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见闻】寻根始祖山(征文·散文)
我的家乡离始祖山只有不足七十公里,驾车前往大概只需一个小时左右,始祖山是中岳嵩山的余脉,绵延数百里地,它的原名叫做具茨山,位于黄河流域内,坐落在河南省新郑市区西南十五公里处的辛店镇境内。因为它是离我们最近的山,所以每年都会去一两次登高望远,寻根祭祖。
始祖山的主峰风后岭海拔只有近八百米左右,相对高度也仅有六百米上下,但因其西边的山海拔大都不足三百米,东、北、南地势多为平原地带,地势较为平坦,登上始祖山顶,极目远望,就如同登上泰山之巅,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弥漫心胸,令人顿觉心旷神怡。整座山的地质地貌由页岩石组成,多为灰白色,景观甚似典型独特,生态环境优良,面积约12平方公里。
据史料记载,该山为华夏始祖黄帝活动的中心地域,黄帝文化遗迹遍布山野之中,拥有轩辕阁、轩辕庙、风后祠、嫘祖庙、黄帝屯兵洞等多处古迹,处处显现着始祖轩辕黄帝的足迹,彰显着华夏民族的文化根基。始祖山不仅仅以其秀丽的景色,神奇的传说,吸引着众多游客的目光,更因为华夏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生活在这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民族根脉在这里,每年都吸引着众多的海内外华夏子孙前来寻根问祖,顶礼膜拜。始祖山现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级森林公园。
站在山脚下的驼窑村,抬望始祖山的东坡,数百米高的悬崖峭壁,林立的怪石,突兀的险峰,直插如云霄之上,一派雄伟壮观的景象;山涧内树木苍翠,像绿色的帷幕铺展开来,山涧里流水潺潺,泉水叮咚,如禅意呈现,余音袅袅,飞鸟齐鸣,从游人的眼前一掠而过,转眼又不知所踪。
始祖山的南坡山脚下,有一大片鸡心枣林,鸡心枣美味甘甜,枣形酷似鸡心状,故名为鸡心枣。说起鸡心枣来,还有一段动人凄美的传说呢。相传,在郑国时期,南山脚下居住着一户刘姓人家,刘老汉妻子早年得病而亡,撇下一子名叫刘中元,父子二人相依为命,平日里主要依靠砍柴为生,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刘中元自小聪明伶俐,却因贫穷无法到私塾读书识字,大都跟着他父亲认字。一天,他在一棵大树下读书时遇到一条黑蛇的侵袭,幸被一只金鸡所救。刘中元不知道,这金鸡原是一只富有灵性的“小鸾凤”,刘中元的祖父曾救过它的命,金鸡因感恩于刘中元祖父的救命之恩,才又来到刘家的,偶遇刘中元遇险,就救下了他。后来郑庄公病重,征集“凤凰之心”作为药引子,金鸡毫不犹豫地献上其心,却因此命丧黄泉,救下了郑庄公的性命,又成全了刘中元当上了郑国的驸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后来,在埋葬金鸡的地方长出了一大片枣林,其味甘甜,形如鸡心,后人都说是金鸡的壮举感动了上天和黄帝,才幻化为枣林的,为纪念金鸡的感人举动,就取名为鸡心枣。现在的新郑是大枣之乡,到处是枣林遍布,枣花飘香,芬芳数里。每到大枣成熟的季节里,硕果缀满枝头,产品远销千里之外,犹以鸡心枣最为好吃,它成为新郑大枣一张亮丽的名片。
当我们走进山门,顺着石阶,漫步登上望祖亭,极目遥望渺渺云烟,顺着山势看上去,山形好似一尊轩辕黄帝的巨幅雕像呈现眼前,他眉眼毕现,手托日月山河,脚踏天地昆仑,气势恢宏,神采奕奕,令人肃然起敬。始祖山的名字大概也与此息息相关。由望祖亭向上行走不远处,便是正在兴建的黄帝大宗祠。大宗祠高三十余米,宽二十七米,主体设计为仿古式建筑,建成后,这里将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圣地。从黄帝大宗祠拾级而上,大约登上四百多个石阶,便到了嫘祖洞的边缘,嫘祖洞是古代的人们在悬崖绝壁上凿挖的一个大石洞,在绝壁处开凿这样大的石洞,彰显着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洞门可以供五六个人一起出入,洞内供奉着嫘祖、嫫母的塑像。当我们扶梯登到洞门口时,看见里面已是香气升腾,一些善男信女正在嫘祖、嫫母的塑像前祈福祷告,虔诚膜拜。在嫘祖洞外左边不远的峭壁边,供奉着一个小龛,相传叫做"求子龛"。传说是每次拣七个石子往小龛投,一次能投进去几个石子,嫘祖娘娘就会送给你几个儿子,据说是很灵验的,好几个年轻的男女都试着往里面投,一脸的微笑,不一样的情怀。峭壁的下方有一个小平台,紧挨台子的边缘生长着一株古槐树,看样子年月不少了,古槐枝繁叶茂,虬枝蜿蜒,上面系着不少许愿的红布条,随风起落,形成一道红色的风景线,特惹游人的眼。由嫘祖洞登高而上,就到达了力牧峰上,在这里可望见峰顶上那块突兀高大的雄鹰石,它的形态与苍劲的雄鹰非常神似,静静地蹲在山巅,傲视着莽莽群山,远眺着八荒极乐之地,真有点欲与苍穹试比高的韵味。
一路登山,一路赏景,大约用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我们就登上了风后岭,风后岭就是始祖山的最高峰。迎面而来的是中天门,中天门是仿造汉代的建筑样式,红砖绿瓦,赤柱画栋,飞檐挑角,很符合汉代的特点。顺着中天门进入里面就到了中天阁。中天阁下就是黄帝迎日的推策峰,峰上有四台:黄帝推策台,群臣盟誓台,智慧台,鸳鸯台。传说这里是“黄帝获宝鼎,迎日推策,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治民”的遗址。在推策台上,至今还隐隐地有黄帝的脚印遗留在上面。如果站在迎日推策峰上拍手,中天门前便会出现弹琴似的回音。回音形成一线,可传数十米远。当然,这也可能只是一个传说而已,只有试一试才知道,我们并没有亲试,也许是灵验的吧。
从中天门回旋而上,就来到了轩辕阁,轩辕楼阁有四层楼那么高,是风后岭上的主建筑,也是始祖山的标志。我们登上楼阁,一目千里,向西俯瞰,峰峰岭岭,重峦叠嶂,山连着山;往北望去,碧野无垠,像绿色的海洋,九曲黄河水一片茫茫;青岗庙水库水平如镜,在阳光的照耀下,水面折射着潾潾的波光,如丝如练般,缠绕在半山腰间。真是“巍巍具茨山,文明八千年。”青山、秀水、涧泉、丛林融为一体,好一派秀丽的景色。
我们由轩辕阁往西走,就到了一座保存有数千年的古建筑--轩辕庙。庙门外立有一块石碑,上面有前文化部部长贺敬之先生题写的“中华文明始祖”的碑文。庙门上方悬挂着全国政协副主席程思远题写的“人文初祖”的匾额。轩辕大殿全部由青石板砌成,清一色的石墙、石架、石顶、石门、石窗,庙内供着一尊轩辕黄帝的老年坐像。在轩辕庙的北边,是历代名人登山拜祖颂黄帝的石刻碑群,无论什么样的碑刻碑文,内容表述大都一样,那就是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的根在这里。此庙于2000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说起登山拜祖,自古就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据春秋时代的古籍记载,那时的民间就有三月三拜轩辕的活动,所以每年三月三登山拜祖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轩辕黄帝的诞辰是农历三月初三,即为“上巳节”,该节是汉族人水边饮宴、郊外游春踏青的好日子。
近些年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大都是由政府牵头组织的。在每年的三月三这天,很多华夏子民,海外游子纷纷赶来焚香祭祖,盛世规模浩大空前,中华儿女齐聚始祖山麓,齐颂“黄河黄水,黄土黄壤。始祖山麓,轩辕故乡……同祖同根,同愿同向。血浓于水,四海共襄……”当缅怀始祖功德,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突出中华民族寻根拜祖主题,象征炎黄子孙血脉相连、薪火相传的祭文传入耳际的时候,每一位华夏子孙都会为此感到振奋和骄傲的,祈愿我们华夏民族携手共进,祈福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
其实,黄帝的足迹曾遍布陕西,甘肃,河南一带,并没有离开过黄河流域,各地为始祖黄帝的发源地一直争论不休,但无论怎样,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身上流淌的都是华夏民族的血脉,这一点永远都是不会改变的。无论我们身在何方,我们都会叶落归根的,我们的根在哪里,我们的家就在那里。始祖山是中华民族凝聚的魂,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华夏民族历史悠长,上下五千年的古老文明,犹如一部铺展开来的立体史诗,铸就了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没有了根和魂,就如同一座大厦失去了根基。愿同祖同根同源的华夏子孙世代友好相处下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努力奋斗。