男女都是佩戴香包的。
   到了唐宋时期,香囊逐渐成为仕女、美人的专用品。而男官吏们则开始佩戴荷包了。有的官吏上朝时干脆把荷包缀于朝服之上。当然,那时的荷包与香包不完全一样,香包里主要装的是香草,而荷包主要是“盛手巾细物”的。这与前不久华池县双塔寺出土的手包型“千岁香包”比较吻合。
   至清代,香囊已然是爱情的信物了。《红楼梦》里宝黛的一次误会便是由送荷包引发的。
   现代,香囊成为民间端午节的赠品,主要功能只是求吉祈福,驱恶避邪。寺庙里多选用变形的梅花、荷花及缠枝花为刺绣纹饰图案,变形梅花从唐代起就作为佛胸前的吉祥标志,其寓意是把小香包看作“西方净土”。
   从现存清代以来的香包看,大多数以花卉和动物为主图,以隐喻象征等手法表达各种情感寄托和美好向往。如:双鱼、双蝶、蛟龙等象征两性相爱、交合、生育;用莲花、荷花、牡丹、梅花等喻意女性;用登梅的喜鹊、采花的蜜蜂隐喻男性;松鹤象征长寿、石榴象征多子;而利用汉字的谐音做比喻者更是随处可见:送给新婚夫妇的“早生贵子”(枣儿、花生、桂圆、莲子组合图案);送给长寿老人的“耄耋童趣”(以猫和蝴蝶戏牡丹组合图案,喻意老年生活非常有情趣);送给小孩的“福寿娃娃”(以憨态十足的娃娃为主体,周围环绕蝙蝠、桃子组图,寓意此子今生多福多寿)。
   我们去的晚了一点,前一批制作香囊的人们刚刚离开,后一批的人又来了,教香囊的老师很是慈善,给我们一块粉红的绸缎布,正方形的布呈三角形对折,从尖角开始缝,前一针后一针,错开着缝,边缝边拉紧线,香囊很自然的皱出一道 道折痕,再塞入香草和丝棉,一只鼓鼓的小香囊大抵做好了,再在底下串上香珠,再用红绳把香囊两头尖角的空隙处穿上红绳,一只漂亮的香囊就这样诞生了。
  

共 212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1、《闲聊茶道》,“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一句话道出茶道之精髓。《陆羽的茶经》有云:“‘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益的一种和美仪式。”“茶道”有很多门道在其中,品茶、温茶更是不能有丝毫的马虎。作者在“候歌老师精彩的茶道表演”下深刻体会到“茶道”的精髓所在。茶道起源于中国,但是兴盛却在日本。当今社会,虽说物欲横流、纸醉金迷,但我们依然可以走近茶香,让我们的心在茶的世界里轻轻洗涤!2、《巧制香囊》,“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男女未冠笄者,衿缨皆陪容臭”,这些典故纷纷表明香囊的历史足够久远。在当代社会,香囊是民间端午节的赠品,意在求吉祈福,驱恶避邪。而从现存清代以来的香包看,大多数以花卉和动物为主图,以隐喻象征等手法表达各种情感寄托和美好向往。本文以“茶道”和“香囊”两项古老文化为我们阐述了在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我们追求快速进步的同时,不乏将快进的脚步停下来,仔细品赏心间的那一方宁静。好文,推荐赏析!【丁香编辑:樱雪】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樱雪        2017-06-20 16:13:57
  闲暇时,独坐窗前,品一壶茶,那种感觉,别有一番风味在心头!问好!
一个人的KTV,自己唱给自己听。
2 楼        文友:天使的左翼        2017-06-20 16:20:12
  茶道是一种文化,好文,学习。
天使的左翼
3 楼        文友:天使的左翼        2017-06-20 16:20:43
  茶者,清心也。
天使的左翼
4 楼        文友:樱雪        2017-06-20 16:23:26
  我都见过香囊,感谢支持,期待更多精彩,再次问好!
一个人的KTV,自己唱给自己听。
5 楼        文友:辽宁孙成文        2017-06-20 16:23:54
  一杯清茶,便醉了心海。
闻杰
6 楼        文友:辽宁孙成文        2017-06-20 16:24:37
  茶与香囊,一份传承,一种习俗。
闻杰
7 楼        文友:柳絮依依        2017-06-20 17:01:16
  阅读描绘茶文化的作品,欣赏!期待更多精彩!
花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灿烂,天自安排。
8 楼        文友:林易峰        2017-06-20 18:51:08
  茶是中国人最喜欢的饮品,一碗茶香,忘记烦恼。
9 楼        文友:林易峰        2017-06-20 18:51:40
  我最喜欢喝铁观音,茉莉花。
10 楼        文友:娇娇        2017-06-20 18:59:34
  文章写意厚重深邃,茶与巧织香囊,构成了生活的元素。茶与人生,品味万千滋味。
娇娇
共 15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